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零跑半年报后仍然持续下跌之际

尊敬的朱总:

您好。

作为一名零跑汽车的车主(首批零跑C11车主),也是零跑汽车的股东(持股几万股),还是几个零跑车主的推荐人,我一直很喜欢零跑的产品,也非常看好零跑汽车未来的前景,所以才持有零跑的股票至今。但令人难过的是,作为老车主,我的车与现在低价高配的新款比起来就是韭菜车;作为零跑股东,我的亏损已经超过了两辆C16了。

车无完车,我当然理解零跑汽车的各种问题,但股票的亏损让我思考甚多,尤其是2024年8月15日发布零跑半年报来的低位仍然坚决下跌,让我愈发觉得零跑在发展的路上似乎出现了一些问题,特此向朱总及零跑的决策团队提出一些意见,希望你们能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也和我一样进行反思。


首先,我要问您一个问题,零跑现在的销量大涨,和你们研发的智能驾驶关系大吗?零跑曾经也算是“起死回生”过,是靠智驾拉起来的吗?零跑的标签是什么?是智能驾驶吗?智能驾驶更加优秀的小鹏汽车,他的销量好吗?

答案显而易见,零跑汽车在外号称“汽车界的小米”,朱总您自己也说过,零跑要做“服装界的优衣库”,所以零跑的标签,是非常鲜明的性价比,或者说是品价比,低价格却有这同价位的其他品牌所没有的高配置,相信这才是绝大多数车主选择零跑的决定性原因,而没有多少车主是因为零跑的智驾不错才选择零跑的吧。

既然如此,您在现阶段,为何要一直加大智驾团队的投入呢?目前仍然是在抢占市场,甚至是亏本扩张的时刻,您把宝贵的资金用来快速扩大智驾团队,而不是去增加产能、提高质检、扩大销售,这是不是方向偏差了呢?

【今年上半年零跑的研发费用为12.2亿元,同比增长48.4%,费用率为13.8%。

朱江明在当晚的中期业绩电话会上表示,今后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加大智驾领域的人力、算力及设备的投入。“2024年我们成立了‘智能技术研究院’,并计划将现有团队扩大至约500人左右的规模,着重开发智驾相关的算法及应用技术。”

据了解零跑汽车已启动并正在实施“端到端大模型”智驾技术和应用的开发,在2025年推出基于端到端智驾大模型的城市智驾功能(CNAP)。】


我担心,如果零跑汽车按照这个方向发力下去,把有限的资金过早的投入到烧钱的智驾研究中去,会一步错步步错,事倍功半,而且会错失将来可能的机会,甚至可能熬不到最终活下去的那一天。

资本市场虽然涨跌无厘头,但也是蕴含道理的,零跑半年报显示销量、营收同比大涨,本来是一片的景象,但股价却在低位仍然坚决下跌,也许和这些不无关系。零跑汽车好不容易在新能源车渗透率大幅上升的阶段,在国家大力补贴的情况下,零跑双收创新高的大好局面下,零跑汽车的净利润仍然大幅亏损,一方面是老款清库存,叠加价格战的原因,但这是短期的;一方面,也有研发投入大幅上涨并且还会继续上涨的原因吧,这可是路线原因,是长期的。

也许这正是令人担忧的地方,不知道朱总和您后背的团队是否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或者这是个问题?


