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西安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公告未能清偿“21西安建工MTN001”中期票据,本息合计26269.5万元,标志着今年第二起国企转债违约事件的发生。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市场中长期存在的“国企信仰”不再坚不可摧,反映出国有企业在市场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西安建工集团是一家主要从事工程施工、物资销售、房地产开发等业务的公司,由绿地控股集团成员企业持有其大部分股权。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行业下行及地产调控政策影响,公司面临流动性紧张和债务偿还压力。据上海清算所信息显示,该中期票据发行于2021年8月,原定到期日为2024年8月17日。然而,由于应收账款回款滞后,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无法按时兑付债券。

自8月以来,西安建工的信用评级已连续被下调六次。大公国际在8月5日将公司的信用等级从BBB+降至BBB-,并在随后的日期内连续下调至CC级。这一系列降级反映了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和市场对其偿债能力减弱的担忧。


与此同时,岭南股份也遭遇了类似的财务困境。8月15日,该公司公告称,由于现有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岭南转债”本息,成为全国首例国企转债违约的案例。岭南股份作为一家生态环境上市公司,近年来因行业周期性波动和政府投资缩减,导致业务订单不达预期和应收账款回款延迟,进而造成公司资金链紧绷。


这两起违约事件凸显了国有企业在面对市场波动和政策调整时的风险敞口。在过去,很多投资者往往认为国企背后有政府的隐性担保,但现实情况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对国企的财政支持正在减少,国企需要依靠自身经营状况来维持融资和债务偿还能力。

分析人士指出,产业类国企与城投企业在融资和信用方面存在本质区别。城投公司通常承担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能,享有一定程度的政府信用背书。而产业类国企则更市场化,其融资更多基于财务报表和市场条件,因此在经济或行业形势发生变化时,更容易受到冲击。

此次国企违约事件警示投资者,对于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不应单纯依赖于过往的“刚兑信仰”,而应更加关注企业的财务状况、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前景。同时,这也促使政策制定者和国企管理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步伐,提高企业透明度和运营效率,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