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武夷山旅游标志性IP——印象股份计划赴港IPO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印象股份旗下拥有由知名导演张艺谋团队打造的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该剧目自2010年公演以来已成为武夷山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

然而,即便拥有如此优质的IP资源和稳定的客流量,印象股份的业绩表现却难言亮眼,尤其在疫情冲击下更显颓势。此次选择转战港股市场,也被视为其寻求资本助力、突围行业困境的重要举措。

事实上,印象股份的上市之路只是近年来国内景区类公司寻求资本化运作的一个缩影。

长期以来,景区类公司由于其重资产、盈利模式单一、业绩波动性大等特点,一直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A股市场更是鲜有成功案例。

而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文旅产业迎来复苏,景区类公司也纷纷开始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寻求借助资本力量实现转型升级,其中赴港上市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景区公司A股上市难:先天不足or后天失调?

为何景区类公司A股上市如此艰难?究其原因,既有其自身经营模式的“先天不足”,也有发展过程中“后天失调”的因素。

1. “先天不足”:重资产、低毛利,盈利模式单一

与轻资产、高成长的科技企业相比,景区类公司普遍存在重资产、低毛利、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景区开发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回报周期长,资金回笼速度慢,难以满足A股市场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要求。

同时,多数景区类公司依然依赖传统的门票经济,盈利来源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受到自然灾害、疫情等突发事件影响,客流量就会大幅下降,业绩波动性大,难以给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回报预期。

2. “后天失调”:缺乏创新意识,IP打造能力不足

除了经营模式上的“先天不足”外,多数景区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后天失调”的问题。例如,缺乏创新意识,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禀赋,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难以吸引更多游客,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关注。

此外,很多景区公司对IP打造和品牌营销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讲好“景区故事”的能力,难以形成独特的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

港股市场:景区公司上市新选择?

相较于A股市场,港股市场对企业盈利能力的要求相对宽松,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这为景区类公司提供了更友好的上市环境。

一方面,港股市场拥有更加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包括来自全球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他们对景区类公司的投资逻辑和风险偏好与A股投资者有所不同,更愿意为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文化IP买单。

另一方面,港股市场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融资渠道和再融资机制,有利于景区类公司获得更多资金支持,推动业务扩张和转型升级。

“印象大红袍”的启示:景区公司如何讲好资本市场“好故事”?

“印象大红袍”选择赴港IPO,无疑为国内景区类公司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然而,港股市场并非“遍地黄金”,景区类公司要想成功登陆港股市场,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创新商业模式,摆脱“门票经济”依赖

景区类公司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特色餐饮、主题购物等多元化业务,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旅游综合体,降低对门票经济的依赖,提升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2.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特色IP

景区类公司需要深入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意设计理念,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升游客体验,增强景区吸引力。

同时,要注重IP打造和品牌营销,讲好“景区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形成核心竞争力。

3.  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规范信息披露

港股市场对企业的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要求较高,景区类公司需要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信息披露行为,提高经营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

4.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作伙伴

赴港上市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企业自身发展阶段、融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合作伙伴,才能提高上市成功率,并实现上市后的长期发展。

总结:

“印象大红袍”赴港IPO只是起点,景区类公司要想在资本市场走得更稳、更远,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讲好资本市场“好故事”,才能真正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