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跌不休”的负极材料,加速了巨头们海外扩张的步伐。

近几年,锂电负极材料行业产能迅速扩张,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行业数据显示,去年年初中国负极材料市场参考价约为5.3万元/吨,而到了今年年初,这一价格已跌至3.5万元/吨。

在此背景下,负极材料龙头们开始将目光放到海外。最近,有北交所第一股之称的贝特瑞动作频频。先是贝特瑞印度尼西亚年产16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一期正式投产,现在又出手26亿元在摩洛哥投建了6万吨负极材料项目。


背靠宝安大树,成功转型北交所一哥


资料显示,贝特瑞于2000年注册成立。发展之初,公司主要产品为锰酸锂,不过市场开拓并不顺利。成立两年后,公司迎来转折点,获得了当时老牌上市企业中国宝安入股。2004年,中国宝安又正式控股贝特瑞,开启了产业资本的一路“护航”。后续发展中,宝安既输入了大量人才,还持续增资。

也是在此过程中,贝特瑞做出了战略调整,主攻负极材料,并且在天然石墨领域占领了绝对优势。2002年,公司实现了天然石墨负极的量产;2006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市占率在全国第一;2010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出货量成为世界第一;2021年,贝特瑞成为北交所81家首批上市企业之一,又在当时政策东风下,迎来一波市值大涨,成为“北交所一哥”。

收入方面,这几年贝特瑞颇为稳健,2017年-2022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9.7亿元、40.1亿元、43.9亿元、44.5亿元、104.91亿元、256.79亿元。即便是锂电行业整体承压的2023年,贝特瑞也实现了251.19亿元的营收,同比仅下降2.18%。

背靠宝安大树,这些年也积攒了一些家底的贝特瑞,成功坐稳了负极材料企业龙头地位。不过,龙头也有犯难的时候,最近几年,面对新能源下行周期,贝特瑞提前布局了海外市场,并且步子迈得很大。


清晰的扩张之路

目前,贝特瑞的海外布局主要落子在印尼和摩洛哥。

之所以选择印尼,一方面是其拥有丰富镍矿资源,成为了制造高性能三元正极材料的理想之地,吸引了中伟新材料等众多正极材料企业投资。负极材料企业顺势加入,有助于当地进一步构建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另一方面,印尼政府正在积极推广电动化,贝特瑞不仅能借机完善印尼锂电产业链条,还能将产能辐射到整个东南亚。

贝特瑞在印尼的投资始于2022年,当时公司投资4.78亿美元投资建设了年产8万吨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一期项目)。2024年3月,贝特瑞又进一步增资2.99亿美元,推进年产8万吨新能源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的二期建设。目前,最新消息称,一期项目已经正式投产,成为贝特瑞首个海外建设项目,也成为中国负极行业首个在海外正式投产运营的基地。

除了印尼,贝特瑞还于去年开始疯狂进军摩洛哥。一方面,摩洛哥拥有生产动力电池所需的多种特殊金属矿藏,如钴、磷酸盐和锂等;更为重要的是,摩洛哥与欧盟和美国分别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有助于中资企业“借道出海”,获得欧美十亿人口的成熟汽车市场。

2023年12月,贝特瑞宣布与摩洛哥政府签署投资协议,计划在摩洛哥建设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预计总投资不超过35.35亿元人民币;目前该项目已正式开工。2024年8月,贝特瑞再次宣布在摩洛哥增资建设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不超过26.18亿元人民币。


手持技术创新利器


整体来看,国内负极材料企业的江湖地位,已相对稳定。据行业数据,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出货量达到181.8万吨,同比增长16.8%,而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全球占比已经提升到了惊人的94.1%。

不过,领先地位的背后也有隐忧。2023年,负极材料市场整体呈现产能过剩、行业竞争加剧、产品销售价格下行的态势。在此背景下,贝特瑞虽然去年整体营收仅小幅下滑,但第三季度的营收增长已明显放缓:营业收入68.88亿元,同比下降6.51%。

因此,若要顺利穿越新能源下行周期,除了海外扩张这条路,还需要找到另一个支撑点。

贝特瑞选择了技术革新作为利器。硅基负极材料被市场认为是下一代负极材料主流方向,与传统的石墨负极相比,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 mAh/g,是传统石墨材料的10倍以上,能够显著提升锂电池的能量密度 。

目前,贝特瑞在硅基负极材料领域进展神速。作为国内最早量产硅基负极材料的企业之一,目前公司已经开发至第五代硅碳负极产品,比容量达到2000mAh/g以上,同时硅氧负极材料的比容量也达到了1500mAh/g以上。此外,贝特瑞的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也是领先于行业,目前已达到产能5000吨/年。

面对负极材料市场的相关挑战,贝特瑞等巨头们已经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储能市场的持续扩张,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电池材料需求也会进一步增长,前景依然光明,就看哪些企业能成功穿越波动周期了。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