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一个遍体鳞伤,但仍仗义执言的……金融圈内搬砖人。

目前的市场,可以想着发财,但不能指望发大财。看清一波赚一波是最好的选择。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看昨天因何而反弹?


消息面:

1. 副,市场觉得黎明将至

2. ZZJ会议明显和以往不同,春风满楼,如防内卷,如“促消费”终于和“增加居民收入”摆在了一起。

资金面:

1.内资主力今天难得没叛变,爆买近203亿,年内仅出现过3次

2. 周三成交量暴增至9033亿,较前一日放量3047亿,

显然,消息面都是间接的预期,资金面都是短期的支持。

再看板块表现

我们看鼓万人捶的医药,这个板块昨天终于也大涨了。

从20年8月至今,医药连跌4年,

生物医药7181点跌到1826点,暴跌75%!

中证医疗19992点跌到5588点,暴跌72%!

这一波超级熊市,直接将18年熊市大底以来的涨幅尽数跌没,一口气跌回14年初大熊市底部。

 


一,给了市场什么启示?

即,缺乏底层逻辑支持,哪怕涨的再多,也会从哪来回哪去。

医药不是白酒,酒企赚钱,消费者花的是开心钱,酒企赚的越多,大家都开心。

药企赚的是开心钱吗?赚多了必遭反噬,集采就是明证。

除了医药股之外,科技股永远有蜡炬效应,今天赚的钱就是明天必须花掉的研发经费。周期股更不用说,赚几年,亏几年。所以太多股票再2016-2021年都尝试过了,也套死了很多人。股民也就整明白了,你再怎么宏大叙事,大家都一副信你个鬼的模样。

那么股民明白的道理,机构会不明白吗?他们更清楚。

因此除了个别股票里的个别机构,多数机构一定选择提前参与,做一把就结束的态度。问题是你能看清吗?

看到问题不能难,但解决问题更重要

大家都知道,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是完全不同的。

但问题是,多数人根本看不出这种不同,那怎么办?

其实,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

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这太重要了,大家看下面的数据:


机构提前埋伏,借题发挥的做法,必然会在行为上留下痕迹,所以拿系统观察机构行为,一定能捕捉到。就像双林股份,7月14日公告二季度业绩大增,但当时股价已经连续上涨了,知道消息之后再参与,显然是晚了。但只要用系统观察「机构库存」,就能发现所以橙色的「机构库存」持续不断。而橙色的「机构库存」,代表的就是机构行为积极参与。显然在7月份初,股价已经横盘多时,但别后机构是积极参与,而不是因为波动很小,无利可图而选择放弃。

显然,用系统观察「机构库存」能能够看清机构在消息出台之前,是不是有积极动作,是完全可以看到的。 包括现在大家手头股票多数都在反弹,但背后有没有机构在积极参与,是非常重要的。


二,炒板块同样有迹象

对此,我们再看看这几天热门的券商板块,做行情旗手之前,机构资金提前参与的迹象,用系统去观察「机构库存」也是没涨之前就已经积极参与了。

这方面只要看「机构库存」的变化,橙色的「机构库存」一周前就已经持续了,而「机构库存」数据代表的的就是机构行为积极参与。换而言之,但是市场一片低迷,但机构却在券商板块里积极参与。而是老早闻到了味道,早早参与一进来。能看到这种行为数据,自然清楚今天的上涨不是闹着玩的。


而我之所以用「机构库存」数据,也是因为行为要看的精确,说穿了就是要看的多。好比说某位领导看人看的准,原因就是人家早已阅人无数。行为数据抓取、比对、分类需要时间的积累,而「机构库存」这个数据,已经是累积十几年的结果了,所以就更为可靠。

另外,上述分析的医药板块数据。实际上其他板块的数据也很有启发,接下来我还会再一个个板块做的。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