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金融之本在哪里?

浙商银行给出的答案,不是“利”,而是“善”。

2024年8月15日,在浙商银行成立20周年之际,浙商银行发布善本金融“六大支柱”标志性成果。浙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陆建强也就善本金融做了深刻阐述。

归结下来,陆建强集中回答了两个点:

一、什么是善本金融?为什么要做善本金融?

二、如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促进善本金融的落地?

何为善本金融?

精准定义一个概念难,但人们却很容易把握它的反面,说明白它不是什么,总比说它是什么容易。

“以善为本”是和“唯利是图”相对应的。

善本金融体现的更多是金融的功能性和社会价值,而非金融的盈利性。这并不是说金融不需要盈利,而是说在过往西方金融的发展中,天平做了过度的倾斜。

提到西方现代金融,就不能不提犹太人,他们世代从事金融,如今也把持着全球金融行业的中枢,但是从《圣经》旧约就能看出,他们喜欢用“风险有限、收益无限”的非对称条件,来获取超额收益,这种文化和模式,经过多年的累积和迭代,也浸润在当代全球的金融行业中。

但这种真的好么?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上下掀起了“占领华尔街”运动,普通纳税人搞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华尔街银行家犯的错误,到头来要全民买单,更令人气愤的是,始作俑者非但没有受到追责和损失,反而还拿着高额的薪水。

纳西姆·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等书中,就诟病这种只承担收益,不担负风险的唯利是图的行为。不止是美国,过去,国内的金融行业偶尔也扮演“晴天送伞,雨天抽伞”的角色,弊端为人所诟病,也促成了社会对金融的过激言论甚嚣尘上。

这就是善本金融产生的时代背景。最核心是对金融的定位和占位的反思,2023年末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以及随后召开的省部级金融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班,释放了一系列重大信号,其要义就是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无论是金融强国还是中国特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之路,都呼唤着金融理论的创新。

但“善本金融”的提出,并不只是理论创新演绎,也是系列实践探索提炼。这其中就包括最初2018年开始在浙江推出的金融顾问制度,以及随后在杭州临平的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试点、善本信托创新、“浙银善标”风控体系和数智化前沿探索。

如何践行善本金融?

首先看宏观层面。

善本金融与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有相似的内涵。其实,国家层面在提出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之后,也在推动金融评价体系的重估。

陆建强指出,金融有两性,功能性、盈利性,他从宏观层面解释了其中的互动机制,他认为有两条线牵着银行进行经营的改革和重塑。

从功能性这条线上看,核心逻辑就是把功能性放在金融的第一位,从社会价值来审视金融的定位,推动金融回归初心本源,不断彰显“正向正行”的社会影响力。

从盈利性这条线上看,因为银行大多是上市银行,受到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约束,来自股东的压力,会促使银行把经营做好。

未来,金融机构要想经营好,就需要在这两条线上找好平衡之道。

再来看微观层面。

在提出善本金融三年以来,浙商银行构建完善了金融顾问制度、县域综合金融生态建设模式、浙银善标、善本信托、问责向善和员工向善“六大支柱”体系,把“善”的基因嵌入金融服务场景中,推动人员从善、服务致善、客户扬善、资本向善、机制助善、文化扬善。

浙商银行董事长陆建强

此番站在20周年的节点,陆建强再次强调了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践行“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的重要性,并指出要持续探索善本金融实践,聚焦五大关键着力点,深入实施文化塑形、文化植根、文化滋养、文化传扬和文化绽放等五大工程,以五大文化工程为抓手,持续打造“幸福生活的倡导者践行者”和“年轻人喜欢的银行”两大特色品牌,争当建设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排头兵。

当然,善本金融不是不要盈利。

事实上,当企业尽到社会责任之后,它的持续盈利能力会更好,这已经在一些关于ESG的研究中得到证实,也被浙商银行的经营实践所证明。

8月15日,浙商银行发布了2024年上半年的业绩快报,报告显示,上半年浙商银行营收利润继续保持双增,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营业收入方面,浙商银行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352.79亿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18%。利润方面,归属于银行股东的净利润为79.9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1%。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