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个遍体鳞伤,但仍仗义执言的……金融圈内搬砖人。

现在行情好了,大家跟机构没错,但千万要看对跟的机构,躺平机构是跟不得的。

这事情,得从上午跟朋友们分析机构仓位时说起。由于前几天,白酒、医药新低的时候,有人说是因为基民赎回,机构被迫砸盘。最近几天,饮料、医药等消费股又强势了,消费领域有很多人气很高的板块,询问的老粉也很多,所以趁着行情转好,上午梳理下公募基金对消费股的持仓变化~

一,公募对消费股的持仓变化

我们先看机构对这个板块的配置情况

很明显,2020年之后,越是市值高的时候,基金越是增配。越是市值低的时候越是减配。公募基金对食品饮料的持仓占比从14.4%一路下滑到9.2%(2023年底),超配比例则从3.3%下滑到1.7%。这一看就明白了,妥妥的追涨杀跌嘛。

再看业绩和仓位比例的关系,按说机构投资者对企业业绩应该是有提前预期,并且预期多数准确。理想情况应该是业绩,仓位在业绩高峰时提前下降,在业绩低估变好之前强力回升。

但事实看到的是行业利润增速先见底回升后,基金仓位才回升,增速见顶后,仓位还在增加,等到增速快速升降了,仓位才下降,明显后知后觉。

估计,朋友们心里会暗想,新开户的散户,估计操作水平也就如此吧。

大家或许都发现了,最近几年,机构正在「散户化」,就是一旦买入,除非大幅盈利后抛出,否则就是躺平,不再参与交易。

这让很多喜欢看机构动向的人,大失所望,甚至与机构同归于尽。

其实,看机构动向并没错,只是错在不应只看机构是否买入(如公募基金持仓),更要看这些机构投资者,是否正在积极的参与交易,只有他们积极交易,股价才能持续活跃,才会拓展出更大的盈利空间。

如何看机构是否在积极参与交易?

这就要使用大数据统计工具了,这些工具是通过长期的数据累积,并提取具有机构交易特征的数据,再进行比对,用以衡量交易活跃程度。这么说比较抽象,大家看下面的数据,一看就明白了:


比如淮北矿业,二季度新增了一批公募基金。但是进去就躺平等涨了。

但只要用系统观察机构行为,就能发现,6月之后,橙色「机构库存」就处于消失状态,说明,进去的公募选择躺平,但也没有其他机构愿意给他们抬轿。结果就是机构放弃,股价一路下跌。

而同样,有机构基金在里面参与,那些中特估的股票,橙色的「机构库存」持续不断,表现就是完全不同。

又比如,一些股票,哪怕前期一直在调整,但最近如果「机构库存」出现持续不断的现象,反击的希望就大大增强了。就比如说上海三毛,在下跌到最后的时候用系统去观察,代表机构行为积极参与的橙色「机构库存」数据反而出现了。说明机构又开始积极参与进来了,然后反弹力度也就明显加大了。

我之所以用「机构库存」数据,也是因为行为要看的精确,说穿了就是要看的多。好比说某位领导看人看的准,原因就是人家早已阅人无数。行为数据抓取、比对、分类需要时间的积累,而「机构库存」这个数据,已经是累积十几年的结果了,所以就更为可靠。

另外,上述分析的还是饮料板块的数据。实际上其他板块的数据也很有启发,接下来我还会再一个个板块做的。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