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明生物(HK|02269)$  

8 月 21 日,CXO 领军企业药明生物的半年报正式公布。2024 年上半年,该公司整体营业收入达 85.7 亿元,同比增长 1%。其中,非新冠项目收益同比增长 7.7%,临床后期和商业化生产收益同比增长 11.7%。综合项目数量达 742 个,新增 61 个。尽管身处美国《生物安全法案》的风波之中,药明生物依然顶住压力,收益与综合项目数量持续增加。懂行之人都深知,这样的增长来之不易。在提案被悲观预测为灭顶之灾的情况下,药明生物的表现远超预期。当行业环境致使其他企业表现不佳时,药明生物的业绩为何能够如此稳健?结合这份年报,我们来剖析下药明生物的几张王牌。

1. 看技术力:究竟谁在践行“难而正确”之事

前段时间,中国生物制药圈出现了一笔罕见的“超高首付款交易”。美跨国药企默沙东宣布与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同润生物合作,引入后者靶点为 CD3×CD19 的 TCE 双抗管线,分子代号 CN201。首付款高达 7 亿美元,里程碑付款高达 6 亿美元,总额惊人,达 13 亿美元。在行业人士的印象里,这笔首付款金额甚至“堪比一个港股 IPO”,上一次如此高额的还是百利天恒 8 亿美元首付款授权给 BMS 的 ADC 资产。在如今 biotech IPO 艰难的现实中,这笔交易尤为难得。而这笔交易,释放出两个重要信号:其一,首付款意味着实实在在的收益,是衡量一个交易“含金量”的关键标准。正因如此,虽然总额达几十亿美元的交易案例众多,但首付款高昂的却寥寥无几。默沙东的这一举措,足以体现其对 CN201 的重视程度。其二,业内朋友透露,在创新药的寒冬里,由于资金有限,同润生物砍掉了公司其他管线,全力押注 CN201。根据公告,默沙东收购的是 CN201 的全球权益,这意味着默沙东可能会“买断”同润生物的核心管线,而全力押注的同润,终于成功“上岸”。推动同润生物“上岸”的幕后力量正是药明生物。默沙东看中的这款 CD19/CD3 的双特异抗体 CN201,源自药明生物的 WuXiBody 双抗平台。所以可见,即便有人存心破坏,明智之人仍会坚定地给予信任票。相较于现有的一些双抗技术平台,药明生物的 WuXiBody 双抗平台不仅突破了双抗 CMC 的技术瓶颈,还能为每个项目节省 6 至 18 个月的研发时间,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今年,WuXiBody 双抗平台已获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标志着该平台已获美、日、中三国专利授权。除了双抗平台,药明生物还自主开发了超高效连续生物工艺平台 WuXiUP,能将几乎所有类型生物药产量提高 5 至 15 倍,远超业界传统工艺的产量水平,大幅提升了产能。因此,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药明生物开创了细胞培养工艺领域的“城际直达高速铁路”。当中国生物创新药行业褪去表面的浮华,转而追求商业本质——效率时,药明生物基于中国医药产业链的各项红利所建立的领先技术平台优势,为创新药玩家们提供了充足的底气。甚至可以断言,在药明生物平台的助力下,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同润双抗授权的同一天,德国的 TCR 疗法公司 Medigene 与药明达成一项为期三年、涵盖多个靶点的战略研究服务合作,双方将运用药明生物的技术平台,进行 TCR 相关的开发。TCR 相关的双抗制作难度极高,部分企业虽有独特的 TCR 开发经验和理念,但要将想法变为现实困难重重。而药明生物独特的 CRDMO 商业模式能够提供从早期分子开发、工艺开发到临床生产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众多生物公司将想法落地,以更高效率开发出客户所需产品,并以更低成本提供给病人。这种无所不能且尽善尽美的“不可替代性”,使药明生物的客户黏性极强。在生物安全法的背景下,药明生物的 CRDMO 商业模式虽艰难,但前景更为广阔。

