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最早诞生的生物技术公司之一,和黄医药一路成长、发展、进击全球并走向盈利的模范路径,既跑出了“中国速度”,又不乏中国式脚踏实地的务实特征。

撰文 | Erin

10年后,当人们翻开厚重的中国医药创新史册,追溯那一段关于中国医药创新到海外谋求更高商业价值的光辉岁月,有一段传奇仍然栩栩如生。那是一个关于和黄医药呋喹替尼的故事,一个关于如何在世界制药舞台上,以国产创新药的身份,书写篇章的故事。

和黄医药的故事悄然铺开,细腻而深邃。自2007年,业内耳熟能详的诞生在餐巾纸上的呋喹替尼分子式这一传奇故事发端,和黄医药精准地踏着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注册要求的节拍,超前布局了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MRCT),奠定了一条历时16年通往成功的出海之路。

呋喹替尼登陆美国市场更是跑出“中国速度”,上市申请获受理到成功获批,仅用时半年;48小时内开出首张处方;一周时间便被纳入国际权威NCCN指南,这不仅是速度的展现,更是实力的象征。呋喹替尼上市半年,再次以1.3亿美元的美国市场销售额惊艳业界。

“务实是和黄医药最大的特点。”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表示,作为中国医药创新的先行者之一,和黄医药也是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经过第一波创新布局,和黄医药“三大替尼”获批,持续走向海外市场。未来五到八年,和黄医药第二、第三波产品所展现出的创新高度与盈利能力,将会把公司带入一个全新的规模。这是他们对未来的承诺,也是他们对创新精神的坚持。

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

呋喹替尼“模范”出海路

“要按照要求脚踏实地地布局,该投入的地方要舍得投入。”苏慰国如此总结呋喹替尼的成功,这不仅是和黄医药的经验,更是对所有追求卓越的医药创新者的启示。

苏慰国认为和黄医药敏锐地洞悉到美国FDA的注册要求,超前开展呋喹替尼MRCT研究,为呋喹替尼成为首批在美获批的国产新药之一,奠定基础。

接着,呋喹替尼国际化过程中的临床试验、注册、生产,每一步都踏准了时代的节拍,是呋喹替尼弯道超车的关键所在。甚至与武田的合作,也是和黄医药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笔。

2016年前后,和黄医药在呋喹替尼海外临床推进恰逢行业变局之时,国内药品审评审批加速,创新研发浪潮初掀。当时,苏慰国与团队面临两难选择:是顺势而为,大笔投入扩张管线,增加公司估值;还是逆水行舟,把有限资源集中在呋喹替尼的海外临床上?

前人寥寥,布满荆棘,但所收获的果实也将更加丰硕。2016年,呋喹替尼在国内的FRESCO III期研究已经完成全部入组之际,和黄医药向FDA首次递交了新药临床试验(IND)申请。到了2020年,在诸多本土药企还在钻研美国FDA的注册规则时,和黄医药已经启动了FRESCO-2国际多中心III期研究。

在和黄医药的信条中,忠诚于患者的福祉与对FDA严苛审批标准的精湛洞察并驾齐驱,他们视药品生产的卓越质量与临床研究的精确数据为同等宝贵的双璧,这一点在实践中坚守不渝。

呋喹替尼作为上海首个通过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试点上市的1类新药,对质量管理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体系。

对于生产多年的经验让和黄医药形成了严密的质量管理体系,也让他们应对FDA检查拥有了清晰的思路。距离FDA的现场生产检查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和黄医药就依据FDA所提出的药品生产六大系统—质量管理系统、设施设备系统、物料系统、生产系统、包装与标签系统、实验室控制系统,进行全面的复核,保证每个体系、每个流程都有指定责任人。

最终,和黄医药的140多个系统不仅一次性“零483表格”通过了FDA的检查。并且,通常需要五天的检查,在和黄医药这里,仅用时四天半就顺利完成。

创新药企盈利的“标准答案”

2024年第一季度,作为呋喹替尼成功登陆美国市场的第一个完整销售季度,就取得了超5000万美元的销售额。这标志着和黄医药从一个研发企业成功转变成为集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一体的企业后,即将达成新的里程碑:用业绩验证中国头部生物技术公司的盈利公式。

事实上,在过去“热钱”涌入创新药,以及鼓励创新环境的滋养下,生物技术公司层出不穷。然而,自2022年下半年以来,行业陷入资本寒冬带来的窘迫困境,此时生物技术公司实现自主造血备受欢迎,能够回答何时盈利的问题更是难能可贵。

早在呋喹替尼在美国获批前,苏慰国就带领和黄医药确定了公司的盈利预期:和黄医药已经实现了“三大替尼”在中国市场销售额显著增长,目标到2025年实现可持续的盈利,到2027年拥有10款商业化产品。

无论是呋喹替尼的出海路,还是公司的盈利公式,都与和黄医药独特研发策略背后的企业风格不无关系。苏慰国告诉E药经理人融媒体,“和黄医药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

和黄医药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往往不会参与到非常内卷的热门靶点研发之中。因此,公司的研发策略在过去十年间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即布局一个产品管线,而非追求热门靶点;布局临床需要的管线,而非盲目追求市场空间。和黄医药希望未来将覆盖较为完整的瘤种。

