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时代的后浪拍在了沙滩上。
文/每日资本论
你今年吃过几次方便面?这决定了多家巨头企业的业绩。
近日,方便面巨头统一企业中国发布2024年中报显示,其方便面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至48.58亿元。不过,增长均是基于2023年同期同比下滑后的低基数,从绝对值来看,2024年上半年,统一的食品业务和方便面业务尚不及2022年同期水平。
另一巨头康师傅2023年方便面的收入为287.93亿元,同比减少2.8%,占公司总收入35.8%,同比减少1.9%。为此,康师傅开启涨价模式,袋装面建议零售价由2.8元提升至3元,经典桶由4.5元提升至5元。
根据世界方便面协会的统计数据,2013年-2019年,中国方便面市场总需求量从462亿份下跌至2019年的414.5亿份。而且,部分媒体曾报道2013年至今,国内市场方便面销量长期处于下跌状态,曾经风靡全国的方便面好像逐渐不香了。
那么,方便面会不会像火柴、“傻瓜”相机等一样,被时代淘汰呢?
应该讲,方便面的沉浮见证了中国人消费观念和习惯的改变,更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发展。早在1971年,上海益民食品四厂就推出了中国内地市场的第一袋油炸方便面美味肉蓉面。但直到改革开放后,方便面才迅速在国内走红。一碗热腾腾的方便面,一路走过的飘香,无论是加班、熬夜、学生加餐,都对方便面情有独钟。
尤其是,长途汽车还是长途火车上,每天方便面的香味都飘满了车厢。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方便面的营业额连续18年实现增长,一度是全球方便面第一大国,产量、销量都是全世界的NO.1。
2013年是方便面在中国市场的的巅峰之年。据世界方便面协会统计,2013年中国市场方便面总需求高达462亿元,稳坐全球方便面需求榜首。
但随后,方便面销量开始回落。虽然2020年疫情期间,方便面迎来了一次短暂的销量高峰,但总体下滑趋势不变。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年轻人越来越不爱方便面了呢?
应该说,方便面在中国市场打响与港台电影、电视剧在国内火爆息息相关。在1990年代前后,大量的港台电视剧中出现了杯装的方便面。在当时内陆民众来讲,这无疑是很新鲜的事情。就像追星文化一样,方便面也是追星文化的一种体现。
在追星的同时,方便面独有口感以及给消费者带来的便捷,也让其快速在国内流行起来。而那个时期,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在争分夺秒中大家对快餐文化开始接受并迅速普及,方便面作为其中较早的快餐商品自然而然成了优选。
但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国民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民众从温饱逐渐向高品质生活转移,消费更注重健康,更注重营养均衡,方便面这种油炸的食品逐渐开始被消费者淡出菜单。尤其是,方便面也经常存在食品安全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让很多消费者在对待方便面的态度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正在快速改变。随着电商以及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线上外卖的崛起,让都市上班族有了比方便面丰富得多的餐食解决方案且也解决了快捷抵达的问题。这让方便面这种快捷食品在外卖面前几乎没有抵抗力。
雪上加霜的是,在疫情期间,很多中国人首次知道了预制菜,这种形式类如方便面,但内容却是方便面不能比拟的新鲜事物,完成了从公司到家庭,全场景对方便面消费场景的挤占,全方位铺开,方便面的生存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据中国地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布的《方便面市场消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国内外卖市场规模每增加1%,方便面消费量就减少0.0533%。
某种层面上来说,方便面的销量走低,并不是件坏事,恰恰说明国内消费者有了更多、更好地选择。对于这种基本面的结构性变化,即便是方便面本身的产品再有创新,大概率是无法力逆转乾坤。
那么,方便面走高端化的路径是否行得通呢?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结果来倒推。谁会买高端方面?多频次还是低频次?答案显而易见。即便有人偶尔尝鲜买高端方便面,但持续性大概率不会长。形象点说,本来就是个烧饼,你非得卖到燕窝价,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针对方便面市场的下滑,部分企业已经做出了改变。比如白象方便面就在营养、健康上做文章,“高汤煮面”的“汤好喝”系列,打出了差异化,而3元/袋的平民化价格,让“汤好喝”系列更香了。今麦郎一款“0油炸”的板面,凭借着“40分钟久泡不糟”的卖点刷屏抖音,出货量也一度大增。
但必须提醒的是,方便面作为一个时代的产品,面临着是基本面的结构性变化。这不是几个创新就能解决的问题。类如傻瓜相机,不会消失,但大部分企业都已经倒闭,相机已经成了手机基本配置。
对于方便面企业来讲也一样,转型是唯一途径,迅速提升预制类食品的也是方便面企业的当务之急。当然,如果冒险跨界进入其他朝阳行业,也不妨拼一把。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