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3年储能行业共有73家企业冲刺IPO,已知24家闯关成功,20家遗憾退场。
近几年,除了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企业加码储能业务,其他领域的企业也纷纷跨界进入储能产业。当前,储能行业也在面临与光伏产业相同的产能过剩、“内卷”严重问题,“香饽饽”正逐渐变为难啃的“冻馒头”。
东莞市朗泰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泰通科技”)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及 PACK 电池组的研发、生产、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包括家庭储能、便携式储能和通用储能等。
首轮审核问询中,深交所关注到朗泰通科技的客户资源较为分散、研发费用率波动下滑,并于2023年11月8日向公司发出二轮审核问询函,然而至今已过去9个月,朗泰通科技仍未有回复文件公开披露。目前最新的信息披露停留在了2024年6月29日,更新财务数据的那一天,正值交易所受理公司IPO申请一周年之际。
虽然过去几年下游储能行业的持续火热拉动了公司营收上涨,但是行业拐点已至,再加之目前监管层对储能及相关产业IPO的收紧,朗泰通科技此次的上市之路,恐怕将十分不易。
撰稿/徐子升
编辑/刘铭泉
客户太分散
2021年7月15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未来储能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揭开了储能行业“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序幕。
从布局储能行业的时间点来说,朗泰通科技无疑走在前列。
自2018年起,朗泰通科技就开始将业务重心转向储能类锂电池,并于2020年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在率先布局以及行业东风的双重加持下,朗泰通科技业绩平步青云,继而踏入了创业板上市门槛。
2021、2022、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61亿元、10.45亿元、11.59亿元,净利润6607.23万元、8509.90万元、8944.28万元。
然而,营收与净利润的增幅表现却不尽相同。2022年,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8.79%、28.80%,2023年则分别为10.86%、5.10%(下图)。
不仅如此,朗泰通科技的扣非归母净利润各年度分别为6142.49万元、8130.29万元、8050.30万元,也迎来报告期内的首次下跌。虽然跌幅较小,2023年较2022年仅减少79.99万元,但净利润增速放缓、扣非归母净利润走低还是值得关注,尤其是在储能行业迎来转折点的这个敏感时间。
国家政策的支持不仅带来行业的快速发展,非理性价格战的出现也是在所难免。无数的案例已向我们表明,“内卷”的价格战最终会导致大量没有核心技术、产品以组装为主的集成厂商被淘汰。
而这些组装集成厂商,其中一部分正是朗泰通科技的客户。
招股说明书中,朗泰通科技将公司的客户资源列为竞争优势之一:公司深耕新能源电池行业多年,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规模化生产能力、良好的服务意识等,逐步获得了众多客户的认可,积累了一批业内优质的客户资源。
但是朗泰通科技列举的客户以境外居多,在提及的9家储能领域客户当中,仅有德兰明海、中电、长虹集团3家国内客户,其余6家均是境外企业(下图)。
报告期内,朗泰通科技外销毛利率分别为31.94%、33.93%、28.09%,2023年已然下滑近6个百分点。待国内产能过剩,各电池厂商寻求出海后,恐怕朗泰通科技的境外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更何况,根据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地区情况表,国内才是朗泰通科技的“主战场”。
报告期内,公司来自境内的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2.60%、75.82%、73.02%,境外销售占比不足3成。难道如此庞大的内销占比,都找不出几个有代表性的大客户吗?
据招股说明书,朗泰通科技将第一大客户德兰明海,称为储能领域龙头企业之一,但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4中国新型储能企业综合竞争力百强研究报告》当中,德兰明海仅位居第98位。这样的排名表现,能称之为龙头吗?
并且德兰明海也并非上市公司,2023年3月接受中信证券的上市辅导后还未有新的动作。换言之,德兰明海实际同朗泰通科技一样,是享受了政策红利才得以快速发展,与知名的储能厂商之间还存在底蕴差距。
但即便是第一大客户,2023年朗泰通科技向德兰明海销售金额占当期收入比例也仅为7.52%,不到1成。
抢先入局储能行业的朗泰通科技,似乎在客户的布局上并不乐观,并未开发出储能应用领域的真正头部。
正如美国西部淘金热时期一样,持续赚钱的往往不是淘金的个人,而是卖铲子的商家。
储能行业的“淘金热”吸引了众多中小企业入场,这些企业大多没有核心技术,而是简单的组装集成厂商。朗泰通科技目前销售锂电池就如同卖铲子的商家,正是“淘金热”给了公司发家的机会。但热度散去,中小企业退场之后,朗泰通科技积累的客户群体还能剩下多少呢?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大客户集中度分别为15.95%、26.56%、25.55%,不到30%,并且前五客户更迭变化较大(下图)。
朗泰通科技将前五大客户频繁变动解释为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公司2018年开始业务转型,随着转型成功及大型优质客户的开拓,导致客户排名有所变化;另一方面是客户集中度较低,随着新的优质客户导入,很容易出现个别客户销售量上升之后,跻身前五大客户行列。
此处朗泰通科技的表述有“误导”之嫌。诚然,新的优质客户导入后确实存在跻身前五大的可能,但关键问题在于,原有的优质客户收入情况如何呢?
