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异军突起后,白酒产区建设置顶。

文 | 黄雅婷 “香型即将落幕,产区冉冉升起”。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曾在2023年底如此预测中国酒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其实早在2017年,中国酒协就曾联合中外专家进行了“世界十大烈酒产区”评选,其中有六个中国产区入选,却引发较大的争议,有人说是自娱自乐,在国际上并无可信度。

那么时至今日,我国的产区建设进程能否终结这一争议?

01

白酒产区打造遍地开花

白酒产区,即指白酒生产的高度集中地区,这些地区因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水质等自然条件以及传统的酿造工艺,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味和品质的白酒。

近年来随着白酒产业的快速发展,白酒产区的建设也已初具规模。

2008年,四川省委提出“中国白酒金三角”的战略构想,计划通过四川、贵州两地白酒产业联动,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白酒产区,这是我国较早的对于“产区”概念的实践。

后由于贵州省另有规划,该战略遂调整为四川省的白酒产业发展规划,并于2009年正式启动。四川省也成为我国白酒产区建设的先行者。

到目前,川酒产区已发展至宜宾、泸州、成都、德阳、遂宁、古蔺“浓酱双优”的产区分布。

数据显示,2022年四川省白酒集中产量在全国占比达51.12%。此外,2022年川酒营收、利润在全国白酒行业的占比分别约为52%、34%。

截至2023年,尽管川酒在全国白酒产量、营收、利润占比上均有所下滑,但其仍是白酒行业中产量最大的产区存在。

2011年,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一看三打造”战略目标,即把茅台酒打造成“世界蒸馏酒第一品牌”、把茅台镇打造成“中国国酒之心”、把仁怀市打造成“中国国酒文化之都”,努力做到“未来十年中国白酒看贵州”,虽未明确提出“产区建设”的概念,却切实推进了黔酒的快速发展。

2021年,《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着力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指出要构建“品牌强大、品质优良、品种优化、集群发展”的贵州白酒产业发展体系。同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酒业协会共同授予贵州仁怀“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的称号。

目前,贵州省已拥有即将到达2000亿级的贵州仁怀产区、冲刺1000亿级的贵州习水产区、以贵州珍酒为核心的贵州汇川产区、新秀贵州赤水产区等,无疑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酱香型白酒的第一产区。

作为中国清香型白酒的核心产区,山西吕梁的产区建设也迎头赶上。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吕梁提出要打造“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和酒文化旅游胜地”,2022年,吕梁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吕梁市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将吕梁市“建成世界级清香型白酒核心产区”。

目前,吕梁市年产优质大曲清香白酒30万吨,产值超过40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此外,在浓香方面,宿迁的绵柔浓香产区持续打造“中国酒都”建设,并已具有较大的行业规模。据宿迁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消息,2023年,全市酿造(酒)产业实现产值488.6亿元。

除了浓、清、酱三大主要香型的集中产区建设外,凤香型、青稞香型等白酒也在积极进行产区的建设布局。

如2021年,宝鸡提出要充分发挥凤香型白酒的“特色产区在宝鸡、核心产区在凤翔”的优势条件,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凤香型白酒产业集群。并于2023年首次举办了宝鸡酒博会,推动凤香型产区建设发展。

青海省互助县作为青稞白酒的核心产区,也将青稞型白酒的产区建设提上日程,并于2023年获得由中国酒业协会授予的“世界美酒产区·中国青稞酒乡·互助”称号。

可以看到,经过数十年的建设,我国白酒产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香型为主要分类标准,以政治区域为地理分布特征的格局。

02

何谓“优势”产区?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当前白酒市场存量时代特征愈发鲜明,市场份额正越来越集中地向名酒企业、名酒品牌和优质产区汇聚,进一步体现了行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和品牌优势。

那么,何谓“优势”产区?可以从以下三点来理解。

首先,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悠久的酿造历史,以及因此而形成的成熟的酿造工艺,从而具备优质产能的生产实力。

