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现在看来不可思议,在过去十年却是真实存在过,比如新药上市后不能进入医保的逻辑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时间来验证,类似这样的问题至少有三个,鲁先平都参与其中并幸运地把自身企业和行业的问题都解决了。未来十年,他还需要和创新一起,去和时代对话,他给自己列了四个方向性的命题。

撰文 | 晓琴

多年之后,回望中国医药产业创新激荡的十年,鲁先平仍会深情地回忆起这段微芯生物与行业发展共创的辉煌岁月。

过去十年间,国内医药行业发展的三大关键时间节点,从药品审批改革,到医保制度改革,再到资本市场的改革,恰巧都与微芯生物息息有关。这绝非偶然。

每一场创举,意义都是里程碑式的。在当时国内新药领域尚处混沌空白之际,微芯生物凭借首个自主研发并获批上市的原创项目——西达本胺,为后来者在上市审批、医保准入、融资等方面闯出了一条条明路。

历经两年审批,西达本胺为中国原创新药,确立了明晰的药品评审路径和标准:怎样与CDE通过预沟通机制,为创新药物设定临床方案和注册路径;以及怎样在审批过程中积极回应现场对临床数据的质疑,确保审批流程的顺利进行。

产品上市后,西达本胺又面临着医保准入难题。彼时,通行做法是,尽管已通过监管机构严格审批,仍需大规模上市后验证,方可纳入医保,这往往耗时长达五年之久,严重制约国内创新药品可及性。在鲁先平等先行者一次次奔走呼告下,促进了医保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解决了产品审批及医保挑战后,未盈利(未分配利润为负)企业IPO难题再次浮现。为此,2016年至2018年期间,证监会主席两次率队亲临微芯生物进行调研。最终,微芯生物成为首家过会的创新药企,并成功登陆科创板,为未盈利创新药企开创了新的融资渠道,成为产业界又一标杆事件。

旧问题已解。从无到有搭建生态,从没有准则到建立准则,推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这是鲁先平这一代先行者的一生抱负。

但随着历史的螺旋式前进,新问题不断涌现,当前又面临着支付端和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分布等诸多挑战。

值此时机,E药经理人融媒体出品人谭勇与中国医药创新拓荒者——微芯生物创始人鲁先平,就“创新十年、未来十年”主题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话。听他谈谈过去十年间,中国医药创新生态体系如何一步步建立,解决了哪些问题,未来还有哪些问题待解。

他偶尔也流露些无奈,一些现实无力感着实令人痛苦。目前创新药生存环境如同“手掌上煎鱼”,既需敏锐谨慎,又需技巧和决心来应对重重挑战。“当前问题是投资人信心不足,导致研发资金困境凸显,让我们没有能力去干这个事了。”但是一生志向在此,纵使现实困境常在,难掩这位医药老将的积极性。

“关键在于提高财政支付比重,同时医疗体制需彻底系统化改革。”他呼吁,顶层设计亟需优先解决支付问题,一旦支付问题得到解决,产业链和市场便能更加顺畅地运转,其它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微芯生物创始人、董事长鲁先平

从“混沌”到“破晓”

微芯生物,注定成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绕不过去的一大存在。

回望过去十年,鲁先平带着微芯生物深度参与了一系列医药行业重大政策变革:从药品审批改革,到医保制度改革,再到资本市场的改革,微芯生物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时间拉回23年前,鲁先平从美归国,创办了微芯生物。在微芯生物成立之初,国内几乎看不到做创新药的公司。

那时,国内医药管理体系不少环节都存有空白,从注册管理办法,到申报内容、具体要求,再到指导临床研究的技术规范,根本不足以指导创新药的研发。与此同时,这一管理体系与国际标准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特别是在创新药研发的政策和法规环境上,大大限制了国内创新药研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这意味着,一切创新生态体系都需从零构建。作为最早的“拓荒者”之一,鲁先平带着微芯生物开疆拓土,不断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但先行者总是需要闯过更多的关卡,挑战是前所未有的,是必须直面的。

