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这一网络流行词源自游戏,后延伸至生活,形容社交中情绪单调、回应机械的人,如同自动回复,缺乏人情味,类似人形机器人。这也反映了公众对当前大多数人形机器人的认知:很呆板,没办法与人类深度互动。

本文将从这个角度,深入探讨人形机器人的现状技术挑战典型案例应用前景以及未来发展路径

弱化“人机感”:从功能到情感

人形机器人真的摆脱不了"人机感"吗?这个问题可能与研发初衷密切相关。近期备受关注的Figure机器人等项目,虽然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情感价值和人机交互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全球范围内,一些创新企业和研究机构正在积极探索,共同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功能性向情感化、交互性方向发展。

最近,哥伦比亚大学华人团队研发的Emo机器人能预测并同步人类微笑,眼神交流媲美真人。日本软银机器人公司的Pepper机器人则通过表情与动作表达情感,广泛应用于服务及家庭陪伴。国内,数字华夏(深圳)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数字华夏”)首创“人形交互机器人”概念,打造有温度的夏系列人形交互机器人创造行业先例。香港汉森机器人技术公司(简称汉森机器人)研发的索菲亚机器人则以逼真表情和对话能力著称,曾展现出人机交互的新高度。


技术突破:构建真实的人机互动

要实现真正自然、流畅的人机互动,需要在多个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从外观设计到内部控制系统,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1、动作控制和外观设计:首印象的重要性

自然的肢体语言对增强交互的真实感至关重要。机器人不仅要完成基本动作,还要根据交互内容做出恰当姿势。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机器人可实现的高难度动作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外观设计直接影响人类对机器人的第一印象和接受度。设计得当的外观能吸引注意力,降低交互心理障碍。日本机器人专家石黑浩教授研发的Geminoid系列机器人追求极度逼真的人类外观,展现了另一种设计思路。


2、表情系统和眼神交流:创造自然的互动

面部表情是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人形机器人需要具备丰富、细腻的表情变化能力。英国Engineered Arts公司的Ameca机器人以生动的面部表情闻名,能做出一系列十分逼真的表情和手势。


眼神交流则是人际交往中的微妙但重要元素。麻省理工学院的Nexi机器人特别注重这一点,其眼睛能独立移动,甚至表现出"思考"等复杂状态。

3、语音交互:从对话到专业知识输出

高质量的语音交互需要准确的语音识别、自然的语音合成,以及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知识储备。IBM的Watson系统虽非人形机器人,但其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展示了AI在知识交互方面的潜力。

这些技术突破都朝着创造全方位、自然流畅交互的人形机器人这一目标努力。虽然当前技术仍有限制,但这些进展为未来更先进的人机交互铺平了道路。

重新定义:有温度的“人形交互机器人”

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期待在不断攀升。人们不再满足于冰冷的机械助手,而是渴望一个能够理解、回应,甚至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智能伙伴。

这种期待在影视作品中常有体现,其中,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Her》尤为深刻,展现了主角与AI系统“萨曼莎”间深刻的情感交流。这类作品也在某种程度上预言和塑造着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即更有交互性、更有温度。


前文提到的夏系列人形交互机器人就是典型的具有强交互性的人形机器人,其研发公司数字华夏自创立之初就展现了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远大抱负。公司首创的"人形交互机器人"概念,不仅是一个新词,更是对未来人机关系的大胆设想。这一理念的核心是打造"有温度的人形机器人",旨在突破传统机器人的冰冷界限,创造真正能与人类产生情感共鸣的智能伙伴。

近期,数字华夏进一步提出了"手眼脑协同"的创新理念,为解决人机交互中的长期挑战开辟了新的思路。

据悉,该公司的夏系列人形机器人集成了多项先进技术,包括被他们称为"智慧大脑"的AI系统、能展现丰富表情的"百变人脸"、接近真人的"高仿外观"、流畅的"丝滑动作"控制系统,以及自然的语音交互能力。这种全方位的设计旨在创造更自然、更亲和的人机互动体验。


