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坑惨的“金融VIP”


之前厂长具体聊了当下高净值家庭子女的职业选择,没想到引起不少共鸣。


私信里有不少“二代”券商/银行从业人员跟厂长大吐苦水。


厂长了解到,不少VIP由于学历并没有很顶尖,并没有被安排在投行部门。


入职基本都是类“理财顾问”的职位,背着每月好几百万的基金销售KPI。


其中一个朋友更是长文吐槽了被“坑”的全过程。


2020年下半年美国研究生毕业回国,想进金融圈。


然后海投各类券商、银行,投递简历的岗位也非常多。


可能是因为留学多年,金融机构的HR觉得他家里比较有钱,基本都给了销售类岗位的offer。


2021年初选了一家知名的券商入职,发现每月的KPI很高,正常没资源很难找到新客户。


于是领导“明里暗里”灌输公司代销的产品很优秀,前两年业绩翻倍,可以让家里人买点,帮家里人赚钱的同时还能完成KPI。


这位朋友听了几次基金经理的路演后,看着过往优秀的业绩,“长期价值投资”理念深入人心,然后用领导教的话术说服了父母投钱。


2021年4月,总共买了3000万某明星主观多头的产品,产品条款是2%+20%,锁三年。


结果这只死磕白酒的基金运行三年多至今,你以为的三年翻倍实际是累计亏损50%+。


靠着家里的帮衬,这个朋友这三年在券商算是苟住了,但是每年也就到手20万左右,三年帮家里亏了1500万。


我相信不少投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买之前曲线很漂亮,买之后崩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大家忽视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


咱们常说不懂不投,但对于刚毕业的学生党,想要分辨清楚私募产品之间的差别,需要学习的时间不会短。


当公司架子上就那些百亿“明星私募”时,可选择的空间就非常小了,因此无论是基于业绩的压力,还是想“证明”自己的心态,VIP们被坑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为何高风险高收益只留下了高风险?


从上面的例子咱们可以看到,高波动产品在宣传时总会更强调高收益而淡化高风险。


然而实际的体验可能更多只有巨大的回撤。


不注重收益来源是不少投资人的坏习惯。


这位VIP只看到了高收益,却没有想过消费并不会无限升级,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才是风口。


因此曾依靠茅台等白酒龙头股获取大量收益的基金经理,普遍这两三年“缓不过来”,思路很难转变。


而早一步挖掘PDD等的基金经理,却逆势获取了不俗的收益。


高波产品不是不能配置,而是要注重业绩的持续性,还有过往收益的来源。


按这一大原则,厂长精选了10只可投产品,包含CTA、主观多头、1000指增、量化多头等策略。


厂长对每个策略的选取标准不同。

CTA和主观多头方面,考虑到近三年股市和商品期货的beta较差,所以要求都是最近三年年化超15%,且尽量去年和今年取得正收益,即便收益为负,也不能负太多。

满足这些标准,至少说明产品在近三年,总体都还是比较适应市场各类风格转换,也有不错的alpha能力。


而量化指增/多头,投资的个股市值相对会小一些,因此更多用超额收益的标准去筛选。


比如其中一家量化多头(小市值),选择的个股市值基本都低于50亿。


既然明确表示是量化小市值策略,那我们对标的指数就应该是万得微盘。


从2022年至今,基金对标微盘股指数每年都有超额,自成立以来,年化超额13%+。


数据来源:火富牛


尤其是在今年三次小微盘崩塌之后,基金年内超额依然有23%+。


基金持股一般360只左右,相对分散,换手也不低,双边年化60倍左右,收益来源上交易的贡献不小。


对比其他已经雪崩的“微盘指增”,这只量化选股产品可以说是相当绩优了。


由于选股的标的市值较小,因此波动还是会比较大,这只产品比较适合能承担40%左右回撤且看好后续小盘股继续反弹的朋友。


1000指增的筛选标准是最近三年年化超额要在15%以上,且微盘对收益的贡献较小。


总的来说,产品波动大点没问题,但也应该得有高收益,不然为什么投资人要承受这个回撤。#股市怎么看##炒股日记##投资随笔#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