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证明,叮咚买菜已经留在生鲜电商的牌桌上了。

据财报,2024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实现营收56亿元,同比增长15.7%;GMV 62.2亿元,同比增长16.8%;Non-GAAP 净利润达到1.03亿元,同比增长近13倍。整体来看,叮咚买菜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答卷,也进一步破解了此前市场对其前置仓模式的质疑。

据了解,前置仓是指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建立仓库,辐射周边3公里以内的区域,具有配送速度快、利于保证食品新鲜度等优点。

自成立以来,叮咚买菜推行的就是这种运营模式。另外,财报显示,叮咚买菜正在围绕江浙沪地区继续拓展前置仓数量,预计今年内新开约80个,目前上半年已经开出近40个。

值得一提的是,前置仓模式下,虽然生鲜电商平台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但也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主要来自建设仓储空间、分拣产品、即时配送等环节。从财报可以看到,叮咚买菜的成本支出也有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2024年第二季度,叮咚买菜成本与费用为56.13亿元(约7.72亿美元),同比增长15%。其中,销售成本为39.19亿元(约5.39亿美元),同比增长17.3%;履约成本为12.53亿元(约1.72亿美元),同比增长9.7%。

不过,从利润数据来看,这并未影响公司整体的盈利水平,或受到叮咚买菜从“规模优先”到“效率优先”的战略调整影响。

具体而言,为了把控成本,近年来叮咚买菜正在持续撤销站点,比如,自2024年1月30日起,叮咚买菜停止了广州嘉禾站、新市站、同和站、淘金站、滘口站、龙洞站、琶洲站、猎德站等共27个站点门店以及深圳的11个站点门店的运营。

目前公司更加聚焦江浙沪大本营,按区域来看,本季度叮咚买菜在华东地区的增长也是最亮眼的,财报显示,公司上海和江浙地区GMV分别同比增长16.5%、30%左右。

与此同时,公司持续增强供应链能力,比如,开发“茶几休闲”等多种消费场景,提高商品的丰富度和品价比,据财报,本季度叮咚买菜在江浙沪地区的仓均日均SKU数量就同比增长了约20%。另外,将数字化渗透到预测调拨、搜索推荐、营销定价、用户增长、履约调度、仓网规划、智能排班等各个环节。

“我们认为模式和形式都不重要,供应链能力强,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叮咚买菜创始人兼CEO梁昌霖表示。

这些举措也确实推高了服务质量和单量。财报显示,第二季度,叮咚买菜前置仓的仓均日均订单量突破了1000单,同比提升29.4%;即时单平均履约时长为36分钟,同比快了2分钟;月均下单用户数约730万,同比提升11.7%;每用户月均收入同比提升6%,其中来自会员的月均收入达到500元以上。

总体而言,目前叮咚买菜更加倾向区域维度的精细化运营,而这也是应对大厂夹击的必要手段。放大来看,当前的生鲜电商赛道规模庞大,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2023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已达到4197.7亿元,同比增长15.4%,并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6302亿元。

其中,淘宝、京东、美团等巨头正在加码布局生鲜电商,凭借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占据行业头部位置,呈现出愈发明显的马太效应。竞争激烈叠加生鲜电商高成本、高损耗、低客单价及利润的商业模式,也使得叮咚买菜以守为攻,以期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不过,从公司当前的规划来看,叮咚买菜也不会长期偏于一隅。据了解,叮咚买菜或将探索三四线城市以及海外市场,目前也有一定的资金储备,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末,叮咚买菜包括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短期受限资金和短期投资在内的余额为41.6亿元 (约5.72亿美元)。

这样来看,还是可以期待叮咚买菜做好规模经济的生意。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