结果是可喜的。2014年底,微芯生物抗肿瘤产品西达本胺获批上市,成为中国新药领域首个自主研发并获批上市的原创项目,也是中国首个通过临床II期开放、单臂试验成功获批上市的品种,开创了以单臂II期开放式临床试验结果附条件批准的先河,成为行业一大里程碑事件。

但这款药的审批却并非一帆风顺。要知道,在一众科学家前期努力下,新药研发时间好不容易得以缩短,可令鲁先平没想到的是,最后会卡在审批过程。这意味着在临床试验阶段节省的时间,或将白白流失。

“在审评大约一年左右,药品审评委员会投票就通过了,但是药审中心迟迟不敢批准。”鲁先平回忆,监管部门在审批新药时的迟疑,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深受当时行业背景的影响。

鉴于此前缺乏相关审评先例,加之这款新药采用了单臂、开放式临床试验设计,数据真实性、完整性非常重要,审批流程中不得不增加更为详尽的现场核查和评估环节。2014年,国家药监局紧急通知,要求参与医院一周内直接提交西达本胺所有有效病例的CRF记录档案。最后经统计专家、评审员及微芯生物临床研究团队各自严格分析验证,确认其真实性与完整性后,该药物才正式进入审批流程。

“微芯生物是一家从不在真实性上做任何妥协的企业,也得益于此,顺利通过了检查。”鲁先平坦言。

历经两年严格审评审批,西达本胺终于获批上市,为中国原创新药确立了清晰的评审路径和标准:怎样与CDE通过预沟通,为创新药物设定临床方案和注册路径;以及怎样在审批过程中积极回应现场对临床数据的质疑,确保审批流程的顺利进行。这一路径的打通为后续创新药闯关极具借鉴意义。

继西达本胺闯过上市审批关后,紧接着摆在它面前的还有医保准入挑战。

那时,新药上市后要纳入医保,往往需要经历长达5年甚至9年的漫长等待。背后主要在于过往长期存在一大误区:即使经过CDE严格审批,药物仍需经过大规模上市后的实际使用验证,以确认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而才考虑纳入医保。

对于前期耗资巨大的创新药研发,“无法进医保放量”属实难过。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鲁先平在2014年至2015年间,不遗余力地通过多个渠道发声,并提交了多份报告。他强烈呼吁成立医保局,集中各部门职能,以加速新药进入医保的进程。直到2018年,国家医保局正式成立,随后一系列医保制度改革措施应运而生。

从荒芜到繁荣,微芯生物不仅在技术、政策层面促进了诸多变革,还在资本市场上推动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完善。

彼时,如微芯生物一般的创新药企,都面临了相似困境:由于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它们仍不得不依赖资本的不断投入来支持漫长研发,但却往往囿于融资渠道的局限。背后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对亏损企业IPO持保守态度。

至今,鲁先平仍然记得,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证监会主席两次亲自率队前往微芯生物调研的场景。为了打破这一“瓶颈”,2018年4月,证监会修改了相关的上市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企业在A股上市时不受盈利门槛的限制。2019年,微芯生物成为科创板首批过会的企业之一。

如有活水来。对于一众未盈利创新药企而言,资本市场的重大改革,无疑打开了更广阔的融资渠道,使得国内创新药市场全面爆发了。

自我迭代

十年间,医药行业政策、市场生态历经构建和重塑。在风起云涌的巨变中,药企如同航海者,既要抵御外界的狂风暴雨,又需不断审视船体内部的稳固与灵活。

在一个市场环境成熟、产业生态高度闭环的情况下,Biotech往往可以发展出多种形态,不必拘泥于成为Pharma,反而可依据团队优势和市场定位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如一个由优秀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可专注于突破性治疗技术的研发,后续通过专利授权、商业合作等方式实现价值最大化。

