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电器(SZ000651)$  

根据2024年第一季报,董明珠总持有格力电器54488492股,占格力电器总股本的0.97%,名列公司第七大股东。今天,我有一个十分幼稚的问题想提出来:即董明珠是不是也会像我们很多投资者那样,每天打开自己的股票账户看一下市值变化,以及自己的“身价”变化呢?我想不用问董明珠,她一定不会如此这般的,因为作为一个企业的当家人,如果天天关注自己持有市值和“身价”的变化,那未免格局就太小了,那她也一定不会领导和经营好这么一个偌大的制造企业。

    按照2023年报分红计划,格力电器每股分红2.38元(含税),那么,仅2023年董明珠便得分红收入近1.3亿(含税),仅此一点,就让我们股市中的绝大多数投资人望尘莫及了(实际上,我计算了一下,董明珠因为投资银隆,估计目前她还是负债的)!

    那么,董明珠这些股票是怎么来的呢?

    一是有先期和最近两年的股权激励;

    二是相当多的股份是她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的。

    比如,董明珠自2014年3月7日首度增持5500股格力电器股票开始,以后3年多的时间,她共计完成了32次股票增持。根据深交所披露的历次成交均价计算,董明珠的32次增持计投入近3860万元。

    我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格力电器当年增长放缓而股价几近腰斩,正是在此时,董明珠大幅增持。我当时就说评价说:董明珠可以秒杀二级市场上许多所谓的价值投资者!

    就是在2018年,格力股价处于低谷之时,董明珠还在公开演讲中“号召”投资者买格力的股票。现在看,那时确实也是买入格力的绝佳时机。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显而易见,就是董明珠的“身份”决定了她不可能像我们这些自由的投资人一样,去买贵州茅台,或者其他什么公司股票的,然而多年下来,我们这些二级市场上的投资人又有多少人的收益率能够胜过董明珠呢?!

    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我们价投人经常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既然买公司,就应当站在董事长的高度去考虑问题,并且要站在董事长的高度去看待每天的市值波动。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我们与其称为价值投资者,不如称为企业投资者更为恰当。

    我们经常说,投资是认知的变现,而企业家的认知高度显然是我们普通人难以达到的。但是,我们普通人即使做不到企业家那样的思维高度,也应当从企业拥有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否则,我们也就做不了企业投资者。

    行文至此,我又想到了李嘉诚说的那一段话(有人说,这并不是李嘉诚说的,但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话所表达的意思):

    付出就想马上有回报,你适合做钟点工;

    期望能按月得到报酬,你适合做打工族;

    耐心按年度领取年收入,是职业经理人;

    能耐心等待三到五年,适合做投资家;

    用一生的眼光去权衡,你就是企业家。

    我经常感叹,现实生活中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太大了,有多大呢?请看上面这段话!

【一点感悟】很多会念巴菲特书信的人,其实并没有学到家,或者说只是学到了点皮毛,因为他们评估自己投资公司业绩的体系是股价,而不是巴菲特所采取的方式:透视盈余。实际上,如果将买入的公司假想全部“私有化”下来,并且将它“退市”,评估业绩的体系就真正回归到“正道”上了,心中自然就会波澜不惊了。股市总是折腾得让很多人没有了常识。

    以上,是我7月31日发的一段微博,同时,这段话也发表在雪球。

    我认为,这段话是戳到了很多“价值投资者”的软肋。有人说,在我们这个市场上,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很少的,实际上据我观察,的确如此,因为很多的“价值投资者”多是以股价,而不是以公司的实际业绩来衡量自己的投资业绩的,所以,我们称他们为“假巴迷”并不为过。

    所以,我认为巴菲特说的投资两门课(如何评估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如何面对市场波动),若“修正”一下,可能更容便于实际操作:

    1、如何评估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

    2、如何正确地评估自己的投资业绩(运用巴菲特的透视盈余)。

    注:巴菲特透视盈余的计算方法是,年度净利润×持股比例=伯克希尔·哈撒韦应记录的利润,然后减去假设这笔利润全部分给伯克希尔·哈撒韦需要扣掉的税款,将余数加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本身的经营利润上,得数就是透视盈余。

    个人投资者,也完全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计算投资业绩:年度每股净利润(每股收益)×持股数=年度净利润。分红收入,也当如此计算。

    我多次说,要将自己的投资组合,视为个人家庭非控股的多元化的公司,而我自己则是“空头董事长”,实际上,就包括了上面这种计算透视盈余的意思。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