作为一名时刻关注零跑汽车的老车主,我来说一下我对零跑汽车产品的评价。

零跑的优点自是不必多说了,简单概括就是性价比高。和油车比起来是虐杀就不提了,而和同价位的其他新能源车品牌比起来,零跑往往有着更大的空间、更高的配置、更好的部分技术,这点主要是和比亚迪、深蓝等比起来,而和问界、蔚小理这些高价低配的电车比起来,零跑的性价比又非常高,和同样性价比高的哪咤比起来,零跑又有着更高的品牌安全价值,和东风E等比起来,零跑又有着更高的知名度,零跑就是在这样一个区间中生存,和其他品牌一起去抢燃油车的蛋糕,又以以上优势去抢其他新能源车的蛋糕,这些蛋糕其实是足够养活零跑的,只不过零跑要能活到最后。

但是,零跑的不足,或者说可以做好的地方,还不少。

第一,比如品控问题。我自己的车提车之后,到家才发现,有个后门的无法从内按键打开,后来才去索赔更换的,前备箱盖子无法拉两次打开,这里我直到2年后才发现不是设计如此,而是个起顶器故障导致的,我还在网上看到,最近还有车主拍视频说零跑的充电口盖缝隙不平整、尾箱门打不开、玻璃升降有问题等这显而易见的小问题。这让我觉得,零跑对产品的出厂检验是不过关的,这种问题既影响了零跑车主的感受,被传播后又影响了零跑的口碑,间接影响了零跑的销量。而这种问题按理本应很好解决的,出厂前制定一套检验流程,增设几个一线检验员不就能很好解决了吗?这种流水作业的雇员的成本可比一个研发员便宜很多吧,为什么不多请几个这种雇员,少花高价请几个研发员呢?

 【半年报显示,零跑的员工数是10844人,其中制造职能的雇员占比47.2%,研发职能雇员为3823人,占比为35.3%】


第二,产能跟不上。根据微博大V孙少军09的每周通报,近来零跑的积压订单非常多,7月积压订单2.8万,但交付只有2.2万,8月继续积压新订单,而产能严重不足。

现阶段还是抢占市场的阶段,有订单没产能,这些订单就有流失的风险,交付时间过长也间接影响了观望车主的选择。交付有多重要其实不用我多说吧,这本是非常要紧的事情,但我感觉零跑并没有把交付放到十分重要的策略上来。

我在7月初推荐了一个同事下了大定C16,但是一个多月了都没有交付,导致7月底国补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其丢失了原本能拿到的1万国补,最终放弃了买这辆车,把单转给别人了,这辆车还没生产好。

【交付提升对也对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曾有新势力发布新车时收获大量订单,由于后期产能不足,导致最终订单转化率受影响。
  对此,朱江明解释称,目前零跑C10与C16共用同一产线,该产线每20小时可生产600辆左右的新车,若满载生产,可实现单月产能1.6万辆至1.8万辆,“目前零跑C10与零跑C16的订单月均1.8万辆左右,与产线的产能相匹配”。
  这也意味着,如果销量迎来突破式增长,现有产能或难以跟上,在产能不变的情况下,交付周期大概率会变长。】

而根据懂车帝排行榜数据显示,零跑 7月份销量22093辆,这与零跑公布的数据一样,车型销量分别是:C10是7386,C16是2812,C11是6811,C01是1706,T03是3378。而共用同一产线的C10和C16合计才卖10204辆,根本没有朱总说的1.6~1.8万辆的满产产能。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设备和技术原因,如停电、设备故障;还是人力原因?如工人休息,放假等。我想,总归是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产能不足吧,工人不够就招工,或者发放加班津贴赶工,设备问题就加强保障,这些问题不难解决吧。否则,我同事那个订单就交付了,而接受他的转单的那个准车主也一样会买零跑,这种情况应该不是个例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销量扩大市场,这才是零跑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无非是多一些一线工人的开支而已,能花多少钱?比起上半年多花的12个亿的研发团队上(同比增加了4亿元),绰绰有余吧?钱花在一线这种地方,才是小钱解决大问题,才能体现性价比。而多花4亿,把研发团队增加到12亿,并且后续续继续投入,对销量提升、市场占用率有什么明显效果吗?这又回到了前面那个老问题,我买你零跑,是冲着你的智能驾驶来的吗?