当然,如果团队具备从临床开发、产品开发到商业化营销的全链条能力,也可选择自主完成全过程。但核心在于,无论选择哪种形态,企业的成功都取决于其创始人和管理团队的愿景、决心和管理才能。只有具备这些要素,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鲁先平至今深感庆幸的是,早在2013年,微芯生物内部就意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并付诸实践。在内部积极革新,有意识地构建先进管理和人才体系。

这一年对于微芯生物而言,具有分水岭意义。彼时,当首款新药西达本胺正式提交审核时,鲁先平在公司管理年会上明确指出,随着产品的上市和预期的经济回报,公司将拥有更多预算来吸引优秀人才,并提供更优质的福利待遇。

他强调,这时创始人需要迅速转变角色,从个人管理转型为职业经理人角色,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治理理念转变。这一转变要求公司所有部门,包括创始人本人,都要进行相应转型。“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运营策略和方式,不应该老提创始人这一概念。”

一大不容忽视的挑战是,作为一家科学家创业的公司,微芯生物天生拥有对科学的深刻洞察力。然而,随着发展,特别是创始团队年龄的增长,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成为一大挑战。鲁先平表示,创新能力在个体层面往往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但作为一个团队和公司,亟需通过机制来延续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微芯生物进行了管理模式的转型。过去,决策可能更多地依赖于首席科学官和几位科学负责人的直觉和经验。但而今,微芯生物建立了一个成熟的科学委员会,涵盖了从生物学探索、临床前研究到临床开发、产品开发、市场销售以及专利和生产工艺等各大部门。

“我们就干一件事儿,科学委员会的作用是确保研究方向既具有探索性,又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在鼓励科学家们自由地、天马行空般进行探索性研究,以发现原创性的新治疗机制和药物的同时,背后又必须克服:基础科学早期研究“有组织无纪律”这一现象。

鲁先平解释,所谓的“无纪律”指的是科学家们可能过于沉浸于自己的专长和认知,而忽视了将研究聚焦于满足临床需求的关键点,并确保其可执行性。因此,科学委员会的作用就是确保这些研究能够精准对接临床需求,同时保证研究过程的严谨和可实施。

时至今日,从管理层面到科学层面,这一原则贯穿微芯生物各项开发决策中。科学委员会根据科学数据来讨论项目去留,战略委员会及团队指引企业发展方向。

“这个讨论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客气的,而是要基于充分的证据和深入的讨论,所有相关责任方发表自己的评价。”只有通过一场场思想交锋,以充分的证据和扎实的基础为依据,管理层才能够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

在商业化征程中,鲁先平意识到,对于原创性全新机制药物,必须要有自己的市场学术推广团队,自建的团队对药物创新机制往往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市场推广。

不过,企业一切变革终将回归创新本质。鲁先平强调,要敢于旗帜鲜明地甄别“什么是创新,什么不是创新”,不能为了各种目的贴标签。对于所有参与者而言,如果不能坦率正面去回答“什么是真创新”,我们可能会长久“裹足不前”。

必须承认,原创药的研发成功率极低,要抵达成功需满足不少客观条件。这背后需要一个强大科研团队,不仅要有深厚的科学知识,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决心,去面对无数次的失败和挑战。同时,这个团队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及能够将各种资源有效整合的领导力,包括团结股东获得支持。

这并不容易,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生态系统就显得更为迫切了,包括合理的药品定价机制、对原创性研究的鼓励和支持,以及能够准确识别并资助真正有价值科研项目的投资人。

生态进化

如果说,鲁先平刚回国时,中国医药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那么在经历药审改革后的近十年里,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已逐渐形成闭环。

一些改变也较为显著。显然,在提升审评审批速度上,尽管受限于编制、预算、及专业人才资源等因素,国内相较于美国FDA等国际机构尚存差距。然而,在评审标准的透明度、公开性以及科学性上,国内已实现了质的飞跃。“下一步,如果能批准更多预算,招聘和培训更多专家,预算到位了,我想评审节奏一定会加快。”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资本市场和医保政策的疾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亟需重新审视和调整政策,以确保更好地引导行业发展。

