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万得通讯社综合报道,8月19日,A股主流宽基指数涨跌不一,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涨0.49%,收报2893.67点。

值得一提的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五大国有银行股价再创历史新高。红利指数再度领涨,高股息策略再度引起市场热议。

资金抱团高股息策略

今年以来,A股市场相对偏弱,但高股息策略表现出色,中证红利指数在5月封曾经触及高点5806.63点,相较2023年底的4969.67点,区间累计涨幅超15%。

在经济复苏进程偏弱以及股市相对低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开始拥抱高股息策略。

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中证红利指数股息率超过6%,二季度回落至5%以上,目前为4.96%。目前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在2.2%左右,两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不到2.0%。

这样来看,高股息策略前期成为市场主导力量背后的逻辑是股票市场赚取效应持续弱化,尤其在小盘股策略大幅度失效后,基金经理的避险情绪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密集发行的ETF基金也强化了高股息策略。

长城基金高级宏观策略研究员汪立认为,今年ETF、险资是市场主要的增量资金,保费高增长带来巨大的险资配置需求,而ETF在市场大幅波动期间逆势流入,这两类资金天然偏好高股息资产,对银行、公用事业的配置比例明显高于主动权益基金,增量资金的加持进一步驱动高股息资产走强。

市场的分歧

不过,没有任何一种策略能够持续有效跑赢市场,随着高股息策略不断强化,市场的分歧也开始加大。

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收盘,中证红利指数年内涨幅仅剩3.34%。5月22日高点以来,一度跑输沪深300指数。

创金合信指数量化部基金经理孙悦认为,高股息策略展现出较强的防御特性,部分投资者出于避险的目的进行投资。市场从底部位置修复后,高股息策略主要体现为跟涨逻辑。

“高股息等类债资产上涨的趋势实际上已持续多年,我们认为,目前的红利资产或已经超越深度价值的范畴,并逐步走向泡沫。”鹏华产业升级基金经理蒋鑫认为,股债比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市场风险偏好仍很低,但许多权益资产经过长时间大幅调整,估值水平已经很低,具备极高的性价比。

也有机构人士认为,从2021年核心资产见顶以来,股市风格由成长股赛道投资转变为更关注估值的红利投资,这种转变目前已持续3年多。即便这一次和历史不一样,某些资产或逻辑会出现很长的趋势,但一旦持续演绎3年,往往会有些变化。

来源:Wind

$银行ETF(SH512800)$$工商银行(SH601398)$$建设银行(SH601939)$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