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7月份金融数据揭示,2024年前七个月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总计达到18.87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2万亿元。

在这期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了12.38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7万亿元,凸显出信贷市场在调控背景下的调整动态。

聚焦7月单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708亿元,同比增加了2342亿元,而人民币贷款增加额为260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859亿元。行业专家分析,7月通常为信贷市场的淡季,贷款投放呈现季节性回撤,加之信贷需求疲软和金融体系去泡沫化的影响,导致了新增信贷的温和表现。

截至7月底,广义货币(M2)存量为303.31万亿元,同比增长6.3%,较上月微升0.1个百分点。然而,狭义货币(M1)余额为63.23万亿元,同比下降6.6%,增速连续为负,反映出金融监管强化对货币创造活动的影响。分析人士认为,自4月以来,监管层致力于抑制金融体系中的无效循环,M1增速持续负值,部分原因是单位活期存款因规范操作而转向理财产品的转移。

与此同时,M2同比增速虽有所恢复,但7月25日的新一轮存款利率下调令一般性存款的吸引力减弱,资金“脱媒”现象持续,M2增速承压。分部门看,企业与居民端信贷需求低迷,票据融资比例上升,其中企业贷款增加1300亿元,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300亿元,票据融资激增5586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057亿元,而住户贷款则减少2100亿元。

结构分析显示,企业贷款增长乏力,中长期贷款连续五个月低于同期水平,反映企业对未来盈利预期的谨慎。票据融资虽维持正增长,但可能涉及银行的规模扩张策略。零售贷款方面,短期贷款下降,中长期贷款小幅增长,房地产市场政策对居民购房意愿的影响需进一步观察。

业内人士指出,7月下旬,1个月期票据转贴现利率再次触及“零利率”,银行机构积极吸纳票据,反映了信贷需求不足背景下,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的加大。通过票据融资,企业能获得实际资金,而票据利率下行有利于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刺激融资需求。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95.7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细分项中,人民币贷款减少767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88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346亿元,信托贷款减少26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07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2028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6911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31亿元。

一位分析师指出,在地方政府债务管控与城投债务收缩背景下,企业通过债券融资替代贷款,表明直接融资市场发展势头良好,适应了经济结构的轻量化转型。政府债券融资约7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900亿元,为社会融资规模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展望未来,随着专项债发行加速和特别国债的使用,地方债发行有望提速,带动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维持高位。尽管7月信贷数据受需求疲软和金融系统净化的影响,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的强劲表现推动了新增社会融资的同比增长和社会融资存量增速的加快,金融总量数据呈现出复杂的走势。

重要的是,今年央行通过平衡信贷投放、遏制资金空转、规范手工补息等措施,引导市场淡化信贷规模依赖,虽对总量产生“挤水分”效果,但并未削弱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央行同时运用价格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促使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引导信贷资源更加精准高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

综上所述,7月的金融数据展现了中国经济在调控框架下的自我调整能力,以及金融市场在规范与创新中寻求平衡的努力。在宏观审慎与微观活力之间,中国金融体系正展现出其独特的发展韧性和市场活力。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