业内专家指出,这种综合性的研发方法是应对"恐怖谷效应"的有效策略。恐怖谷效应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一大难题,数字华夏的这一尝试值得行业关注。


公开资料显示,数字华夏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自监督学习控制算法。这种算法模仿人类学习方式,通过机器人的视觉系统观察和学习环境中的行为。这不仅提高了机器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还减少了对外部数据的依赖,对提升机器人智能化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研发过程中,团队克服了多项技术挑战。其中最显著的是实现自然流畅的表情变化。通过优化算法和定制化电机,团队成功模拟了复杂的人类表情。同时,他们还解决了仿生材料在高温下的稳定性问题,提高了仿生人脸的耐用性。

在发展策略上,由实业大佬和顶尖科研团队构成的数字华夏注重跨领域合作。公司与智元新创(2023福布斯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合作开发机器人本体,同时与科大讯飞在语音和多模态技术方面展开合作。这种合作模式为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范式,充分利用了各方优势,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跨界融合:人形机器人的多元应用场景

一些强调交互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正逐步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国外,在教育领域,它们作为个性化的学习伙伴或助教,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如日本的Saya机器人即被设计用于担任小学教师助理。医疗护理领域,人形机器人则能协助医护人员进行病情询问、生命体征监测等工作,如比利时的Zora机器人用于陪伴和照顾老年人。


在零售服务中,它们扮演导购员角色,为顾客提供产品介绍和购物建议,如Bic Camera连锁店使用Pepper机器人作为导购助手。针对社会老龄化问题,人形机器人更有望成为老年人的陪伴者和生活助手,如日本的Robear机器人即专为协助护理人员设计。此外,在旅游服务领域,它们也能胜任多语种导游或客服人员,如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引入的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场向导。

国内,数字华夏的人形交互机器人在政务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和医疗护理等领域均展现出应用潜力。其开发的垂类大模型旨在为这些特定领域提供专业服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机器人支持高度定制化,根据不同行业和具体需求,可以调整机器人的外观、功能和专业知识库,以适应特定的应用场景。此外,数字华夏强调了信息安全和对用户隐私的保护。在当前对AI隐私问题日益关注的背景下,这一点也尤为重要。

挑战与机遇: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

尽管人形交互机器人展现出巨大潜力,但实现广泛应用仍面临多重挑战,同时也孕育着创新机遇。

技术瓶颈方面,稳定性不足智能水平有限是主要障碍。机器人需提升在复杂环境中的行走稳定性,以及深化对复杂语境、未知情况的理解能力。此外,高精度传感器技术的进步和高效能源解决方案的研发也是关键。这些挑战促使智能算法、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不断探索与突破。

成本因素是另一大挑战,包括高昂的研发生产和维护成本。例如,研发高度智能的人形机器人耗资巨大,而复杂的机械结构和高性能组件则推高了生产成本。降低成本的努力正促使材料科学、制造工艺和模块化设计等领域创新,如3D打印技术有望显著降低生产成本。

综上所述,人形交互机器人需克服技术瓶颈并降低成本,方能实现广泛应用。这一过程中,各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将发挥重要作用。

共创未来:人机交互的无限可能

人形交互机器人作为人类伴侣的愿景正逐渐清晰。其发展可划分为功能、社交伴侣、情感伴侣至全方位伴侣的多个阶段。技术进步是这一愿景实现的关键,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学、材料科学、能源技术及脑机接口等多个领域。

有专家预计,在未来短时间内,随着AI和机器人学的显著进步,人形机器人将在社交能力上大幅提升,并在特定场景如引导、陪护、教育中广泛应用。随后,机器人可能具备一定程度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成为部分人群的生活伴侣。而在更长时间以后,全方位接近人类的人形机器人或将成为现实,但伴随而来的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也将成为亟需探讨的重要议题。


人形交互机器人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激动人心的阶段。国际上众多创新项目的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技术的快速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只有在技术进步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既智能又有"温度"的人形机器人。

正如科技预言家雷·库兹韦尔所展望:“人机交互的未来,将是机器人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伙伴。

未来,人形机器人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等未来的我们共同探索和书写。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