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池厂商们又盯上封装技术了。

最近,韩国电池厂商LG新能源改变了产品开发方向上的战略重点,宣布成立专项小组来开发方形电池。先前真锂新媒曾报道韩国电池巨头们开始布局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如今又开“卷”封装技术路线,韩国电池厂商们真是拼了!


从放弃到全力研发

LG新能源在方形电池技术路线上其实错失了一次良机。实际在电池封装路线上,LG新能源一直以软包技术见长。随着电池行业竞争变得激烈,2021年下半年,LG新能源曾推动方形电池的开发,试图丰富自家产品。不过,这次推动并没有持续多久,2022年,LG新能源宣布决定终止这一研发项目。

据业界报道,当时LG新能源对方形电池项目的商业可行性做了深入评估,结果显示从市场及经济角度考量这一项目并不具备足够的竞争力。具体而言,公司深入分析后发现,方形电池关键环节诸如采购零部件、生产设备配置以及整体制造流程上,都未能展现出明显的成本优势。

鉴于此,公司管理层决定,与其涉足新的电池类型,不如集中炮火进一步优化软包技术。为此,他们确实做了诸多尝试,譬如在软包电池流程中创新性地引入Z型堆叠等技术,来提升电池的能量密度与生产效率。

不可否认,LG新能源凭借软包电池上的优势手握通用、现代等插混车型的订单,但有时候不是自己不够优秀,而是对手太过于强大。这两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带动下,动力电池市场持续变天,LG新能源不得已再度捡起方形电池项目。


方形电池的时代来了?

如今的动力电池市场,软包电池在夹缝中生存,方形电池则成为主流。

软包电池不受待见已经很久了。即便从理论上来说,相较方形和圆柱电池采用硬壳包装,软包电池遭遇热失控后更不易爆炸。但实际中,对整个汽车电池系统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于单体电芯的一致性,而这恰恰是软包电池劣势之一,也导致搭载软包电池的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频发。

早在2019年,搭载了LG新能源软包电池的现代电动车就曾发生爆炸,此后,搭载了同款电池的通用、大众、奔驰Smart电动车接二连三发生自燃。LG新能源付出了几十亿美元的代价,软包电池的口碑直线下跌。2022年,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提出,全球使用软包电池的主要车企正在转向方形电池。

与此同时,国内锂电产业链的支持下,方形电池迎来了大发展。作为行业领头羊,宁德时代通过CTP技术,提高了方形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提升了安全性能,助推方形电池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迅速崛起。国内市场,方形电池市场份额已超90%;而国际上,以欧洲市场为例,据SNE Research最新数据,方形电池2023年市占率已达49%,远超2019年的19%。

这种转变,标志着方形电池的时代到了。截至目前,大众、宝马、丰田、现代等主流车企都开始选择方形电池。


“识时务”的韩国电池厂商们

识时务者为俊杰。虽然早先曾放弃过一次方形技术路线,但市场需求摆在那里,又被中国电池厂商挤兑得实在无路可走,LG新能源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再次开“卷”方形电池技术路线。并且,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不止其一家。上个月,据路透社等媒体报道,另一家韩国电池厂商SK On正在与多家车企洽谈供应方形电池的事宜。

知情人士称,SK On这一策略主要是为了得到大众的订单。大众曾公开表示,计划生产自己的“统一化的方形电池”,同时可能还会与一些电池供应商签订合同,生产统一化的方形电池。

消息也许不是空穴来风,SK On完全有理由如此重视与大众的合作。与LG新能源相比,SK On的处境更艰难,自2021年底从SK Innovation分离出来以来,SK On一直面临亏损,尽管今年母公司为其分配了大部分的资本支出预算,但SK On的整体前景不明朗。所以,为了有机会拿到主流车企的订单,韩国电池厂商们可谓狠下心思和功夫。

这两家电池厂商动向,不仅会影响韩国国内电池产业的走向,也为全球锂电行业带来一些启发。在电动汽车需求增速放缓,锂电产业链马太效应日益显著的背景下,宁王、比亚迪远甩对手一条街,其他电池厂商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因此,当前现有材料体系和技术条件没有质的突破之前,从不同的封装技术路线方面寻找突破口或许是条路子。

那么,有了韩国电池厂商的先例,对国内还在坚持软包电池路线的孚能科技等企业来说,是否也该考虑转型了呢?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