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的题目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要素以及定性和定量因素”。本章主要分为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四个基本要素;第二部分是定性和定量要素。

从结构上看,第一个部分中,作者阐述了证券分析的四个基本要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二个部分中,对证券分析中的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从内容上看,本章里,作者说了这几件事:

一、要不要择时?要不要择价?

作者首先给出了证券分析工作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投资者是否应该在某个时刻以某个价格买入(或卖出)某个证券。

这个基本问题里包含了四个要素:投资者(个人因素)、某个时刻(时间因素)、某个价格(价格因素)、某个证券(证券因素)。

随即,作者就说明了,个人因素并不重要,便转而分析后面三个因素了。

所谓的“时间因素”,其实就是要不要择时的问题。作者用1931年6月、12月,这两个时间点的铁路债券不同的收益率来说明,由于市场上其他证券价格的整体波动,同一个证券在不同的时间点会展现出不同的投资价值。

从上面的例子看,选择时机似乎很重要,但作者马上说明,投机活动喜欢择时,但投资中“通常应该忽视这些要素”。

为什么作者这样说?

我觉得,其实所谓的“择时”问题,实际上还是如何对待市场波动的问题。市场波动是一直存在的,试图单纯地通过选择时机来把握住这个无规律的波动来赢利,是非常难的。所以作者说:“证券分析必须确保其采用的原则和方法在任何时候(至少在所有正常情况下)都是有效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搞价值投资的,不要去择时。不过随后作者又给他的话加了个兜底条款:“然而,须牢记在心的是,分析方法的实际运用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进行调整。”

综上,作者的意思是,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择时的,只有在市场出现重大萧条和不明朗的时候,才需要考虑时机因素。我们的现实中也是如此,极端的熊市中,证券的价格往往会严重偏低,将会是比较好的买入机会。

所谓的“价格因素”,其实就是要不要择价的问题。作者用简单几句话说明了在股票投资领域,买入价格的重要性:“以错误价格买入证券带来的风险不亚于买入错误的证券,……,忽略了价格因素的作用,这可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作者的观点很明确,选择买入价格十分重要,是关系到投资成败的重大问题。之后的篇幅里,作者还会反复多次强调价格的重要性。

二、是不是应该购买优质企业的证券?

“证券因素”这一部分中,作者实际在探讨企业与证券的关系。

每一张证券都是一个具体的企业发行的,所以在分析证券的过程中,摆在投资者面前的,是两个分析对象,一个是证券本身,另一个是其背后的企业。

与股票相比,债券、优先股这样的固定利率证券,本身包含了许多可供分析的信息,如:票面利率、偿还期限、偿还顺序、出售价格等。根据这些信息,投资者可以大致的判断出某个证券“好”,某个证券“差”。比如,一般来说,利率为6%的债券就比利率为5%的债券要好。

同时,投资者对于发行证券的企业也是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的:一家实力雄厚的全国性的热门行业的公司,一定是比一个地方性的经营不善的夕阳行业的公司更好。

所以,格雷厄姆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在投资者面前放着两张证券,一个是好企业发行的差证券,另一个是差企业发行的好证券,应该怎么选?

这里,作者给出了投资实践中的经验:购买好企业的证券造成的损失,一般小于购买差企业证券的损失。

那么,是不是无脑买入好企业的证券就能获利呢?

作者随即说明,这个现象不能说明问题。他认为,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可以尽量购买优质公司发行的证券。但是,对于专业投资者来说,“几乎每一个证券都可能在某个价格水平上具备投资价值,而在另一价格水平上则不值得投资。”言外之义,就是说,证券的价格才是决定一个证券值不值得购买的关键因素。专业投资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深入的分析,来判断某个证券当前的价格是否值得买入。

在这里,格雷厄姆还列出了盲目购买热门优质企业证券的坏处:

一是,好企业的证券往往众人捧,造成价格过高。

二是,当前的好企业可能要不了多久就没落了。比如当时铁路类公司的没落。

三是,市场热点转换太快。比如,西屋电气公司、大西洋与太平洋茶叶公司的股票受捧时股价很高,没过多久,价格就大幅跌下来了。

由此可见,对于不深入分析证券价格就买入热门企业证券的行为,作者是不太赞成的。

三、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的分析

格雷厄姆将证券分析工作中面对的信息分为两类,一类是定量因素,主要是各类数据,包括:财报中的各科目数据、产量、单位价格、成本、产能、未完成订单等。

另一类是定性因素,主要是不能用数据表示的信息,包括业务性质、行业地位、地理位置、经营特点、管理风格,以及企业、行业和业务的前景。

虽然分类很清晰,但是对于如何使这两类因素在证券分析工作中做到协调、配合,作者没有给出系统的方法,只是给出了一些零散的观点,并在最后的总结中有一些模棱两可的阐述。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可能是因为当时的财经界还缺乏对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的方法和理论。包括格雷厄姆在内的分析师群体只能按照自己的直觉来探索对各类信息的综合利用。

现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处理各类信息的较成熟的思路和方法。比如,佩普教授的“哈佛分析框架”,将企业分析分为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前景分析四个步骤,这四个分析阶段层层递进、互相呼应、逻辑清晰,很好的将“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融合在分析工作中。波特教授的“五大竞争力”分析框架使得对“定性因素”的分析更加系统、科学。

不过,在这一部分中,格雷厄姆提出的几个零散观点还是值得认真体会的。

四、几个零散观点

1.好行业不会一直好,差行业不会一直差

首先,作者列出了当时增长较快和发展缓慢的行业。差行业有:雪茄、煤炭、棉织品、化肥等等;好行业有:罐头、连锁店、卷烟、电影等等。

随后,作者阐明了对行业发展的两个看法。

第一个看法是,由于市场矫正力量的存在,无论是一般行业还是特殊行业,异常好或特别糟的情况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换句话说,特别好的行业有变差的趋势,特别差的行业有变好的趋势。

第二个看法是,因为需求增加而发展迅速的行业,可能会因为供应增长更快而受挫。也就是说,看似蓬勃发展的行业,往往隐藏着产能过剩的隐患,反而需要警惕。

2.无需评价企业管理层的能力

作者认为,不存在科学评价企业管理层的方法。企业的经营业绩就是对管理层的管理水平的最好评价。所以不要花心思专门去评价企业的领导人的水平,对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分析就已经包含了对管理层的能力评价。

3.不要对企业的盈利趋势简单外推

如果在过去几年中,企业的业绩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就认为未来几年的业绩也会稳步增长,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当过去几年的趋势清晰展现出来时,改变趋势的因素可能已经成熟了。企业的业绩与行业的发展类似,存在向平均水平回归的力量,所以不可能一直增长下去。

4.稳定的业绩更为可信

虽然作者认为企业历史业绩的增长或下降趋势不可信、不能简单外推,但是如果一个企业展现出长期稳定的历史业绩,则是可信的。

这里,作者展示了几个业绩稳定的例子:

通用烘焙公司10年间的利润额都在企业利息费用的10倍以上;

伍尔沃斯公司10年间的每股利润都处于2.12-3.66美元之间。

表2-1中,第一国家杂货商店、斯塔贝克公司的优先股息保障倍数(即企业利润除以需要支付的股息)多年来数值都很稳定。

以上就是第2章的内容。这一章的前半部分,作者反对了择时的做法,强调了证券的买入价格的重要性,并表示了对热门企业的证券的警惕。后半部分里,作者将证券分析工作面对的信息分为了定性和定量两类,虽然没有给出综合利用两类信息的办法,但是给出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观点。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