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礼从以责任担当著称的著名企业家,到数次被限制高消费的“老赖”,汇源果汁创始人朱新礼的命运轮变难免让人唏嘘。

朱新礼从1992年不花一分钱接手一家罐头厂,初目的是负责救活罐头厂,养活数百号工人,但此时发现了国外浓缩果汁市场的巨大需求,于是1992年6月汇源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汇源成立之后,为了急速扩张,1999年与德隆牵手,德隆占51%股份。有资金后的汇源从国外引进PET浓缩果汁生产线,当时全国只有14条,汇源占了11条。在德隆系帝国崩塌前,朱新礼成功将汇源脱离德隆系。2005年统一集团购买汇源5%股权2006年由于上市的需要,统一集团退出,法国达能、美国华平投资、荷兰发展银行,以及中国香港慧理基金,共同投资2亿多美元占汇源股份的35%。2007年汇源作为香港新春第一股成功上市,受到了全球投资者的热烈追捧,筹资规模达到24亿港元。200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朱新礼位列第91名,上榜资产61.3亿人民币。

汇源和朱新礼的人生转折时刻在2008年,这一年可口可乐开出了179亿港元的天价全面收购汇源。这笔收购成了当时热门话题,一路来朱新礼说企业要当儿子来养,并打着民族品牌的口号才使汇源数次趋吉避凶,高速发展。对于当时的收购,朱新礼说企业就是要“当儿子养,当猪卖”。但不幸的是,2008年刚好颁布《反垄断法》,最终这笔收购被否决。

从此,汇源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前期快速扩张,浓缩果汁市场需求量没有快速增加,产能利用率只有30%,只有出售部分工厂。收购失败后,朱新礼的心也从浓缩果汁转移到其他行业,2014年,朱新礼还豪掷30亿(原计划50亿),利用德源资本参与中石化销售业务重组改革。由于各种长期投资操作,汇源资金变得紧缺,2017年中报显示,汇源的总负债超过110亿元,而这些总负债中近100多亿又是通过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债券等方式获得的,利息负担很大。汇源一年交给银行等渠道的利息少则要达5亿左右。汇源的果汁业务惨淡,其实并不需要那么多钱。

2018年4月3日,汇源被停牌。原因是2017年8月-2018年3月,汇源向朱新礼的另一个关联公司提供了42.75亿元的短期贷款。这笔贷款已经超过了汇源资产的8%,但汇源并未披露,2018年4月3日汇源停盘。这笔贷款不仅未披露,没有签订协议,也没有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就悄无声息的将上市公司的钱转到了非上市公司。港交所规定,切若无法于2020年1月31日前满足复盘条件,汇源会被取消上市地位。

朱新礼2018年还是胡润百富榜上身家35亿元的富豪,2019年他却沦为数度被限制消费的“老赖”。2019年9月20日,由于前文所述的股权质押,招商银行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冻结了朱新礼41.03亿元资产,朱新礼进入失信人名单。而棘手的问题还不止这些。遍布全国的搁浅项目、大大小小的债主,已成为朱新礼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树苗商等各种形形色色的供应商也很吃惊,汇源居然会用5万、10万“挤牙膏式”的还债。2019年9月,先锋集团旗下P2P平台的一纸公告,撕开了汇源庞大的债务链条。朱新礼名下四家公司,因无法偿还418.5万元的欠款,拟以汇源果汁系列产品进行抵债,借款担保均为汇源集团。

在汇源帝国的瓦解声中,汇源迎来了它28年发展史上最大的一次人事变动。2020年2月12日,朱新礼和女儿双双退出汇源。2月14日,汇源被取消上市地位。

汇源的败局虽有经营自身的各种原因,2004年“柿子事件”,汇源果汁在其柿子营养饮料中添加了大量的聚谷氨酸,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质疑。接下来,2007年接连发生的塑化剂、食品安全事件,损害了汇源果汁的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2013年,发生在江西省的“蓝莓酒”事件,也影响了汇源果汁的声誉和市场表现。这些事件都让消费者对汇源果汁的产品安全性产生了怀疑。但主要还是市场环境变化,随着奶茶的逐渐兴起,消费者更多选择在奶茶店消费现做果汁,既新鲜又没有胆固醇防腐剂,浓缩果汁一味道偏浓厚、二价格过高。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