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过半已从希望变成现实。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7月,我国狭义乘用车零售172万辆,其中传统燃油车84万辆、新能源汽车87.8万辆。由此,新能源汽车首次完成对传统燃油车的超越,单月零售渗透率达到51.1%,较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这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年销量不足10万辆,到月销量与燃油车旗鼓相当,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获得众多消费者认可,显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开始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今年3月,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曾预言:“估计未来3个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可能会突破50%,甚至会更高,形成新能源汽车在市场的主导地位。”如今,这一成绩如期而至,其背后自然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今年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汽车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相关政策和措施,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不久前,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进一步提高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标准,其中新能源乘用车补贴2万元,助力汽车消费。随着政策效应的不断释放,我国车市逐渐回暖。7月,乘用车共零售172.0万辆,虽环比小幅下滑,但对于淡季来说已是超预期表现。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车企的努力。通过多年的技术创新和积淀,中国车企厚积薄发,品牌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实现飞跃。在需求助推下,插混车型、增程车型层出不穷,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量的重要贡献者。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尤其是在“三电”系统等核心部件上优势明显。同时,互联网、智能制造等产业与新能源汽车深度融合,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自主品牌也成功从“追随者”成为“引领者”,在中国市场强势崛起,并在世界汽车舞台上崭露头角。自2022年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单月市占率突破50%,我国自主品牌便乘着新能源汽车的“东风”一路高歌猛进,今年7月零售份额更是达到61.8%,再创新高。相信随着新能源汽车的进一步发展,自主品牌市占率将会登上更高的山头。

作为储能的重要载体,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快速增长同样将带来一场新能源革命的全面爆发。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曾表示,基于未来展望定位现在,就是要从动力电动化发展到能源低碳化,从“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发展到低温充电、超级充电、双向充电等。在他看来,2030年是新能源革命的爆发期,新能源电力和新能源汽车将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带动新能源的发展,新能源反过来又助力电动汽车成为真正的新能源汽车。如今,新能源汽车以超预期的速度实现月度渗透率超50%,新能源革命的爆发节点无疑也会比预想之中来得更早一些。

近来,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电动汽车与能源转型的融合发展。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2024~2027年重点开展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等9项专项行动。国家能源局发布《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明确指出建立健全配电网与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协调发展机制。电动汽车发展规模较大的重点省份,要组织开展配电网可接入充电设施容量研究,引导充电设施合理分层有序接入中低压配电网,并针对性提出扩大接入容量的方案、举措和时限要求。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过半是道分水岭,它表明中国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转变,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市场的重要力量。随着新能源汽车加快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其将逐渐成为车市的主导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从发展趋势看,这一目标将很快提前实现。

当然,渗透率突破50%并不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前路一片坦途。立足当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然存在不少痛点和堵点。在技术端,车规级芯片、基础软件等痛点亟需解决,新一代动力电池、大模型等新技术还需加速落地;在产品端,产品同质化现象不容忽视,安全问题仍需高度重视;在企业端,新能源汽车业务亟待走出亏损泥淖;在市场端,无序竞争苗头显现,影响了市场秩序;在使用端,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加速;在报废端,动力电池回收再利用体系亟待完善;在“出海”端,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需要自主品牌协力克服……在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感到欣喜的同时,也不能只看渗透率,一味在销量的轨道上狂飙,而是要营造一个健康、良性、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环境,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创设更美好的未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