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SZ002714)$ $格力电器(SZ000651)$ $温氏股份(SZ300498)$
牧原集团 2024年08月22日 11:47 河南
编者荐语:
“你不能追周期,而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扎根养猪业30年,经历过无数大小周期,秦英林早已深谙,行业发展背后,周期高峰也好,低谷也罢,企业都要做好内部管理,“持续挖潜,降低成本,这是根本”。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企业家杂志,作者李艳艳
中国企业家杂志.
讲好企业家故事,弘扬企业家精神
“持续挖潜,降低成本,这是根本。”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姚赟
头图摄影|邓攀
“很明显,(生猪)价格上来了,而且到了一个高点。”
谈到猪周期拐点,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感受颇多。史无前例的周期洗礼已近两年,行业“出清”汹涌,不乏龙头倒下,如今终于迎来了曙光。
一个业内共识是,生猪价格已达年内最高点。据第三方监测,目前年内生猪最高价是8月6日的20.72元/公斤。养殖端,自繁自养一头生猪的利润已超800元。
对于利润“跳水”、煎熬两年多的万千猪企和养猪人而言,这自然是个好消息。近期,牧原股份、温氏股份、新希望等多家猪企龙头均已发布7月生猪销售简报。受益于猪价持续上扬,三季度的首月,各大猪企销售收入均实现环比增长。
销量最好的牧原股份,7月生猪销售收入达134亿元,环比增超两成。据测算,公司7月单月利润超过30亿元,“相当于日赚1个亿。”一位行业人士称。
摄影:李艳艳
今年上半年,牧原股份业绩已明显逆转。根据近期披露的《2024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营收568.66亿元,同比增长9.63%;归母净利润为8.29亿元,同比增长129.8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79亿元,同比增长131.53%。
对比过去两年的业绩波动,则是“冰火两重天”。2023年,由于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生猪价格持续低位等情况,牧原股份亏损总额超过42亿元;2024年一季度延续亏损(23.79亿元),直到二季度“扭亏为盈”。
秦英林将牧原业绩逆转的原因归为周期影响,更关键的是,“你不能追周期,而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一般情况下,猪周期有其规律性,但秦英林发现,“当我们都跟周期博弈时,周期也会被改变,只是很多人没耐心。”
需注意,这次的周期红利并不是一场等来的胜利。扎根养猪业30年,经历过无数大小周期,秦英林早已深谙,行业发展背后,周期高峰也好,低谷也罢,企业都要做好内部管理,“持续挖潜,降低成本,这是根本”。
在养猪这样一个传统的农牧赛道里,身为牧原的掌舵人,秦英林一直以“吹哨人”身份现身发声,呼吁从业者“莫把红利当能力,须把红利变实力”。前不久的一次行业会议上,秦英林提出“行业三问”“企业三思”。
“市场的残酷告诫养猪人养殖不可盲目。”秦英林在前述会上说,当生猪养殖行业进入创新技术求生存的阶段,养猪人不要听信别人劝说搞盲目扩产,也不要听信别人劝诱养猪会有挣大钱的机会,要放弃幻想,理性判断,“不要听信劝说与安抚”。
对于“企业依靠什么力量寻求发展”的问题,秦英林则认为,企业发展的力量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相信政府而不依赖政府;二是尊重市场而不赖市场,“市场是有限的,承载不了更多的欲望”;三是自立自强才是养猪人生存发展的本钱。
这些立言虽出于公心,也不免误解。
“每当我们觉得(利润高)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干得好的时候,后来发现都不是,是周期给我们带来的利润。”秦英林对《中国企业家》强调,“我们把这个认知告诉大家,也能让更多从业者有一个深思,从而能够带来更明智的决策。”
8月11日至13日,全国工商联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在吉林长春举行。身兼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的秦英林现身参会,期间,他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独家专访。
就“半年报业绩逆转”“猪周期拐点时刻”“数智化对于企业增长的影响”“自身角色认识”“企业和客户、员工的关系”等话题,秦英林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当下备受关注的“出海”热潮,秦英林也分享了他的看法。
此次访谈核心要点:
1.周期高峰也好,低谷也好,我们都要做好内部管理,持续挖潜,降低成本,这是根本。
2.我们的利润来自于行业红利,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
3.当我们都跟周期博弈时,周期也会被改变,只是很多人没耐心。
4.有时候,一些人觉得,养猪利润这么好,我多养点猪,就能多挣钱,能吗?很多人都基于昨天和当下来做决策。
5.出不出海,不是我们的标准。关键是看市场,看机会,看盈利能力。第二点就是看我们的技术管理能力能否跟上。
以下为《中国企业家》对秦英林的专访实录(有删减):
谈业绩回暖和周期拐点:“不能追周期,而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今年上半年,牧原业绩回暖,利润逆转。在你看来,公司做对了什么?
