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研究平安这家公司历史。

到现在,平安已经成立了36年,作为中国最大的保险集团,平安的业务涵盖保险、银行、医疗养老等多个板块。对于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要用一个词定义平安,应该用哪个词?

回顾了平安历史后,我有了答案,这个词应该是变革。

从平安诞生开始,变革二字就深深印在这家公司的基因里。当年,国家把深圳定位成特区,为的就是为市场经济趟出一条路。但问题在于,方向有了,但如何才能更好地经济建设,大家并不清楚。

就拿保险来说,当时很多人仍然对中国需不需要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甚至也存在疑惑。而平安就是在这种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成立了。某种程度上说,平安这家公司就是改革的产品。

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变革基因就一直贯穿在平安的发展里。1988年8月,公司开业后的第三个月,平安便开始开发处理保险业务的系统软件,并用电脑出了第一张保单。

后来,平安又建立了自己的“以保单为中心的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并要求所有分公司在开业时必须配置一台电脑、一台复印机、一台传真机。IT基础的建设,为平安日后全国扩张打下了基础。

到了1994年,平安引进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作为公司战略股东,这让平安成为中国第一家引进外资的金融企业。引入外资股东,让平安在公司治理和战略规划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

到了21世纪,平安的变革脚步仍然没有停下。2008年金融危机后,平安干了两件大事,一件是收集金融牌照,打造了全牌照的综合金融集团。另一件事是大手笔的投入科技,为后续发力金融科技布局埋下了伏笔。

从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两件事都对平安的价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前者通过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大大加强了平安金融服务的纵深。现在,平安的客户数量有2.32亿人,相当于每6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平安的客户。与其他保险公司相比,综合金融已经是平安最大的差异化优势。

后者则为平安的效率提升创造了空间。比如,平安打造的人脸识别,已经应用于金融服务、机场等30多个行业,利用大数据、图片识别等技术,在车险理赔查勘中实现智能人员调度、极速到达现场、极速定损理赔,95%的日间案件可以在5-10分钟内开展查勘。

回到现在,平安的变革脚步仍然没有停下。

作为国内个险先驱,早在2019年,平安人寿就启动了新一轮的个险渠道转型,探索数字化改革赋能代理人队伍,其后,又于2023年开始探索队伍分群精细化经营。

现在寿险改革的成效开始逐渐显现。平安23年年报显示,平安人寿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321.69亿元,同比增长40.3%;人均新业务价值9.03万元,同比增长89.5%。

在销售队伍质态得到改善的同时,其代理人收入也有所上涨。2023年,平安人寿代理人人均收入9813元/月,同比增长39.2%,其中寿险收入7402元/月,同比增长37.3%。

除了寿险改革外,医疗养老也是平安又一大重要改革。去年,平安将医疗养老正是纳入集团的核心战略。在此之前,平安在医疗养老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年的布局。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平安做养老已经做了20年了,旗下的平安养老险是国内首家专业养老险公司;2019年,随着平安臻颐年高品质康养社区品牌的推出,平安的养老模块开始了系统化推进,从高端康养,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其服务深深嵌入“9073”养老格局。

平安之所以布局这个市场,恰恰也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我之前写过,现在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约为7万亿元,占GDP比重6%左右,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占GDP比重约10%。从体量上看,养老产业还有3倍的增长空间。

在我看来,平安的变革能力,一直是公司的隐形护城河,支撑其不断穿越周期。站在当下时点看,尽管未来仍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只要仍然拥有这种的变革能力,平安的未来就有了足够的确定性。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