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制品专家交流0813

摘要
近年来,血液制品市场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COVID-19疫情期间,需求显著增加。白蛋白等血液制品在医疗领域应用广泛,包括低蛋白血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肝腹水等多种医疗条件,同时也用于术后恢复。然而,市场供给未能完全满足需求,导致价格波动。国内外市场需求存在差异,中国医药企业面临出口限制和规格不匹配的挑战。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对药品价格和销售模式有重要影响,同时,血浆采集行业在中国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未来,血液制品市场预计将继续扩大,但需要克服原料短缺、技术和政策限制等多重因素。

 

问答

问:请问白蛋白和人血白蛋白的主要使用场景是什么?

答:人血白蛋白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主要用于低蛋白血症(如患者血清蛋白浓度低于30克/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黄疸)以及肝腹水、肝硬化、烧伤、脑水肿等病症的治疗。此外,白蛋白在术后恢复也有显著效果,尽管这不是说明书明确规定的用途。

问:竞品(人免疫球蛋白)的应用范围更广吗?

答:是的,人免疫球蛋白(IgG)的应用场景更为广泛。除了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之外,还包括重症感染(如新生儿败血症)、重症肌无力、川崎病等多种疾病。实际上,据官方不完全统计,该产品的禁止使用证据已超过300种。

问:白蛋白和人血白蛋白在院内外市场的占比大约是多少?

答:各省份的情况有所差异,全国范围内,白蛋白在院内市场的占比约为60%到70%,而在院外市场的占比则约为30%到40%。但在某些省份,如北京和贵州,大部分市场份额在院内;而在其他地区,如广西和云南,院外市场的占比较高,分别为约80%和65%。

问:近年来白蛋白与人血白蛋白的需求状况及展望如何?

答:疫情过后,白蛋白和人血白蛋白的需求出现一定下降,这是因为重症病人数量减少,对相关产品的依赖度降低。然而,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公众对产品认知度提升,未来中长期内血液制品,尤其是白蛋白和人血白蛋白仍会有稳定的增长,预计年增长率将在10%至15%左右。同时,由于原料供应受限等原因,市场供给并不会立刻同步增长,未来1到2年内将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

问:能否简单介绍血液制品的价格体系及其波动情况?

答:血液制品厂商通常拥有两个不同的价格体系。其中一个价格体系相对固定,主要用于医院销售,价格波动较小,例如白蛋白中标挂网价通常会在380元左右上下浮动不超过7元。而另一个价格体系则是基于市场行情制定的,商业调拨的价格根据当前供求关系有所不同,可能出现较大波动。此外,全国范围内并不存在统一的价格标准,厂家可以根据自身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等因素自主设定价格,并且每年的国家集采和省级联盟集采等活动都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

问:从出厂到挂网,这个中间差额大概有多少?

答:官网价的差异很大,举例来说,同一品牌的进口产品根据不同产地,官网价可能分别是378元和420元,而结算价却相同。例如,378元的官网价对应结算价为330元时,差价为48元;如果是420元的官网价对应330元结算价,差价则高达90元。

问:目前人血白蛋白和精品的价格水平如何?

答:从年初至今,白蛋白和精品的价格都在逐渐下降。特别是在市场上流通的价格,进口精品下降区间大约接近80元左右,进口白蛋白下降区间约为40元左右。由于医院价格固定不变,市场上的降价是由于市场需求减弱以及厂家调整竞争策略导致的。

问:院内外人血白蛋白和晶体的价格差距有多大?

答:目前院外的价格普遍高于院内,具体差价在白蛋白约为50到80元之间,而在精品产品上,则更高,可能高出约100到130元之间。

问:当前渠道库存情况是怎样的?

答:从渠道角度看,做医院渠道的经销商在过去一年中能够保证有一至一个半月的库存,这是之前难以做到的情况,说明当前白蛋白供给相对充足。然而,市场渠道库存量较大,即使精品相对于白蛋白更加紧张,其库存仍较小或几乎没有库存。

问:对于四季度的需求旺季,价格是否会上涨?

答:尽管四季度通常是市场需求旺盛时期,但由于受出口订单减少及国内销售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预计精品价格维持在高位,如650到680元左右,并且精品的增长速度可能会超过白蛋白,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对其功能的认识以及医院限制使用情况。

问:为何国外对中国脂蛋白产品的进口依赖程度较高?

答:国外相对于中国来说,脂蛋白产品(例如白蛋白)的使用更为广泛,而在国外自身生产能力不足或者需求量下降时,他们会选择减少与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期限,从而可能导致中国某些时间段出口订单无法完成。

问:国外进口中国产品的规格与中国有何不同?

答:在国外进口中国产品的规格通常为五克,而在国内市场则基本为2.5克。因此,国外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从中国采购相应的产品。

问:为什么中国企业在出口白蛋白方面更倾向于选择国际市场而非国内市场?

答:在国外市场中,脂蛋白产品的应用更为普遍且市场需求大,相比在国内市场上较低的使用率和相对有限的需求量,中国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

问:医院内销售与院外销售在销售渠道及盈利模式上有何区别?

答:院内销售主要受限于医保相关政策,价格体系相对稳定,但医院渠道的覆盖面较窄,而院外销售虽然面临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但具有更大的定价自由度和更大的盈利空间。

问:当前医疗政策对血液制品行业的影响如何评估?