秦英林:我们也没有重点做对什么,还是因为周期。
关键是你不能追周期,而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周期高峰也好,低谷也好,我们都要做好内部管理,持续挖潜,降低成本,这是根本。至于猪价高了,有利润了,牧原做对了什么,我现在也会比较,但基础还是要做正确的事,一直做下去。
《中国企业家》:多家猪企同期业绩都有改观,是否意味着,猪周期此轮低谷已宣告结束,或者说,拐点明确?
秦英林:可以这样说。很明显,(生猪)价格上来了,而且到了一个高点。但这个高点也是周期内的正常情况,应该有的。这个行业本来就有周期,大家都在预判。至于高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拿不准。但大家普遍认为,今年会出现拐点。
牧原股份办公楼。摄影:李艳艳
《中国企业家》:这一轮周期比以往经历的时间更久、烈度更高,业内普遍反馈是最煎熬的。你相信低谷会在今年结束,这份笃定从何而来?
秦英林:一般情况下,周期会有规律性。但是,当我们都跟周期博弈时,周期也会被改变,只是很多人没耐心。有时候,有人说猪价高了,猪价低了,觉得跟天塌了一样,其实只是他的感觉,是他觉得(猪周期)长了,实际上没长多少。
《中国企业家》:也许是“煎熬感”让大家觉得久。
秦英林:比如说,我们原来看到“4年一个周期”,很多人觉得不可能,都是误判。结果后来(事实)证明了。再后来,大家都觉得“4年一个周期”,是不是低谷的时候就少养点,结果又都去做了,形成一致性判断。
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情况,大家在他们普遍认为的高点去增量,结果(后来发现)还是个低点。这样的一致性判断所带来的波动,其实还是周期的内在因素引起的。这就是生产者做的生产调整,属于供求关系的变化。
谈数智化影响:“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初级状态”
《中国企业家》:数智化快速助力公司发展的这些年,你是否感受到,牧原之外的几个行业龙头,实力也越来越强了?
秦英林:是这样的。大家都做得很好。如果从短期看,单就一年两年,是没感觉的。但将眼光放长到5年、10年(维度),我们回头来看,之前我们的科技水平几乎空白。再放眼未来5年和10年会发现,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初级状态,未来还有很大空间。
一定要积极拥抱新技术,科技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特别是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彻底改变养猪生产方式。过去猪病管理靠好兽医,现在可以通过机器人帮你监测猪群,通过大算法大模型分析,让我们养殖变得更轻松,更简单。
谈自身角色:“只要有需要,我还愿意讲”
《中国企业家》:前不久的一个行业会议上,你提出“行业三问”“企业三思”。4年前,你也说过,莫把红利当能力,须把红利变实力。在同行中,你一直扮演一个“冷静反思者”的角色,你希望传递的是什么?
