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五个交易日,有三个交易日(周一、周二、周三)成交低于5000亿元,全周成交26333亿元,平均日成交5266亿元,创下近五年来成交最低。

不仅是成交出现地量,还有两个“地量”:

二级市场上,5100多只个股(不含北交所,下同)中位数股价为9.40元,印象中也是很少低于10元的低价。

一级市场上,本周五沪市主板发行的新股小方制药,发行市盈率仅10.02倍,而行业(医药制造业)平均市盈率为24.7倍。该公司2021-2023年净利润分别为1.26亿、1.78亿、2.04亿,三年差不多增长1倍,2023年(按发行后股本计算、下同)每股收益1.273元;今年半年报盈利1.188亿元,每股收益0.743元,也比上年有所增长。且公司原计划募资13.43亿元,如今实际仅募资49880万元,仅为原计划募资的37.14%。

如此低的发行市盈率,和狠狠斩一刀的募资金额,实在是多年来少见!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地量和地价?其背后又预示着什么?

股市成交出现地量的原因,显然与本周央行发布的7月份金融数据密切相关。

本周二央行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今年前七个月社融增量为18.87万亿元,而7月一个月仅为7708亿元,即前六个月为18.1万亿元,月均约3万亿元。从上半年月均3万亿降至7月7708亿元,降幅达75%。、

央行数据还显示,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而7月一个月仅为2600亿元,即前六个月为13.27万亿元,月均2.21万亿元。从上半年月均贷款2.21万亿到7月仅贷款0.26万元,降幅更高达88%!

还有一个数据:前七个月住户(即居民)贷款增加1.25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8.94万亿元。

众所周知,当前经济还比较疲软,老百姓收入不高。按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33元,中位数17358元,消费支出13601元,平均每人省吃俭用结余也就400多元,居然可以增加存款近9万亿元(虽然利息已至近几十年最低),贷款则尽量不贷少贷。如此的存贷款之比又说明什么问题?

有人说,七月份从来是社融和贷款的淡季,这话不错。但问题是,我们的M1(活期存款+流通中现金)大幅减少并非自七月始,5月末M1余额64.68万亿元,同比下降4.2%;6月末M1余额66.06万亿元,同比下降5%;7月末M1余额63.23万亿元,同比下降6.6%;出现一月比一月降幅越大的趋势。且7月与6月相比还减少3万多亿,环比降幅高达4.3%。

这样的降幅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股民朋友想必记得,今年上证指数最高点出现在5月20日的3174点,这正同5月以后M1逐月负增长相吻合。因为4月份M1还只下降1.4%,而之前全都是增长的。股市靠的是活钱啊,M1在不断下降,股市的量又怎么起得来?而“量在价先”,没有“量”,又怎么牛得起来?

笔者发现,出现地量之后,市场正在出现新变化。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市场开始向极少部分头部个股作集中交易了。

有数据为证:本周五成交5911亿元,尽管上证和沪深300指数都出现微涨,但涨跌股之比约为32:68,大部分个股在跌。

而日成交10亿元的个股共59只,成交金额共约1040亿元,约占当日成交量的17.6%,这59只热门成交个股涨跌比为63:37,有三分之二是涨的!

相反,日成交500万元以下的个股(不含北交所、下同),共82只,其涨跌比居然为15:67,比整个大盘的跌股比例高得多!

目前,A股成交热门的个股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业绩增长或相对稳定、且估值相对较低的大市值个股,如工行、农行等都在少量日换手中慢慢创新高,这一类比较适合稳健型投资者(时髦的叫法“耐心资本”)。另一类是有某种题材热炒的个股,如大众交通、上海贝岭、江淮汽车等,既然有那么大的成交量,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一旦“落幕”,其跌势也不可小视,如士兰微,最高日成交曾达近30亿,如今越来也少啦。想来胆大的投资者踏准节奏也可以炒一把。

最后,笔者想说的是,沪深5000多只个股,未来的趋势大部分都将可能是少人问津的冷门股,虽然不一定退市,但既然无人或只有极少人问津,还要给交易所付费上市干什么?到那个时候主动退市就会渐渐多起来。

兴许这正是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表现。看看美国股市,至少20-30%的交易量和市值,不正是七大科技巨头创造的吗!?

#周末杂谈#  #热点解析#  $沪深300(SH000300)$  $上证指数(SH000001)$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