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锂电和储能锂电近况更新及展望0807

全文摘要

本次电话会议围绕储能锂电和动力锂电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储能锂电市场目前处于调整期,经历了快速增长后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预计未来数年将继续低迷,但产业链集中度将提高,头部企业将通过跨界进入占据重要地位。国内市场竞争激烈,装机量持续增长,上半年已达30.58GW,全年有望突破139GW。国际市场方面,美国因政策延迟和复杂流程影响并网,而欧洲市场需求增加,特别是波兰地区的电池容量市场开放促进了ESS发展。锂电池上半年出货量达116G瓦时,增长30%左右,电力储能和户储仍是主要应用领域。动力锂电市场中,上半年材料出货量同比增长,特别是司法隔膜和人造石墨。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展现良好前景,预计行业内将经历大规模淘汰和重组。电池技术创新,尤其是快充和固态电池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加速行业发展。当前储能产业普遍面临亏损,仅有少数头部企业实现盈利,宁德时代等企业通过高品质产品满足海外市场需求,实现较好的收益。

Q:储能锂电市场当前正处于什么阶段?

A:目前储能锂电市场已进入低谷期,也就是调整期或洗牌期。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国内强配政策和海外市场的需求共同推动,市场曾经历过快速增长。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跨界企业和上市公司涌入市场,导致供应过剩,从而迎来了第一次周期性调整。

Q:储能市场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是什么?

A:储能市场的首个爆发期发生在2020年至2021年间,受益于政策激励及市场需求增长。随后,在资本热情高涨背景下,众多企业加入竞争行列,引发了供需失衡的局面,并开启了调整期。同

时,储能产业与光伏产业有着相似的商业逻辑,在海外尤其明显,两者在配套策略等方面相互融合,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波动。

Q:储能产业链集中度如何?未来发展趋势如何预测?

A:储能产业链中的锂电池等关键部件大多由头部企业在各自成熟的行业中转型而来,因此整体产业链相对较为成熟且集中度较高,预计在未来几年中还会经历进一步的整合和洗牌过程。特别是系统集成商面临较大淘汰压力,而具备自研能力的厂商比例将会提升。在产品层面,虽然能量密度等参数持续优化,但本质仍以价格竞争为主,未真正实现技术突破。

Q:今年上半年全球及中国市场储能规模概况如何?

A: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主要市场(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储能装机总量分别为约30.58GW、18.5GW和4GW。其中,中国市场出现了新的增长点,储能时长大幅延长至2.3小时,并且沿海地区和大型项目成为新增装机的主要区域。美国市场则因政策延迟执行等因素影响,装机进展不如预期。

Q:当前美国大选对储能市场的影响是什么?

A:由于美国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许多公共事业级别的发电和运营单位,以及独立运营商都在等待尘埃落定后再做决定。此外,美国的加息减息政策也会影响相关行业的贷款需求,从而加剧了市场观望气氛。

Q:今年全球储能市场尤其是户储市场的状况如何?

A:今年互储市场最不理想的是市场需求量下降,这与电价下降、补贴调整(比如意大利superbonus补贴的下调)以及一些国家补贴未落地等因素有关。国内知名品牌企业的库存积压严重,预计户储装机量和整体出货量都会下滑,去库存过程将持续至全年。

Q:新兴市场对户储需求的变化情况如何?

A:中东、南亚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如巴基斯坦及一些中东国家,由于电力设施较为落后且重视光储结合,他们在逐渐释放对户储的需求,并且有部分工商储产品正在替代部分户储市场份额,特别是在配合光储的应用场景中。

Q:今年储能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是什么?

A:今年的趋势之一是从内卷化转向海外市场,特别是5兆瓦时产品的出口表现强劲。此外,工商储市场也正在转向海外市场,尤其在欧洲订单较多,因其地区范围广且能利用APPP框架进行虚拟电厂建设或参与现货市场套利,避免了国内因商业模式单一且政策风险较高的情况。

Q:2024年上半年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和下半年预期如何?

A:上半年储能锂电池总出货量为116吉瓦时,其中第二季度达到76吉瓦时。全年预计出货量约为240吉瓦时,相比去年增速约30%。具体到尺寸规格上,314安时的产品出货量有所提升,有望成为下半年的新主力产品。

Q:314电芯和280电芯价格差异有多大?314电芯与280电芯在成本端有何差异?

A:目前看来,314电芯与280电芯的价格相差不大,都是按照单瓦时的价格计算,大约在3毛到0.35元左右。成本端的差异不会太大,主要是由于314电芯的应用场景增多,如充电桩中使用十几块电池,导致实际采购时依然按照单只280或314的价格来计算。

Q:当前pack端价格情况如何?

A:最新的pack端报价(包含PCS升压变换器)大约在0.55元左右,对于280电芯和314电芯,在同等条件下,它们的pack端价格是相同的。

Q:国内外储能电池出货量存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A:中国市场的出货量数据仅涵盖国内企业,而不包括海外如LG、三星等公司。如果将这两家公司也纳入统计范围,则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将达到125GWh左右。

Q:是否会调整全年出货量预测,并给出具体调整幅度?

