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 “天下苦秦久矣”,今有 “A 股下跌久矣”。2024 年的 A 股市场,自 5 月 21 日调整以来,已在颓势中徘徊了整整三个月。从最高的 3174 点一路下探至最低的 2839 点,累计跌幅超 10%。在这漫长的下跌过程中,仅有 700 余个股上涨,超4500 余个股陷入下跌的泥潭,跌幅超 20% 的个股更是超过了 1200 只。市场情绪低迷,信心严重缺失,然而,投资者们对反弹的期待却从未熄灭。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能够影响市场底部的反弹呢?当前市场是否具备反弹的条件?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经过持续三个月的调整,成交持续地量,A 股 估值约 11.5 倍左右,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市场阶段底部的特征已然较为明显。在阶段底部,市场的反弹往往受到政策、流动性以及海内外重大事件的影响。

回顾历史,2008 年 11 月 “四万亿” 的提出、2012 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积极政策、2014 年 5 月 “国九条” 发布推进资本市场改革、2016 年 2 月央行调整住房贷款政策放松地产、2020 年 3 月政治局会议敲定发行抗疫特别国债、2022 年 5 月上海疫情出现一定好转、2022 年 12 月疫情防控优化措施落地、2024 年 2 月证监会限制减持和再融资等,这些重大政策举措均对当时市场探底后的反弹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

在流动性方面,2008 年 11 月央行降准同时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2010 年 6 月央行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11 年 12 月起央行接连降准、2013 年 7 月央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4 年 6 月、2019 年 1 月、2022 年 4 月、2024 年 2 月央行降准、2020 年 3 月央行定向降准等,货币政策的宽松也为市场的反弹注入了重要动力。

此外,2010 年 7 月欧债危机有所缓和、2018 年末中美元首会晤、2018 年末停止加征新的关税、2020 年 3 月美联储降息并启动美元 QE 等重大事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市场的反弹。

其次,当前政策有望迎来集中发力期,内外流动性保持相对宽松,且有进一步宽松的趋势,这为市场底部的反弹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和推动力。

一方面,7 月接连的重磅会议和政策释放后,8 月以来市场整体处于政策的 “空窗期”,但临近月底,政策的集中发力或将逐步到来。回顾历史,每年 7 月政治局会议之后,8 月一段时间政策处于休养期,而后半月政策往往逐步释放。比如去年 8 月末政策密集落地,包括监管就活跃资本市场和提振投资者信心答记者问、央行就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的通知等。如今,面对经济修复的弱势以及市场信心的低迷,政策密集释放的周期也即将临近,叠加 7 月重要会议相关部署的逐步落地,政策的集中发力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海外方面,随着美国通胀的回落和劳动力市场降温,以及鲍威尔在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上的讲话明显转鸽,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已经确定,9 月降息或许已是板上钉钉。而国内,央行 8 月以来持续进行大额逆回购操作,流动性相对充裕。同时,考虑海外美联储降息以及当前市场净息差的历史低位,央行仍有降息的可能,国内流动性整体保持宽松仍是大概率事件。

在政策有望集中发力以及流动性宽松趋势下,市场得到了有力的支撑,一旦政策和流动性悉数落地,阶段提振动力也将随时呈现,助推市场反弹。

第三、政策和流动性预期下,短线投资者做好博弈的准备。而基本面仍有抑制下,中线投资者或仍需观望等待。

海内外积极信号释放下,随着国内政策以及海外流动性释放的预期,在地量以及持续背离的技术面信号释放下,短期的阶段底部的反弹是值得期待的。

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当前并非悲观时刻,反而是做好博弈可能反弹的关键时期。根据华鑫证券的统计研究,历史市场筑底前消费和低估值价值等相对占优,市场筑底后反弹期间有色金属、可选消费和科技等行业相对占优。同时,市场筑底前成交额占比处于低位且产业趋势向上的行业筑底后反弹时相对偏强。目前,红利中成交额占比较低的是厨卫电器、燃气、农商行、包装印刷等。科技中成交额占比较低的是电视广播、数字媒体、互联网电商、航海装备等,投资者不妨重点关注和跟踪。

然而,对于 3 月份以来持续观望的波段投资者,此轮调整结束的信号并不明确,尤其是国内基本面修复依然弱势的情况下,或许仍需观望和等待。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