第三,研发问题。我要澄清一下我的观点,虽然我一直在抨击智驾团队花了太多的钱,但我并不是说研发不重要。研发很重要,但研发中的智驾团队不是很重要。

先以主力车型为例,C10、C11、C16的顶配都带激光雷达和智能辅助驾驶,这些车型比次顶配要贵2万元左右,这些车型的订单或销量如何?朱总心里应该有数吧。我身边反正一台都没有见过,在我们省车友群里也极其少见。

其次,零跑的其他车型也可以付费购买NAP智驾服务,价格588元,而且还没多少人购买,这个价格能赚到钱吗?再看小鹏智驾版或者智驾服务要多少?几万元一年,小鹏半年报显示,小鹏的服务收入有23亿元,两三亿来自车主付费购买,约20亿来自大众买授权的付费(一季报后,小鹏因为净利润不错而大涨,而零跑一季度、半年报财报后净利润持续亏损,大跌至今)。

咱就是说,朱总花了那么多钱花在智能驾驶的团队上,是给销量带来了显著的提升,还是在服务上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显而易见的,都没有,并且很长时期内都不会有。那为什么还要在现阶段着急扩大智驾团队,继续往智驾砸钱呢?


再说说智能驾驶项目。

我觉得,零跑之前的跟随策略很有效,理想走出了冰箱彩电大沙发的成功产品,其实就是大空间的增程车,明面豪华暗地低配的策略非常成功,零跑随即研发出了C10和C16车型以及增程车,也是大卖且毛利提升,这就是成功的跟随策略。理想花了几百亿研发经费想出来的产品,并且走出来的路,零跑就不需要花那么多钱去原创和试错了,只需要研发团队少量的人和钱,就可以设计出类似的车型并改进,就可以成功,这才是零跑成本低的具体体现之一。即使现在正在研发的B10、A12等其他车型,也是为了占领更多的细分市场,本质上还是套娃,花不了多少钱,这也是正确的策略。

但是,唯独智能驾驶这种极具技术型的项目,是非常烧钱的,而且收效差。和蔚小理三家动辄每年大几十亿、上百亿的研发投入来看,零跑每年小几十亿的研发想跟上是比较吃力的,换句话说,零跑一年研发投入20亿和投入50亿,根本没啥区别,尤其是在智驾上,为什么不把多出来的几十亿省下了呢?抄袭和改进车型,保留二三十亿的研发团队就足够了吧。这省下来的钱,可以去解决前面提到的品控和产能问题,剩下的还可以留在账上给资本市场看,作为自己会继续活着的保证和证明,这都比砸在智驾里强的多。

而且我觉得,智驾项目根本就不是零跑现阶段甚至较长阶段应该大力投入的项目,我不能理解朱总为什么在这么宝贵的时间内,消耗了宝贵的金钱,却怠慢了急需解决的品控问题、宣传问题、产能问题,而去投资智驾项目?我觉得朱总及决策团队是否因为现在的好成绩而开始自大了?一步错可是步步错啊,君不见2022年的新势力销量冠军哪咤的现在半死不活的样子?

尽最大努力保证自己能活下来,才是零跑的当务之急。熬到别的新势力撑不住了死掉了,才能迎来自己的机遇和利润。

重视智驾的策略不是错,但眼下错了。我也不是说智驾不重要,我们可以拿小鹏做观察。小鹏的智驾其实很优秀,说个细节,他的天机系统不但可以识别前车转向灯,还可以识别出入口的停车闸的起落,从而调整驾驶路线和控制启停,零跑的智驾团队能做到吗?

