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称为可转债实质违约元年,可转债信仰被重构。
搜特转债、鸿达转债、蓝盾转债陆续出现实质性违约。
当时这些违约的转债,还能解释为民企转债,直到最近岭南转债到期无法兑付,成为首只违约的国企转债。
无法兑付根本原因是,发行人盈利能力持续下滑引发的偿债能力下降。
岭南股份原来是一家广东东莞的园林企业,受地产行业拖累和三年疫情的影响,公司经营困难,寻求国资支持,后中山市国资入股,2022年岭南股份正式成为一家有国资背景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根据公开信息,岭南转债发行于2018年8月14日,公开发行660万张,发行总额6.6亿元,最后交易日为2024年8月9日,最后转股日为2024年8月14日。
岭南转债的初始转股价为10.63元/股,后续多次向下修订转股价,最新转股价向下修正为1.4元/股。
持有可转债的投资人,可以用1.4元的价格买岭南股份的股票,但市场上的股票远低于1.4元。
转股无利可图,投资者只能期待债的价值,选择到期兑付,如果岭南股份拿不出钱,违约事件就可能发生。
8月7日,岭南股份披露“关于岭南转债可能存在不能按期足额兑付本息”的重大风险提示性公告。
消息一出,正股、转债纷纷跌停。
一部分吃瓜群众看到价格跌下来,交易也很活跃,想投机一把。
还有一些投资者冲进去,想搏一把不违约,觉得说岭南股份还有国企背景,一旦违约,面子上也不好看,估计最差也只是延后清偿。
不过,这种想法很快被打脸了。
到8月15日,岭南股份正式发公告说,“岭南转债”剩余金额为4.89亿,现有货币资金无法偿付。
可转债违约本就少见,还是国企背景,正股未退市,转债先违约。
持有可转债的散户太多,涉及面太广,短期市场情绪冲击太大,连带着中证转债指数连续数日下行。
眼看恐慌蔓延,于是中山国资出手,给了一个初步方案来安抚人心:
持有岭南转债不高于1000张的,按照其持有的全部债券数量收购;
持有债券数量超过1000张的,以1000张为限,部分收购;
收购价格100.127元/张。
收购方案一出,扭转了市场过度悲观的预期,中证转债指数上涨0.42%,打破之前六日连续下跌的趋势,正股也一字涨停,重新站上1元以上面值,暂时告别退市危机。
散户们心中的石头暂时落地,觉得始终是国资,能下场刚兑,国企的信仰还是可以坚守的。以后再遇到国资背景的可转债价格砸下来,就可以上车,数量控制在1000张以内。
刚兑应该是按到期后的价格进行兑付,现下的兑付方案只能算小范围折价兑付。
而且,兑付方案在一开头的“特别提示”里面就提到了:
“本次重大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本次重大事项能否按照预期顺利开展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兑付方案还存在不能平稳落地的可能。
去刚兑的大背景下,只有存款和国债可以保本付息,但一家银行的额度也只有50万。
其余的,不管是民企、国企、央企,正常的商业投资必然有违约的风险,参与前务必关注公司基本面、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就如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多元化的债券违约风险处置机制”。
虽然岭南转债收购方案还存在不确定性,但起码是有表态了,也是意在稳住信心。
所以从当下情况来看,真的还想投可转债的,国企的资质相对民企还是会更优质一些,风险也会小一点。
无脑买入”低价可转债进行套利的简单逻辑已经不成立了,以后投资一定要接受波动,重视信用风险,金融出清仍在继续。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意见,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