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锦能源(SZ000723)$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关于全区第三批废止新能源项目情况的公告》显示,第三批废止新能源项目清单中,共6个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加之第一批、第二批被废止的绿氢项目,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内蒙古已经废止12个绿氢项目。

 

不仅如此,近期内蒙古、甘肃张掖相继发布通知,收紧对绿氢项目的审批。这向行业传递出哪些信号?


政府不支持绿氢项目盲目“大干快上”


根据高工氢电产业研究所(GGII)《中国电解水制氢项目数据库》统计,2023年,我国公开发布的在建及规划绿氢项目数量合计达到118个,项目规划总投资突破4600亿元,项目设计绿氢产能超过250万吨/年。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增发布绿氢项目超过80个,项目规划总投资超过5000亿元。


自从《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能产业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之后,氢能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多地对绿氢项目的部署建设如火如荼。


尽管新增绿氢项目成绩喜人,但是实际落地开工的项目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很多企业选择备而不建,最终超时被清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企业对风光制氢的市场了解不足,低估了技术难度,高估了下游消纳市场空间。


当前,电氢耦合难题依旧难以破解,在离网(或准离网)条件下制绿氢,风光发电的随机性与制氢化工的安全性难以统一,是绿电制氢行业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这需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协调电源、储能、制氢设备、氢储运等多方面的柔性协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如果技术不过关,都会使效率降低,成本大大增加。


目前来看,国内外真正成功的大型可再生能源制绿氢案例并不多。企业缺乏足够多的成功案例参照和技术积累,无疑加重了项目失败的风险。这使得那些雄心勃勃的企业也在驻足观望,期待行业出现更多成功案例出现,以便学习其成功经验。

此外,绿氢贵的难题也是导致规划项目难以开工的重要原因。当前绿氢成本是灰氢成本的1.3-3.8倍,很少会有下游买家愿意花这个价钱来采购绿氢。特别是,企业期待的“绿色溢价”还没有出现。在产业发展初期,对氢产业的补贴体系没有普及。谁来为绿氢的绿色溢价买单,是企业开工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国家能源局把新能源指标管理权限下放到地方,之前企业申报绿氢项目难度并不大。在这种前提下,加上发展氢能属于国家既定政策,企业就会想何不先占个名额,后面随着政策变化说不定会有所收益。这就造成了申报项目指标的企业多,而真正落地项目的少。”一位行业人士告诉高工氢电。


为了治理企业开工一拖再拖,《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批复后,应当在1年内达到实质性开工(完成计划投资45%以上)。确实无法开工建设的,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后,由盟市能源主管部门决定终止(撤销)项目,自治区能源局收回相应的新能源项目建设指标。


地方政府废止一些绿氢项目的目的是,将确实无法推进项目占用的指标、土地等资源及时释放,从而为更多有潜力、有前景的新能源项目腾出发展空间,以此建立市场化新能源项目“能进、能出”机制,避免无法实施的新能源项目圈占土地等资源。

政府期待绿氢项目健康发展


目前来看,企业冲着上网指标而申请的项目,或者试图靠拿资源来赚快钱的方式越来越行不通了。地方政府欢迎的是有技术、有人才,有充足资金实力来支撑项目落地的企业。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氢能项目收紧利大于弊,一方面能促使国内绿氢产业从狂热回归理性,同时解决项目实际落地难,推进缓慢的困境;另一方面是加快产业步入成熟期,淘汰低效项目,推动产业向更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


此外,氢能项目审批收紧还将加速氢能行业洗牌,促进企业提升竞争力,推动产业集中化,引导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技术创新,从而优化氢能行业市场格局。


总体来看,我国绿氢规划项目开工数量远远多过被废止项目。据统计2024年上半年,国内新开工绿氢项目约20项,投资1060亿,风光资源开发超14GW,产能约25万吨;新建成12项,产能2.2万吨/年。


中国绿氢产业正处于早期,各布局企业都仍处于早期“试水”期,商业化的绿氢项目看重盈利指标,在开展模式、场景选择上更加谨慎,短期内,超前规划、密集布局、有序落地或仍是主流。


当然,绿氢相关的工程技术、标准、碳市场、配套政策乃至电力市场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各地对绿氢项目的审核标准也会逐步提升。继内蒙古后,其它地区势必会相继出手,国内绿氢项目从混沌到秩序化、推动绿氢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才是政府真正的初衷。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