但智驾优秀如小鹏,他就能活下来吗?看销量,月榜就是1万上下,周榜甚至都不能稳定前十,看利润,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5.5亿(这已经折抵了其服务收入的+23亿,换句话说,小鹏卖车半年亏了50亿),其在手现金等价物210亿,照这个速度还可以烧4年多,比零跑还差一点,零跑可以烧5年。

看小鹏,智驾做的那么好,现在来看很可能还是难逃一死,何小鹏做技术出身的,我觉得小鹏汽车以后的出路是别做汽车了,净亏损,把智驾团队独立出来专门做服务不好吗,净赚钱。甚至我觉得,将来小鹏汽车很可能会卖掉,保留并精简研发团队做服务。

零跑想往这个方向发展,智驾项目不说和华为比了,拼得过小鹏吗?小鹏每个季度有10亿左右的服务费净收入,零跑有吗?没有。往这方面发展,做好了也是难逃一死,又为何在发育不足时就要去结这个果子呢。

我知道肯定有人会把赛力斯拿出来举例,确实,问界目前是很成功,公认的华为智驾第一,销量靠前,有净利润。但仔细一看,问界的利润大头是搭载了智驾的M5和M7吗?非也,而是近50万的M9。50万的M9和25万的M5在智驾上有区别吗?几乎没有。这就说明了,问界的成功并不全是靠智驾,而是靠高价车带来的高利润,和理想L789类似,智驾是问界一战成名的原因,后续也享受到了这种成名的好处,但智驾不是其利润来源点。

零跑汽车也可以成功,更可以不靠智驾成功,一个性价比的卖点就足以,把这个标签的内涵做到极致,就能成功,而零跑现阶段的大投入研发的智驾,会极大的削弱零跑的性价比。这不是一点点钱的问题,是路线的问题,是生死存亡的问题。看看小米,小米手机的成功难道是靠高端机吗?小米手机以性价比成功之后,小米汽车都开始进军20-30万的高端车了,这就是低端小米长大后的样子,而这一切都要求企业要先活下来。


所以,零跑不妨把目光放长远一点,一定要保证自己先活下来,就有很大的希望。自己只要不浪,稳打稳扎,在发展中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时减慢亏损速度,完全可以熬过蔚来、小鹏这种亏损大户,甚至理想的成本高居不下都依然是有生存危机的,也可以熬死哪咤这种一样具有性价比的竞争对手,就能以还在牌桌上的身份,去挖你需要的人才、技术、设备,钱不够就再高溢价增发,在那时一定有人买账付费的,也一定能挖到高级的技术人才。重视智驾有很多种方法,我都可以列出上中下三策来。

上策是韬光养晦保存自己,以便将来接收其他车企的优秀人才技术设备;中策是与直接买成熟的智驾技术(如现在大众,如果能熬到小鹏撑不下去,那时买可能更便宜),就像零跑现在买英伟达的芯片和电芯一样;下策就是在现阶段大力比拼智驾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服务,以弱对强犹如以击石,假如90年代的我们遭遇国耻的时候加入美帝军备竞争,又哪来现在的大国实力。

而我觉得,零跑目前选择的是有限的下策方法,是一招臭棋。


综上所述,现阶段零跑并不适合大规模的投资研发团队,应该延续之前的跟随策略,保留原有的基本研发人员,重点研究成功车型和改进,精简智驾团队,控制智驾投入成本。

同时,调整策略,一切应当以抢占市场占有率,多吃蛋糕让其他车企少吃的策略,一切以“更多的卖出去,更早的交出去”为优先策略,并且安排资金人员解决品控问题、产能问题、加大品牌宣传等。

只有这样,零跑的市场份额才会更快更大,零跑的品牌知名度才会快速增加,此消彼长,其他车企下桌越早,零跑的存活概率越高,将来的利润空间也越好。

希望朱总及背后的管理团队能看到这篇公开信,倾听下老车主的心声,同时也是零跑股东的建议。

希望零跑越来越好,不要让零跑汽车和零跑股票成为零跑支持者心中的伤痛。

$零跑汽车(HK|09863)$

2024.8.20


2024-08-21 11:48:19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8.21 最新消息

昨晚通过车友会发给朱总微信了,朱总回复到时候会回复我。

2024-08-21 18:08:11 作者更新了以下内容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