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行情回顾

本周,即2024年8月19日到23日。上证指数下跌0.87%,收于2854.37点,深证成指下跌2.01%,收于8181.92点,创业板下跌2.8%,收于1546.9点。三大指数,集体收跌,反映了当前行情还是处于磨底阶段。

本周五天的成交量,还是维持在5100-5700亿之间徘徊,市场内主要还是存量资金的博弈,无新增资金进来,市场就很难有大的行情。而且资金加剧流向银行板块,其它板块个股基本都奔向今年2月份的前低去了。

所以面对当前这种行情,我们价值投资者能做的就是猫着,以不变应万变,等待,等待,等待。如果手里还有现金仓位,可以等持有的个股跌破前低时,慢慢加仓,越跌越买。等行情好起来时,如个股上涨15%,可以将底部买的筹码卖出,做个小的波段操作,持续降低持有个股的成本,以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另外,也能够让自己避免在底部来回坐过山车,消耗情绪。算是价值投资一个娱乐的地方,做做小波段。

另外,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23日称,美国开始降息的“时刻到了”,从而推升了下月降息的预期。他补充说:“走向是明确的,降息的时机和步伐将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数据、演变的展望以及风险的平衡。美联储的限制性货币政策已帮助恢复了总体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从而缓解了通胀压力,并确保通胀预期始终十分稳定。”美国股市在鲍威尔讲话后上涨,华尔街三大股指收盘均至少上涨1.1%。

美联储基准贷款利率目前处于5.25%至5.50%的23年高位,一直发挥着在11月总统大选前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需求降温的作用。看来9月份的降息基本上是很大概率的事情了,后面就是看降多少的问题了。部分专家预期是下调0.5个百分点。美股降息,对全球资本流入A股和港股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对A股也是个利好。

猪周期迎来拐点,牧原秦总如何回应?

牧原是我的持仓个股,投资牧原的大逻辑就是猪周期,看好牧原在新的这一轮猪周期中不仅能够在猪周期顶部区域像同行一样赚取超额利润(贝塔),同时其自身的高速成长性即出栏量产能的持续提升,更会增加其赚取超额利润的数目(阿尔法)。换句话说牧原是典型的周期成长股。关于牧原公司,后面会做个公司分析专题,详细给大家解读一下。

所谓的猪周期简单来说就是,肉价高——养殖户增加母猪存栏量——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养殖户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上一轮猪周期顶部,大概在2020年年底,距今已经有快4年的时间了。这期间,经历了肉价下跌,养殖户不断淘汰母猪,生猪供应持续减少,当前肉价进入持续上涨阶段。至于猪价上涨到什么价格什么时候结束,目前还不好判断。

根据牧原的半年报,牧原业绩已明显逆转。上半年营收568.66亿元,同比增长9.63%;归母净利润为8.29亿元,同比增长129.84%;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79亿元,同比增长131.53%。2023年,由于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生猪价格持续低位等情况,牧原股份亏损总额超过42亿元;2024年一季度延续亏损23.79亿元,直到二季度开始“扭亏为盈”,也就是说单独二季度牧原盈利32.58亿,这个利润还是非常可观的。

另外,下面我们看下,牧原秦英林总,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对猪周期的看法,供参考。

1)谈业绩回暖和周期拐点:“不能追周期,而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今年上半年,牧原业绩回暖,利润逆转。在你看来,公司做对了什么?

秦英林:我们也没有重点做对什么,还是因为周期。

关键是你不能追周期,而是要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周期高峰也好,低谷也好,我们都要做好内部管理,持续挖潜,降低成本,这是根本。至于猪价高了,有利润了,牧原做对了什么,我现在也会比较,但基础还是要做正确的事,一直做下去。

《中国企业家》:多家猪企同期业绩都有改观,是否意味着,猪周期此轮低谷已宣告结束,或者说,拐点明确?

秦英林:可以这样说。很明显,(生猪)价格上来了,而且到了一个高点。但这个高点也是周期内的正常情况,应该有的。这个行业本来就有周期,大家都在预判。至于高到什么程度,目前还拿不准。但大家普遍认为,今年会出现拐点。

《中国企业家》:这一轮周期比以往经历的时间更久、烈度更高,业内普遍反馈是最煎熬的。你相信低谷会在今年结束,这份笃定从何而来?

秦英林:一般情况下,周期会有规律性。但是,当我们都跟周期博弈时,周期也会被改变,只是很多人没耐心。有时候,有人说猪价高了,猪价低了,觉得跟天塌了一样,其实只是他的感觉,是他觉得(猪周期)长了,实际上没长多少。

《中国企业家》:也许是“煎熬感”让大家觉得久。

秦英林:比如说,我们原来看到“4年一个周期”,很多人觉得不可能,都是误判。结果后来(事实)证明了。再后来,大家都觉得“4年一个周期”,是不是低谷的时候就少养点,结果又都去做了,形成一致性判断。

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情况,大家在他们普遍认为的高点去增量,结果(后来发现)还是个低点。这样的一致性判断所带来的波动,其实还是周期的内在因素引起的。这就是生产者做的生产调整,属于供求关系的变化。

2)谈数智化影响:“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初级状态”

《中国企业家》:数智化快速助力公司发展的这些年,你是否感受到,牧原之外的几个行业龙头,实力也越来越强了?