中国医药行业,也从最初的生态构建阶段,逐渐跨越到了生态进化的新阶段。

这位浸润行业几十年的老将形容,目前创新药生存环境就像是在“手掌上煎鱼”,支付方、资本方等预期回报不高,导致实业家们面临困境。如此环境也促使企业深入思考未来发展战略,创业家既需保持敏感和谨慎,又要有足够的技巧和决心来应对各种挑战。

必须坦诚面对一个事实,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在GDP中的投入占比明显偏低,这意味着财政在医疗体系上的投入不足,或导致公立医院在预算压力下采取一些不合理做法,如“大处方”等。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医疗体系面临的困境,鲁先平认为,必须提高医疗健康领域在GDP中的投入比例,同时深化医疗体制的全面改革,并合理使用医保资金。

与此同时,一系列更为紧迫的新挑战逐渐显现。如支付端压力是巨大的。面对14亿庞大人口市场和新药不断涌入局面,以什么标准纳入国谈品种、如何制定合理的医保支付标准,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鲁先平认为,药物经济学模型虽然对于成熟药品的评价具有指导意义,但对于刚刚上市的原创新药来说,可能并不完全适用,起码评判新药真正临床价值,这是打问号的。因此,需要从科学造福患者,同时确保药品开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更加合理的医保支付制度。

最受产业界关注的价格机制,也往往是推动原创新药研发的关键之一。

“我认为通过市场行为引导,为原创药物提供更高溢价,尤其是阶梯式定价,不仅确保了医保的可承受性,也真正激励了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原创药物的研发。特别是在肿瘤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急需治疗的领域,这种定价策略尤为重要。”鲁先平进一步阐述道,他观察到美欧支付体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对于展现出高度创新性和显著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案,往往能够赢得更高的医保定价以及患者组织的广泛支持。“仅靠科技部专项支撑早期研究,成效或有限,因多数研究早期失败率高。若支付端为成功上市药品提供合理回报,企业则有更多能力承担原创药物研发风险。”

在国际化层面,回首过往十年的创新历程,在如此多变的环境下,中国药企的研发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认可远超预期,这让他倍感惊喜。

站在当前时间节点,鲁先平强调,国内药企应该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竞争,成为真正的全球化企业。这不仅要求我们在技术和管理上与国际接轨,还需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战略思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内研发能力已得到国际认可,但不少授权给跨国企业的产品却难以成功上市。

他提醒,这要求企业不仅要专注于技术创新,更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与运作逻辑。尤在国际化道路上,除了考虑股东背景是否支持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外,还需密切关注全球产业链的重构以及不同国家生物安全法等政策对企业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于未来十年,他更期待在政策顶层设计上持续深化改革,厘清生态环境,确保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针对未来医疗改革的方向,鲁先平还特别指出,国产药品入院难的问题亟待解决。当前,药占比、绩效考核等制度性矛盾依然存在,成为制约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他呼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和开放讨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探索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同时企业也需直面资金、盈利和成本等问题,以确保可持续发展。当然,资本市场的支持和关注对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只有获得VC、天使投资和私募基金等机构的持续投入和支持,才能推动更多创新企业的涌现。

环环相扣的生态产业链,市场的引导、政策的支持和支付端的激励缺一不可,均是推动原创药物研发的关键。唯有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各方才能在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穿越当前的短暂寒冬,重焕生机,步入新的发展规律之中。

而今,在繁忙的日程规划中,他将自己未来的时间聚焦至四大方面:首先,仍将从宏观层面推动改革深化,以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其次,致力于构建卓越的管理与技术团队,跨越各个年龄层级,形成互补优势,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商业格局与产业链挑战;三是专注于提升商业化运营能力,以创新驱动市场增长。

最后,直面行业共性问题:医保支付压力与资本市场波动,特别是在研发资金需求激增、人力成本攀升与药品降价趋势并存的环境下,如何平衡投入与产出,维持企业净利润并回馈股东,成为以微芯生物为代表的创新药企亟需破解的难题。这将是鲁先平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摆在他面前最艰巨的一项挑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