2. 看产品力:熬过寒冬的抱朴守拙之法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整个 CXO 行业普遍面临压力。2024 年上半年,凯莱英、康龙化成等头部 CXO 公司的营收几乎全部同比下降。国际巨头的日子同样艰难,龙沙在中国的工厂关闭,康泰伦特“卖身”,德国 CDMO 巨头 Evonik(赢创)在全球裁员 2000 人。为在不景气的行业环境中生存,一些企业开始收缩管线,为配套这些管线建设的生产基地成为创新药企的沉重负担,于是这些企业也主动转型做 CXO 业务,自谋出路。如此一来,CXO 企业的环境愈发恶劣,曾经的合作客户变成竞争对手,CXO 公司腹背受敌。在如此“惨烈”的行业格局中,药明生物的表现宛如一位“逆行者”。就目前情况而言,今年上半年,药明生物综合项目总数再创新高,新增项目数是迄今为止半年成绩中表现最佳之一。实力强劲的企业往往如此,在产业最为悲观的时刻,他们能够反客为主,将寒冬化作“炼金时刻”,在逆境中展现出极强的韧性。用一个词来形容,便是“抱朴守拙”,时局越是动荡,越要凭借真本事跨越周期。许多唱衰的人喜欢将药明生物与当下业绩出色的三星生物相比较,比较可以,但要明晰前提再比,就会发现,药明生物的实力绝非三星生物所能比肩。从业务板块来看,三星生物的基础在于门槛相对较低的 M(药物生产),而药明生物的基础在于 R(药物发现)和 D(药物开发)。在 R 端,药明生物今年依旧展现出极强的弹性。他们分别与国际知名医药公司 GSK、BioNTech 达成许可协议和研究服务协议,获得 4000 万美元、2000 万美元的首付款,并且在这两项合作中,药明生物均有资格获取研究、开发、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销售提成。来自国际知名客户的技术认可,无疑有助于药明生物开拓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在 D 端,药明生物的研发管线布局全面且具有前瞻性,单抗、双抗、融合蛋白、ADC、疫苗均有涉及,还拥有业界最大规模的复杂生物制剂产品线之一。目前,药明生物已助力全球客户成功完成超过 550 个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s),并推出了创新生物工艺技术平台。能够在壁垒更高的 R 端、D 端有如此出色的表现,药明生物的核心竞争力清晰可见。这也充分表明,长期处于研发生产一线的药明生物,不仅为客户提供服务,还凭借前沿的专利技术平台不断为自身积蓄力量。正因如此,药明生物才能持续发现新的药物靶点或新技术手段,并转化为公司自身的技术资源,从而为授权 GSK 或以其他方式变现奠定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药明生物也未忽视 M 端的发展。说药明生物逆势而上,还有一个原因:当多数药企绞尽脑汁收缩以求“保命”时,药明生物秉持“加速全球生物药研发进程,降低研发成本”的理念,持续增强为全球客户提供生产服务的能力。今年 1 月,药明生物的生物药原液生产七厂(MFG7)成功完成首批生产,为爱尔兰基地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奠定基础。此次生产达到单批次 16000 升的生产规模,处于业界领先水平。今年 6 月,药明生物的生物药原液二十厂(MFG20)第二条原液生产线的三组 5000 升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正式落成。投产后,产能将从目前的 8000 升提升至 23000 升。产能的加速建设,是支撑商业端市场占有率提升的有力保障。另一方面,从服务对象来看,三星生物以“制造”环节为主,大客户居多。相反,药明生物从研发和设计端就介入,服务对象中有不少初创公司。千万不要小瞧这个群体所创造的订单量,要知道,每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新药中,最终追溯到由初创公司研发的产品占比可能在 75%以上。长尾订单,也是支撑药明生物在欧美市场脱颖而出的“捷径”。

3. 迷雾终将消散,勇者穿越周期

据最新消息,美国众议院可能于下月对《生物安全法案》进行投票,不过个人认为:无需过度担忧。不断优化的产品力、领先的技术平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皆是药明生物稳住阵脚的独特优势。归根结底,行业的波动与变化是历史常态,迷雾终究会散去,寒冬也终会过去。一个好消息是,根据《Nature Biotechnology》的专题文章,2024 年生物技术并购交易频繁,融资规模达到 2010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仅上半年,筹集的资金总额就已超过前两年。这意味着,投资者对生物技术领域的兴趣正在回升,历经 3 年寒冬,全球生物技术投融资周期复苏已成必然趋势,周期的力量远超短期的“提案恐慌”。政治会对商业产生影响,但商业终究还是商业。如今,药明生物的全球质量体系持续获得权威监管机构认可。今年 8 月,药明生物位于无锡的四个生物药原液厂和生物药制剂厂,以及苏州检测中心再次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 GMP 认证。我们统计发现,2017 年至今,药明生物已成功通过全球主要药品监管机构的 35 次检查,通过全球客户超 1250 次的 GMP 质量审计和来自欧盟质量受权人(Qualified Person)的超 145 次审计。算下来,目前,药明生物的全球生产网络已有十五个获药品监管机构认证的生物药原液和制剂生产厂。这些认可,就是药明生物走向下一个高峰、迎接春天的通行证。另一方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5 年全球 CDMO 市场规模将达 1243 亿美元,中国 CDMO 市场规模预计 2025 年将达 1571 亿元,中国 CDMO 市场在全球市场的比重逐年增长,已从 2017 年的 5.0%扩大至 2021 年的 11.6%,预计 2025 年之后将占据全球市场超过五分之一的份额。也就是说,药明生物在中国的收入增长,必然有市场空间扩容的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下,坚守长期主义、不断提升技术力的药明生物怎会等不到峰回路转的时刻呢?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