2022年公司的前五大客户当中,仅有排名第1的德兰明海和排名第5的深圳市日晖达电子有限公司于2023年的交易金额增加,第2至第4位均发生下降。尤其是排名第二的Powerplus Energy Pty Ltd.(以下简称“Powerplus”)交易金额锐减2895.83万元,而PowerPlus并非是朗泰通科技转型前的客户。
以往的IPO案例中,更多关注的往往是高客户集中度,但朗泰通科技的低客户集中度同样存在隐患。目前锂离子电池同质化程度高且价格“卷”得很低,在此背景下,低客户集中度就意味着客户黏性较弱,容易被替换,一旦行业进入下行周期,公司的议价能力恐将快速下降,盈利能力也将再度削弱。
研发不上心
顺着前文行业洗牌的话题,若以组装为主的中小厂商客户逐渐退去,储能行业头部企业对于供应商的筛选可想而知将以技术和质量为主,而非以绝对低价为衡量标准。
目前这波降价内卷的浪潮结束之后,朗泰通科技将进一步迎来自身产品竞争力的考验。
在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核心竞争力”一词共出现15次。不过有趣的是,这15次均不是用来形容产品或技术竞争优势,反而更多是在“融资必要性”、“风险提示”、“行业趋势”、“行业壁垒”,甚至是“竞争劣势”当中提及。即,朗泰通科技将自身核心竞争力寄托于本次的IPO,若上市成功,核心竞争力才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那么现在呢?
朗泰通科技也坦言,同行业可比公司(如派能科技、珠海冠宇、亿纬锂能等)都是大型上市公司,具有资金、规模优势,相比之下,公司目前在设备投资、生产运营、研发投入等多方面都需要大额资金支持。
此话不假。
被朗泰通科技列为同行业可比公司的6家企业当中,2023年研发费用支出最低也已过亿,为1.33亿元,最高的亿纬锂能研发费用高达27.32亿元(下图)。而朗泰通科技2023年的研发费用距离亿元相差一半,仅有4531.55万元。
不仅如此,公司研发费用支出在报告期内甚至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分别为4841.89万元、4038.20万元、4531.55万元,复合增长率为-3.26%。相应的,公司研发费用率也波动走低,各期分别为5.04%、3.86%、3.91%。
对比同行业可比公司,2021年,朗泰通科技5.04%的研发费用率还能对鹏辉能源、博力威略有领先,但到了2023年,这两家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实现了反超。
数据显示,同行业可比公司报告期内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5.93%、5.89%、7.66%(下图),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朗泰通科技是下降趋势。
审核问询函中,交易所要求朗泰通科技“补充说明公司核心技术在业内的先进性及创新型、主要技术堡垒,与行业主流技术路线的异同、与行业内领先技术的差距”。
回复中,朗泰通科技将其拥有的17项核心技术以列表形式分别阐述,但内容中多有些华而不实。
譬如高安全性圆柱形锂电池技术,朗泰通科技将该技术的先进性描述为“可以同时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安规准入认证,以及客户的安全测试检验”(下图)。
尚且不谈产品出海本就必须满足各个地区的准入认证,客户的安全测试检验更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非先进性体现。
像这种具有模糊性质的描述,在这张核心技术表中屡见不鲜,抑或是说明工艺创新但并未与同行工艺对比,又或是工艺相较同行更为先进但并未给出量化数据,文字描述的说服力显然苍白乏力。
除技术之外,交易所还特别关注了朗泰通的核心产品。
招股说明书中曾有“公司成为了储能行业大圆柱电芯及PACK电池组核心的供应商之一”的表述。因此审核问询中,交易所要求朗泰通科技给出该说法的依据,并说明是否存在市场地位被替代的风险。
朗泰通科技表示,根据测算,公司2022年在大圆柱市场的份额约为29.33%,占据大圆柱市场近3成的份额,因此可以说是大圆柱电池的核心供应商之一。
至于市场地位被替代的风险,公司表示其产品、技术得到市场多年的验证,与客户之间形成了很强的合作粘性,且营业收入、客户开拓情况持续向好,不存在市场地位被替代的风险。
不过,虽然朗泰通科技在大圆柱市场这一细分领域拥有近3成的份额,但在整个便携式储能产品市场上,市占率仅有5%左右。且目前公司客户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客户稳定性并不足够,没有稳定的大客户采购意味着产品影响力欠缺。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4年一季度,锂电上游原材料相关企业IPO撤否率过半,整体行业形式并不乐观。
基于锂电行业供给过剩的行业现状,朗泰通科技研发方面相较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呈现滞后态势,其创新性、经营成长性的评估尚难以下定论。
本文素材均来自公开资料,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更多IPO资讯请关注《华财信息》。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