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议的漩涡当中,8月6日下午理想“按时”发布了汽车品牌销量周榜,并称理想汽车在7月29日至8月4日这一周内,销量达1.18万辆,连续十五周获中国市场新势力品牌销量第一。

被“围攻”的理想周榜

理想汽车发布周榜的行为在业内存在争议已久,在7月末,舆论对这种加剧行业内卷的争议声音达到了顶峰。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要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7月30日当天,蔚来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在微博发文@了理想汽车CEO李想:“高层定调,不要搞低水平内卷。卷周榜多多少少就有点低水平内卷的意思,想哥@李想收手吧。中国车企在当下的使命是通过研发实现技术突破,不是吗?一起加电!”

随后,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转发了上述马麟的微博,并发文称:“我也反对出周榜。”

同日,马麟又发文称,每个月各企业会公布经审计后的交付量,这个月度数字基本上能反映车企当时的经营情况,对于用户了解市场行情、帮助消费决策是比较有效的。但周榜对企业正常经营是会有干扰的。马麟还表示,华为和理想是目前增程领域卖得好,蔚来和特斯拉是纯电领域卖得好。但是不同价位的产品,不同品类,都放到一个榜单里,不能反映市场的客观情况。

之前,蔚来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达了对汽车销量周榜的抵制:“我们的品牌没有授权,凭什么用我们的品牌来发周榜,可不可以把我们品牌抠出去。”秦力洪还认为,发布销量周榜单数据不严谨,同时还加剧了行业内的竞争。蔚来董事长李斌则表示,发财报都是按季度的,如果蔚来做到销量第一名,会永远不发周榜。

同样是7月30日晚,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小鹏汽车AI智驾技术发布会上表示:“美国的创投公司在大模型、芯片等领域投资得如火如荼,他们在想怎么把端到端自动驾驶辅助技术做得更好,怎么能够做得比人(驾驶)更好。然而,回国后发现网上在吵架,大家都在干‘周销量榜’,我们的科技公司都在干什么?”何小鹏虽未点名,但是内容直指每周发销量榜单的理想汽车。

而有媒体爆料,同样在7月30日当晚,理想汽车CEO李想疑似在朋友圈发了“掩耳盗铃”的插画和“闭嘴”的表情包,对行业的“围攻”作出回应。

只要定语够多,永远都是第一?

理想汽车首次发布周榜是在2023年3月底,已累计发榜16个月,在这期间,已遭到过多轮来自行业和舆论的质疑。

第一个质疑点来自数据的真实性。

据了解,目前汽车行业中发布销量榜单的数据,多数来自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即上险量,并非销量或交付量。理想周榜仅在第一期周榜上标注过数据来源为“中汽数据终端零售数据”,但从第二期开始至今未标注新的数据来源。而关于数据来源的质疑,理想汽车官方在回应媒体采访时称,由于与数据提供方合同约定的原因,不便对外透露数据来源。数据来源的不可追溯,引得许多网友质疑和同行发难,甚至小鹏汽车高管曾公开“打假”,称榜单中小鹏的销量数据不真实。

有媒体援引汽车分析师、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观点:以周为单位统计销量太短,一般统计单位要有一定长度才能反映企业经营情况,甚至月度销量意义也不大,因其会受多因素的干扰。周数据时间短,不能全面反映车企实际经营情况,还会分散和误导消费者。

第二个质疑点则来自榜单的权威性。

理想作为行业中企业的一员来发布排行榜,被认为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榜单缺乏公正性和权威性。尤其是今年3月理想榜单蹊跷地停更了一段时间,有舆论质疑是新车理想MEGA销量惨淡,数据不好看导致理想放弃了发周榜的惯例,而在5月份周榜又恢复了更新,理想方面也并未作出解释。

同时,舆论质疑,理想作为发布方,在榜单上通过“加定语”的方式让自己保持第一的位置,如在每周榜单中的第一张主打的榜单上,通过“新势力”的定语定制榜单,将比亚迪等销量较大的电动汽车品牌排除在外。部分网友模仿理想汽车榜单“加定语”的行为,进行了许多恶搞式的创作,如“全世界市场可换电品牌销量榜单”“新势力小字开头品牌销量榜单”等。

中国新能源车企,应对“卷”向海外

在围绕理想汽车周榜引发的争论的背后,是“车圈”尤其是新能源“车圈”中,车企之间不断加剧的“内卷”,尤其是在舆论场上,通过制造舆论诋毁、打压对手更是屡见不鲜。小米集团CEO雷军一度呼吁“大家一起共建良性包容的汽车市场舆论环境”。

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只有“内卷”一条路可走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近年来全球电动车销量快速增长,在广阔的燃油车可替代市场,海外占比超过70%,“出海”才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卷”的正确方向。

根据中金公司研报,2023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突破1300万辆,2020-2023年均复合增速超过60%。分区域看,中国、西欧、北美是全球电动车发展的三大核心市场,2023年销量占比分别为65%、20%、11%。2023年全球359万辆增量中,中国市场贡献249万辆,西欧、北美市场分别贡献33万辆、49万辆,西欧、北美市场渗透率明显缓慢。同时,西欧市场上欧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地位稳固,北美市场中特斯拉“一枝独秀”,这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出海提供了相当的空间。

受益于中国汽车行业领先全球的电动化进程,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拥有产品定义和技术创新实力的中国车企,全球成长空间早已打开:携手出海、壮大出口“新三样”中的新能源汽车力量。

真正有“理想”的新能源车企,去“卷”海外市场,远胜于在国内走向恶性竞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