答:当前的政策比如DRG和DIP付费制度主要基于病种,并由医生根据实际病情判断费用比例是否合理。尽管在院外市场购买血液制品可能不受此限制,但在院内仍存在一定的费用控制情况,这对血液制品企业以及其终端渠道产生了一定影响。

问:院外价格展望是否存在恶性循环的可能性?

答:是的,院外市场价格下跌会导致空间变小,进而影响需求并形成恶性循环。

问:厂家是否会跟随行情下调结算价?

答:是的,厂家会根据市场行情调整结算价,预计到明年下半年可能实现相对持平的局面,使得院内外结算价趋于一致。

问:在面临货供大于求的情况下,院外市场的空间变化如何?

答: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院外市场的空间会因缺乏临床费用优势而进一步压缩,因为病人会选择有更高促销力度的品牌。

问:为何现在有些企业减少了精品的出口?

答:并非因为国内价格高于出口价格,而是由于国外市场需求量下降以及对中国2.5克精品适应性不足导致的出口减少。

问:仙源这个细分领域的当前需求状况如何?

答:在面对地方性的集中采购时,新厂家参与竞争使得细分领域的需求准确性发生变化,同时签约产品在中国的应用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其市场规模小且依赖降价争夺市场份额。

问:签约类产品目前价格及前景预测是什么?

答:目前签约类产品价格较高,但由于市场份额较小,部分厂家通过降价策略争取医院份额,并预计在未来1至2年内回归合理价位,大约500元左右。

问:经销商如何看待低价产品及其降价行为?

答:大部分经销商倾向于低价产品降价,因为在同样的质量标准下,较低的价格更容易进入医院,抢占市场份额,从而更好地开展临床和推广工作。

问:对于八因子这一细分市场有何看法?

答:八因子具有特殊性,因为其主要服务于血友病患者,国家对此类患者的报销政策较好,使得患者可以通过使用较为便宜的八因子产品而无需花费大量个人资金。

问:重组和血缘制品目前处于一个高速放量的轨道吗?

答:是的,重组和血缘制品都在一个高速放量的过程中。

问:央企或大国企的医院客户是否通常更多,而民营医院则较少?

答:没有这样的规律。举例而言,像中升集团旗下的荣生、容声,他们的院外客户较多,院内客户反而较少,这取决于公司的具体情况。

问:白蛋白院外价格相比出厂价降低了多少,现在处于怎样的区间,并且净利润是多少?

答:白蛋白的院外价格目前大致在320到330元左右,相比于去年同期下降了约15至20元。而进品的价格波动较大,从过去的650到680降至现今580到600元之间,降价幅度约为50元。

问:对于即将上市的高纯度白蛋白产品,您的看法是什么?销售情况如何?

答:该类产品在公立医院基本未见销售,仅在民营医院有所推广,但效果不佳。尽管从学术和技术角度看是个好东西,但由于定价过高、疗效与现有产品相似以及未改变医保报销范围等原因,在公立医院意义不大。

问:您预测未来高纯度白蛋白产品的价格走势如何?

答:预计未来随着竞品的陆续上市及市场竞争加剧,其价格会逐渐回归理性状态,可能与当前三代经典产品相当或略有上涨,但增幅不会太大,大约在10%以内。

问:是否存在不同地区对白蛋白品牌有不同的偏好?

答:是的,各地区的偏好有所不同,例如福建更倾向于购买上海产品,而四川、重庆等地可能更偏好属阳如生等本地品牌的白蛋白。此外,进口产品在沿海地区受欢迎程度较高,而在内陆省份则更青睐国产产品。

问:您认为有哪些具有潜力的新品种值得关注?

答:除白蛋白之外,千元和林雪冰源复合物是潜在有开发价值的品种,但由于需要大量认证和相关工作,它们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空间。

问:您如何看待集采政策对白蛋白行业的影响?

答:集采政策虽未显著影响白蛋白价格,但它正在逐步将全国价格拉平,形成统一的价格区间。未来随着集采规模扩大,预计会出现更加明确的价格定位,企业将面临是否愿意调整价格的选择,同时也在为国家最终实现白蛋白价格稳定做好铺垫。

问:江湛地区的血浆采集站预计会在多久后大量流出疆界?

答:预计江湛地区的血浆采集站将在1到2年后大量流出疆界。

问:您认为国家在进行血液行业的联盟集采时,正在为未来几年甚至更远的大规模国产血液制品上市做何种准备?

答:我个人理解,国家正在进行血液行业的联盟集采,是为了在2025年以后,甚至到2026、2027年间为批量国产血液制品上市做前期准备工作。

问:能否详细解释一下重组白蛋白对血液制品行业的影响以及其面临的挑战?

答:目前来看,由于仅有武汉河源的重组白蛋白拿到了医药批文,并且其适应症范围较小,且存在认证未完成及技术局限等问题,因此重组白蛋白对中国血液制品行业的实际影响并不明显。同时,相比欧美、日本等国家,中国在医疗研究方面相对落后,重组白蛋白的成功研发和商业化应用尚存诸多挑战。

问:未来我国是否有可能追赶并超过其他国家的平均血浆采集量?

答:赶上国外平均血浆采集量的可能性不大,首先各国血浆采集的游戏规则不同(如中国献血间隔期较长),其次原料供应主要依赖于海外,例如全球约70%的血浆原料来自美国。此外,中国对血浆站设置地点、采浆人群年龄等方面的限制较多,导致产量增长受限。预计实现血浆自给自足可能需要十年时间,短期内难以看到大幅增长。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