A:会根据目前市场节奏和企业交付能力来适当上调全年出货量预测,但修正幅度不会特别大,尤其是考虑到下半年切换至314电芯带来的挑战以及需求大部分集中在第四季度的特点。

Q:电力电子企业和通信系统企业在储能领域的竞争力哪个更强?

A:从产品自身角度看,懂得电力电子和与电网耦合的企业更具竞争力,因为他们不仅要做到电池本身的极致性价比,还要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法律法规要求进行相应转换和适应。

Q:关于储能电芯的实际循环次数,您能否分享一下跟踪下来的结果?

A:在国内,由于新国家标准的影响,储能电芯的实际循环次数并不像早期模拟数据那样简单量化。当前招标更倾向于要求五年的质保期限,而非具体的循环次数指标。因此,目前无法给出确切的实际循环次数。

Q:对于动力电池及上游供应链在今年上半年的变化,特别是材料和电池的出货量,能否详细描述一下?

A:今年上半年,司法隔膜的出货量同比增长约37%,主要原因是头部电池厂大量切换了干法隔膜工艺。此外,湿法隔膜价格降幅超过30%,尽管其性能优于干法隔膜,但由于成本原因,干法隔膜出货量增幅超过35%。人造石墨负极同比增长约26%,而干法天然石墨因价格上涨及人造石墨性价比优势导致用量大幅下降。同时,钴酸锂和锰酸锂同比增长较为可观,主要原因在于全球终端市场需求推动的材料更新换代和技术改进。在价格方面,虽然部分材料加工费有所上涨,但由于性能提升的重要性,终端企业仍会选择能有效提升电池性能的材料,导致行业整体朝着改善性能、提升性能的方向发展。

Q:今年上半年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市场有何变化情况?

A: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动力和储能领域的固态电池出货量大约在三个G瓦时左右,预计全年将超过五G瓦时。而钠离子电池在手订单数量较多,但由于技术或交付等原因,实际交付量可能会低于预期,大致在两到三个G瓦时之间。

Q:刀片电池今年上半年出货量及发展趋势如何?

A:今年上半年已有十多家企业开始批量生产不同规格(长刀或短刀)的刀片电池,并且预计到年底整个行业刀片动力电池的出货量可超过200G瓦时,远高于传统锂电池规模。

Q:对于快充电池的发展态势及其对相关材料的带动作用有何看法?

A:快充电池正经历从初步放量到规模化放量的重要转折点,预计2024年全年的快充电池出货量将达到五至六个G瓦时,同时会对涂炭铜箔、快充型石墨、磷酸锰等新型材料产生数十万吨到百万吨级别的带动需求。

Q:新材料在新体系电池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如何?

A:目前传统材料已在某些方面取得微调和性能提升,但深层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新材料如新型粘结剂、涂碳型集流体、固态电解质、复合集流体等方面。其中,新型粘结剂和分散剂已具备较高市场渗透率,而固态电解质、涂碳铜箔与复合集流体正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磷酸锰铁锂和硅基负极材料虽早有发展但在产业化过程中仍需终端市场的驱动。随着更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研发推进,上述新材料将迎来快速发展机遇。

Q:硅基负极在过去几年的发展情况如何?

A:硅基负极已喊了很多年,并且在过去的五六年间有所进展,但去年其复合后的出货量不到2万吨,预计今年可能增长至三万吨左右。然而,硅基材料真正的推动来自于快充、固态及大圆柱电池的发展,当前液态锂电池阶段中,硅基材料的膨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Q:对于现在国内有能力上车的半固态电池,其平均成本能达到什么水平?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半固态电池的成本差异如此之大?

A:根据目前市场状况,国内上车的半固态电池平均成本在现有体系基础上增加

了10%到200%,这个跨度较大主要是由于配方的不同,比如电解液用量、添加剂(如锂含量较高的御泥粉)使用量以及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配方选择(例如混合电解质中聚合物与氧化物的比例)、生产工艺环境控制及能耗差异,以及部分材料采用单一管道结构而非单臂管混合等,从而导致成本显著提升。此外,高锂含量添加剂虽能提高能量密度,但可能导致一致性控制难度增大。

Q:当前行业内公认的固态电池良率水平大约是多少?

A:虽然固态电池良率低于液态锂电池,具体数值各家企业均保持高度保密,但行业内公认水平约为50%到60%之间,相比于高可达93%~94%的一次通过率的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良率较低无疑会导致成本大幅上升。

Q:能否介绍一下宁德时代储能业务的盈利情况?

A:宁德时代储能业务上半年毛利率约为20%,扣除税费后均价约为六毛多元/千瓦时,含税则接近七毛。尽管国内储能市场竞争激烈难以盈利,但在海外市场,由于价格较高且提供打包系统服务,宁德时代的储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其中在美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因此总体盈利情况较好。同时,储能产品因地域、形态、客户要求等多种因素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这也是造成行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均衡的原因之一。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