秦英林:因为我们养猪时间久了一点,经历的周期比较多。通过对过往的经验总结,我们比较清晰地发现,每当我们觉得(利润高)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干得好的时候,后来发现都不是,是周期给我们带来的利润。
有时候养猪的水平差,反而利润高。
比如2007、2008年,我们猪养得(水平)很差,但那两年利润高。2009年,有了蓝耳病,缺猪;2010年,猪得了腹泻,(这些病)是灾难,我们都觉得走投无路,不知道以后日子怎么过,都有点绝望了,2011年,利润爆棚,2012年,利润更高。
这都是在疾病状况下的结果。所以,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一个认知:我们的利润来自于行业红利,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把这个认知告诉大家的时候,也能让更多的从业者有一个深思,从而能够带来更明智的决策。
《中国企业家》:可能大家很难相信,或者质疑你的出发点,觉得你还有其他想法。
秦英林:2019年“非瘟”发生后,我说猪价高了,但大家不要把红利当能力,要把红利变实力。就是说,你不要觉得,猪价永远都会高下去,而且还要知道,不是我们靠能力所得到的,我们没法把控。
所以,我们应该把既得的利益变成我们的装备,(通过)空气过滤,(加强)防疫能力,这个时候就是变成实力的时候,还有赢得下一次盈利的机会和可能。所以当我说这个话的时候,多数人还是支持的,也受益了,他们也熟悉我们。
但个别人猛然一听,就觉得你是不是吓唬人。当然,这些声音我们也不关注,我们更关注的是,我们对行业的影响是什么,对大家的促进作用是什么。只要有需要,我还愿意讲。
谈企业和客户、员工的关系:“影响我们‘活下去’的第一因素是市场,是客户”
《中国企业家》:在“企业三思”中,你首先提到,企业为客户而生,为员工而活。牧原发展30年,作为创始人,你对企业和客户、和员工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
秦英林: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都只关注“自己怎么活下去”的问题。实际上,等真正干起来以后,我们才发现,影响我们“活下去”的第一因素是市场,是客户,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
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自己的员工能不能干,赢得市场的信赖,(才能)战胜市场的周期。能够穿越周期是靠员工、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也是在经营过程中总结了很多,才有了这些感悟。
谈欲望:“很多人都基于昨天和当下来做决策”
《中国企业家》:你曾说,市场是有限的,承载不了更多欲望。对规模和产能的过度追逐可能会让人迷失,甚至释放人性另一面。您如何理解企业家和欲望的关系?
秦英林:这就是市场规则。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则。有时候(一些人)觉得,养猪利润这么好,我多养点猪,就能多挣钱,能吗?很多人都基于昨天和当下来做决策。
实际上更多的人,他们没有就业机会,没有创业机会。
一些人觉得,“养猪门槛这么低,我为什么不来尝试一下?”结果在高利润的引导下,更多的人进来了,更多的企业扩产了。扩产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大家要看到,这个行业承载不了那么多产能,也承载不了那么多的家庭生计。
来源:受访者
很多第一次进来投资的人,因为没经验、缺管理等多种因素,就直接退出了,有的人猪都没养就退出了,有的甚至猪舍建了一半,就不养了。这是非常惨痛的社会财富(沉没)。
要知道做(养猪)这行的人,往往都是迫于(生计),无奈才来尝试一把,结果可能一下子就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放出去了,钱就丢了。这是非常惨痛的事实。
谈出海:“要换位思考”
《中国企业家》:出海成为今年很多企业的关键词,“不出海就出局”。您对于海外市场有何看法和计划?
秦英林:还是要看市场。
国外市场什么样,中国的市场什么样,哪一个市场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就去看。出不出海,不是我们的标准。关键是看市场,看机会,看盈利能力。
《中国企业家》:有消息说,牧原在东南亚有些布局或试水?
秦英林:不是。那纯粹是一些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谈不上出海。
《中国企业家》:所以出海这个事,目前你心里还是非常谨慎的。
秦英林: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经过很多尝试,而非一下子就做了。出不出海,还是看生产力水平。我前面说了市场,第二点就是看我们的技术管理能力能否跟上。
可以这样来理解,假定海外有人到我们这里养猪,它能不能行?可能我们一眼就看明白他不行,为什么?他不了解中国的猪病状况,不了解中国的管理,来了可能会(摔跤)。
所以,我们要换位思考。无论是从市场,从生产水平,还是整个经济的平衡来看,我觉得出海这个事,对我们行业来说,还是要经过认真思考。
《中国企业家》:未来,在全球市场中的牧原成长到什么样子,你会觉得无憾?
秦英林:把中国的猪养得像先进国家那么好,就是我的心愿。从生产水平、食品安全到动物福利,包括环保等很多方面,如果我们都能做好,这就很好了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