不论是作为浓香代表性工艺的续糟法、老五甑法、跑窖法,还是清香清蒸二次清工艺和地缸发酵的独特技艺,又或是酱香型“12987”的坤沙酿造工艺,背后都承载着各产区酿酒人经过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传承与不断创新,这是“优势产区”的根基也是血脉。

根据此前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预计2025年中国白酒行业产量将达800万千升。截至2025年,遵义白酒预计产能为60万千升、宜宾100万千升、泸州200万千升、吕梁50万千升、江苏宿迁35万千升、亳州20万千升,6大产区将占据白酒行业产能规划约58%,产能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其次,政府的牵头支持,通过政策制定与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以及产业协同与集群发展等,能够为白酒产区建设提供更为明确的目标与良好的发展环境。

如四川省政府在《推动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中就明确提出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银行、基金、担保、再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为大型白酒生产企业供应链、中小型白酒产业集群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政策倾斜与支持。

另外,在产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厂区土地规划、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人才培育、文旅规划等方面,政府的牵头作用更为关键。

此外,政府更有利于发挥统领作用,在推动产区的集体动作上具有优势。如遵义产区酱酒小镇的打造、“遵义产区名优白酒神州行”系列活动,四川产区“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成都)”“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泸州)”“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宜宾)”“川酒全国行”“万企出国门”等展览展销和宣传推广活动,吕梁产区“汾清天下”全国行推介活动、“2024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等,都是在政府牵头下,对产区的有益建设。

第三,则是龙头企业的引领,其不仅是产区内的经济支柱,更是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发挥品牌效应的重要力量。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飞天茅台批价回升,茅台率先复苏,价格和市场渗透率一路走高,带领酱酒热快速蔓延。酱香型白酒收入规模由2017年的847亿元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190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22%。除茅台外,其他酱酒企业如郎酒、习酒、国台等也实现了快速增长,营收规模均超百亿。

茅台的品牌溢出效益,不仅带火了酱酒品类的发展,带动着其他酱香品牌的发展,更让茅台镇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GDP突破千亿大关的镇,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当下,汾酒迎来的强劲增长,在行业内掀起了“清香热”的大讨论,与此同时,吕梁产区内的其他品牌也正乘势起飞,进一步证明了龙头企业的引领是“优势产区”的一大关键。

03

警惕产区之下的“灯下黑”

产区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然而也得在热闹中冷静观察,警惕“灯下黑”现象。

其一是警惕借产区之名,出售劣质产品的问题。以茅台镇为例,茅台带火酱香热后,借着“茅台镇出品”的名义打擦边球卖低质酒的现象层出不穷,甚至坊间流传出了“茅台多个镇,购买需谨慎”的调侃之语,对茅台镇的产区形象大打折扣。

其二是警惕一揽子政策,忽视企业差异性。近几年,酒旅融合、精品酒庄打造等成为产区建设的热点,然而有中小企业告诉微酒,酒旅融合、酒庄建设都过于耗费资金与时间成本,是当下其体量无法承担的,并不适合这一阶段酒企的发展,如果一股脑去做,只会起到“拔苗助长”的负面效果。

其三是警惕盲目行动,导致产区、企业同质化严重,长期性不足。特别是对于产区的后起之秀,虽有较为成熟的产区经验可以借鉴,但是不能忽略自身特性,盲目跟风热点,缺乏对于自身产区的特性挖掘与长期规划,从而导致产区间、企业间的同质化严重,可持续性发展不足。

正如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贵州珍酒酿酒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向东此前曾提出的,“遵义作为世界第一位的白酒(蒸馏酒)产区,要高度重视对其规划和传播,要科学规划和严格执法。学习波尔多、干邑、勃艮第等世界优秀产区规划治理经验,加强产区配套措施,从政策、立法、监管等层面着手,高标准建设好世界第一白酒产区。”

其实不仅仅是对遵义产区,对于中国各白酒产区来说都应以更为开放的心态、前瞻的眼光来进行产区的规划与建设,在这条道路上,我国的白酒产区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下面评论区留言分享。


<推荐阅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