秦英林:是这样的。大家都做得很好。如果从短期看,单就一年两年,是没感觉的。但将眼光放长到5年、10年(维度),我们回头来看,之前我们的科技水平几乎空白。再放眼未来5年和10年会发现,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初级状态,未来还有很大空间。

一定要积极拥抱新技术,科技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特别是数字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会彻底改变养猪生产方式。过去猪病管理靠好兽医,现在可以通过机器人帮你监测猪群,通过大算法大模型分析,让我们养殖变得更轻松,更简单。

3)谈自身角色:“只要有需要,我还愿意讲”

《中国企业家》:前不久的一个行业会议上,你提出“行业三问”“企业三思”。4年前,你也说过,莫把红利当能力,须把红利变实力。在同行中,你一直扮演一个“冷静反思者”的角色,你希望传递的是什么?

秦英林:因为我们养猪时间久了一点,经历的周期比较多。通过对过往的经验总结,我们比较清晰地发现,每当我们觉得(利润高)都是因为我们自己干得好的时候,后来发现都不是,是周期给我们带来的利润。

有时候养猪的水平差,反而利润高。

比如2007、2008年,我们猪养得(水平)很差,但那两年利润高。2009年,有了蓝耳病,缺猪;2010年,猪得了腹泻,(这些病)是灾难,我们都觉得走投无路,不知道以后日子怎么过,都有点绝望了,2011年,利润爆棚,2012年,利润更高。

这都是在疾病状况下的结果。所以,这更坚定了我们的一个认知:我们的利润来自于行业红利,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当我们把这个认知告诉大家的时候,也能让更多的从业者有一个深思,从而能够带来更明智的决策。

《中国企业家》:可能大家很难相信,或者质疑你的出发点,觉得你还有其他想法。

秦英林:2019年“非瘟”发生后,我说猪价高了,但大家不要把红利当能力,要把红利变实力。就是说,你不要觉得,猪价永远都会高下去,而且还要知道,不是我们靠能力所得到的,我们没法把控。

所以,我们应该把既得的利益变成我们的装备,(通过)空气过滤,(加强)防疫能力,这个时候就是变成实力的时候,还有赢得下一次盈利的机会和可能。所以当我说这个话的时候,多数人还是支持的,也受益了,他们也熟悉我们。

但个别人猛然一听,就觉得你是不是吓唬人。当然,这些声音我们也不关注,我们更关注的是,我们对行业的影响是什么,对大家的促进作用是什么。只要有需要,我还愿意讲。

4)谈企业和客户、员工的关系:“影响我们‘活下去’的第一因素是市场,是客户”

《中国企业家》:在“企业三思”中,你首先提到,企业为客户而生,为员工而活。牧原发展30年,作为创始人,你对企业和客户、和员工的关系是怎样理解的?

秦英林:企业发展的最初阶段,都只关注“自己怎么活下去”的问题。实际上,等真正干起来以后,我们才发现,影响我们“活下去”的第一因素是市场,是客户,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

第二个因素,就是我们自己的员工能不能干,赢得市场的信赖,(才能)战胜市场的周期。能够穿越周期是靠员工、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也是在经营过程中总结了很多,才有了这些感悟。

5)谈欲望:“很多人都基于昨天和当下来做决策”

《中国企业家》:你曾说,市场是有限的,承载不了更多欲望。对规模和产能的过度追逐可能会让人迷失,甚至释放人性另一面。您如何理解企业家和欲望的关系?

秦英林:这就是市场规则。一定要遵循市场规则。有时候(一些人)觉得,养猪利润这么好,我多养点猪,就能多挣钱,能吗?很多人都基于昨天和当下来做决策。

实际上更多的人,他们没有就业机会,没有创业机会。

一些人觉得,“养猪门槛这么低,我为什么不来尝试一下?”结果在高利润的引导下,更多的人进来了,更多的企业扩产了。扩产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大家要看到,这个行业承载不了那么多产能,也承载不了那么多的家庭生计。

很多第一次进来投资的人,因为没经验、缺管理等多种因素,就直接退出了,有的人猪都没养就退出了,有的甚至猪舍建了一半,就不养了。这是非常惨痛的社会财富(沉没)。

要知道做(养猪)这行的人,往往都是迫于(生计),无奈才来尝试一把,结果可能一下子就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放出去了,钱就丢了。这是非常惨痛的事实。

6)谈出海:“要换位思考”

《中国企业家》:出海成为今年很多企业的关键词,“不出海就出局”。您对于海外市场有何看法和计划?

秦英林:还是要看市场。

国外市场什么样,中国的市场什么样,哪一个市场空间大、机会多,我们就去看。出不出海,不是我们的标准。关键是看市场,看机会,看盈利能力。

《中国企业家》:有消息说,牧原在东南亚有些布局或试水?

秦英林:不是。那纯粹是一些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助,谈不上出海。

《中国企业家》:所以出海这个事,目前你心里还是非常谨慎的。

秦英林:我们每做一件事,都要经过很多尝试,而非一下子就做了。出不出海,还是看生产力水平。我前面说了市场,第二点就是看我们的技术管理能力能否跟上。

可以这样来理解,假定海外有人到我们这里养猪,它能不能行?可能我们一眼就看明白他不行,为什么?他不了解中国的猪病状况,不了解中国的管理,来了可能会(摔跤)。

所以,我们要换位思考。无论是从市场,从生产水平,还是整个经济的平衡来看,我觉得出海这个事,对我们行业来说,还是要经过认真思考。

《中国企业家》:未来,在全球市场中的牧原成长到什么样子,你会觉得无憾?

秦英林:把中国的猪养得像先进国家那么好,就是我的心愿。从生产水平、食品安全到动物福利,包括环保等很多方面,如果我们都能做好,这就很好了。

全文完

作者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