据中工汽车网获悉,7月30日,理想汽车发布2024年第30周(7.22—7.28)销量数据。具体来看,理想汽车周销量达1.28万辆,在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中获得第一;在中国市场新能源品牌榜中排在第三;在中国市场豪华品牌销量榜单中位列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销量周榜论战”正在爆发。蔚来汽车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蔚来马麟、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纷纷发声,认为周销量榜单多多少少有点低水平“内卷”的意思。

对此,理想汽车并未正面回应。不过,其董事长李想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张掩耳盗铃寓言故事的插画,并配了一个“嘘”的表情包,疑似回应车企联合抵制理想周榜事件。

销量,理想的目标

截至目前,特斯拉、比亚迪、理想和问界等车企已经稳住月销量破3万辆以上,极氪和深蓝等众多后起之秀你追我赶。无论是“价格战”的主要发起范围,还是配置更新的范围也都集中在这个阶段,所以竞争强度相当激烈。

新势力品牌方面:

理想汽车以1.28万辆的销量,连续14周获得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数据显示,理想L6已经占据理想汽车一半销量,开始出现极端分化现象,理想L7、理想L8、理想L9三大品牌销量相加不敌理想L6。

问界则继续保持第二名,周销量突破万辆大关,达到1.05万辆,环比增长12.9%。而蔚来终于凭借0.54万辆的成绩重回新势力榜单前三,打破了“理问零”组成的新格局。此前第三位置的零跑本次排名第四,“小理想”C16收获不少新订单,未来销量可能还会继续上涨。紧随其后的是极氪、深蓝、小鹏等常见选手,销量分别为0.33万辆、0.28万辆、0.24万辆。

备受关注的小米汽车周销量达到0.39万辆,摆脱了倒数位置。7月份以来,其累计交付辆已经突破1.04万辆,提前完成了月交付1万辆的销量目标。

新能源品牌方面:

比亚迪毫无疑问销量第一,以7.06万辆蝉联榜首,叠加方程豹、腾势、仰望等品牌的销量,比亚迪本月有望再次突破30万辆。理想汽车销量退回了第三的位置,特斯拉则以1.35万辆,夺回了新能源品牌销量亚军的宝座。问界仍然位居理想汽车、特斯拉之后,排名第四。

从榜单上来看,五菱和埃安分别排在第五和第六名,周销量分别为0.99万辆和0.78万辆,不及理想和问界。虽然雷军以勇气为主题的演讲非常成功,但小米汽车依然未能进入前十。

豪华品牌方面:

在豪华车品牌前十强中,销量分层明显。作为第四周的豪华车品牌销量冠军,奔驰周销量达到了1.70万辆,奥迪和宝马也分别小幅度增长,达到了1.39万辆和1.38万辆。此外,特斯拉、理想、问界、蔚来、雷克萨斯、极氪和沃尔沃分别领名第四至第十名。

这意味着,“BBA”涨价风波再度告捷。早些时候,宝马中国决定停止持续近一年的“降价保份额”。自7月份起,将通过减少销售量来稳定价格,缓解门店的经营压力。

随后,“BBA”中的奔驰和奥迪也传出保价的消息。有奥迪门店接到厂家通知调价,全系车型涨价1万,最高涨价4万;有奔驰门店也已提前收回价格优惠,考虑退出价格战,甚至计划减产。

当前,有了销量的反弹,“BBA”将更有信心通过上调价格去维系自己的品牌调性和销量。一定程度上,买“BBA”的消费者看重的是品牌价值,而不是车辆本身的产品力。

座次,市场的分割

一方狂飙,一方超越。

2024年,车企“以价换量”的激战持续。正如李想所说,“今年第四季度,20万以上的新能源市场会呈现头部三个品牌吃掉70%市场份额的结果,比燃油车更集中。”

在此背景下,销量数据显得十分“敏感”。

今年3月,理想汽车曾停止固定每周二发布周销量数据的行为。市场认为,这一改变可能是受销量影响,此时理想汽车销量连续三周下滑,一直被问界压制,并且理想MEGA销量不及预期。

李想在全员信中直言,“我们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让我们原本最擅长的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显著下降。对于欲望的追求,让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然而,为何又重新发布销量榜单?

理想汽车方面指出,“停发榜单后,很多用户在进店购买车辆时都会询问理想汽车的销量情况,产品的销量是很多用户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一线伙伴需要真实的数据向用户进行说明。”

同时,理想汽车强调,“在停发榜单的这段时间,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关于销量的信息,导致他们需要处理很多相关的问询。出于对外沟通的一致性考虑,理想汽车决定恢复发布销量榜单。”

当然,竞争压力势必会引发不满。

蔚来马麟表示,“把不同价位的产品,不同品类的、带不带油箱的都放到一个榜单里,不能反映市场的客观情况。做榜单一定要合理,彼此之间要可比。”

吉利杨学良评论,“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摆脱内卷,走出内卷怪圈,走向健康的竞争世界,走上规范的发展轨道,这不仅是一个汽车公司的责任,更是关系到整个中国汽车行业的前途命运。”

小鹏汽车何小鹏提出,“中国的科技公司还在干周销量榜,在想办法赚钱。这不是科技竞争该有的样子。在美国,大家都在努力把端到端做好;看国内,发现大家都在卷周销量榜。”

随着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的持续上升,新能源车企之间、与燃油车之间,已进入到淘汰赛阶段。未来三年内,市场将经历成本、技术和规模化的比拼。

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