在如此布局中也将和黄医药已经形成的实力呈现到台前:在“三大替尼”的核心产品背后,其实是更长远、更广阔的管线整体布局。

例如,针对VEGF的呋喹替尼,除了已在国内外获批的结直肠癌适应证,还在开展单药或联用针对胃癌、内膜癌、肾细胞癌等多个抗肿瘤适应证的临床研发。

在这一过程中,和黄医药的国际化也在持续为自身输血。目前,赛沃替尼也计划在美国提交上市申请(NDA),有望成为公司第二个国际化产品。索乐匹尼布的中国上市申请正在审评中,不仅有望成为公司首个血液学药物,此外在美国和欧洲的临床研究也将启动,和黄医药希望尽快完成海外患者中的剂量探索,成为出海队伍中的又一新生力量。

苏慰国总结,和黄医药已经建立了深厚的覆盖创新及成熟靶点的候选药物管线。第一波创新的“三大替尼”获批,并持续走向海外市场;第二波的创新陆续进入注册阶段,包括血液科产品逐渐进入市场,有望在未来5年内成为新的增长点;覆盖更多机制和靶点的第三波创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在与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交流的两个小时中,他为业界呈现出这家中国早期诞生的生物技术公司成长、发展、进击全球并走向盈利的模范路径,既跑出了“中国速度”,又不乏中国式脚踏实地的务实特征。

那么,在和黄医药的角度,如何理 解中国的创新药行业发展?生物技术公 司的长期战略如何适应时移势易?作为 首批走出国门,迅速验证产品海外商业 化价值的生物技术公司,对于未来国际 化的风险与机遇又作何预判?

Q:E药经理人融媒体出品人 谭勇

A: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

Q:过去10年,我国生物医药创新领域收获了哪些经验,积累了怎样的教训?所属于和黄医药的独特历史机遇是什么?在未来的发展中,政策环境、资本市场、支付体系和行业生态之间又会发生哪些变化?

A:和黄医药是中国较早涉足创新药物研发的企业之一,是整个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中国的医药创新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十年来的创新历程,为如今的中国医药创新在底层技术、法律法规、资本市场、政策、人才等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并实现了与全球创新从跟跑到并跑的快速跨越。

以和黄医药的第一个创新药索凡替尼为例,从递交IND申请,到获得临床批件,整个流程用时15个月。在2018年,临床试验的默示许可制落地后,IND仅需自受理缴费之日起60日内就可视为获得批准,制药企业从而可以开展临床试验。

这对于创新药研发而言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常意义上,一款新药专利保护期仅为20年,如果IND过程就占据15个月,之后每个阶段的临床都要经历递交申请和等待批准的过程,仅在临床试验阶段将会占据专利保护期的一半时间,对新药研发是十分不利的。

另一方面,我国支持医药创新的政策是多层次的。在顶层设计上就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决策,之后出现了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来鼓励医药创新,在法律法规层面快速出台相应政策,审评审批流程不断优化并与ICH接轨,从严进宽出到严进严出,真正使我国医药创新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Q:对于我国在新药审评审批法律法规上的改进,还有哪些经典案例让你印象深刻?

A:在临床试验层面,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制度改变了以往“三报三批”、临床试验申请积压的问题,把临床试验审评审批的时限大幅缩短至60个工作日。不仅在时间上,从被业界称为临床试验“三报三批”的流程,变为了企业与监管部门通过沟通,互相讨论达成一致的过程,速度与效率都得到了提升。

在生产层面,以前的要求是在IND阶段就要对产品药学进行稳定性考察,这对于药企来说需要较高的早期投入。如今,监管部门对于药学的要求也从早期、中期、到后期逐渐提高,在进入III期临床之前才会被要求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符合创新药同步研发的理念,也极大提高了临床试验的执行效率。

同时,MAH制度从试点探索,到如今在全国范围落地,也解决了创新药生产、销售外包服务整合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支持创新药企按照各自的发展规划,布局生产。

总体而言,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新药审评审批制度经历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创新药研发来说,这些改革为创新药行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土壤。

Q:和黄医药走到今天,做对了哪些事,走出了怎样一条独特发展之路?

A:和黄医药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在研发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目标,往往不会参与到非常内卷的热门靶点竞争之中。

和黄医药的研发策略在过去十年间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即布局产品管线,而非追求热门靶点;根据临床需求布局管线,而非市场空间去布局研发。

例如和黄医药的索凡替尼,可以说是全球范围内神经内分泌瘤治疗领域领先的靶向药物之一。公司也在不断探索索凡替尼在更多瘤种中的应用。例如,目前正在开展索凡替尼的联合疗法用于治疗。

一直以来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初步的研究中,和黄医药发现索凡替尼在该瘤种中的潜力,希望为解决这一医学难题提供新的策略,在此过程中也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这体现了和黄医药“根据临床需求布局产品管线”的理念。

在国际化层面,也体现了和黄医药务实的理念。在资本市场投融资火热的时候,和黄医药也曾有推动海外自主商业化的计划,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黄医药在2022年放弃了自主商业化策略,并选择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全球商业化。

通过这种方式,和黄医药能够与合作伙伴共同承担风险,分享研发开支以 及商业化获利,这是更符合目前资本市场现状的策略。

总体而言,和黄医药发展至今做得对的地方就是始终坚持务实理念,根据自身情况规避风险。这一策略的优势在市场火热之时并不突出,但当市场进入下行周期,效果自然会显现出来。

呋喹替尼出海的过程,也体现出和黄医药务实的特点。

在呋喹替尼的海外开发过程中,和黄医药在2020年就布局了覆盖不同情况患者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满足了FDA对于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要求,以此奠定了此后弯道超车的基础。

和黄医药通过这一过程得到的经验是,要按照规则脚踏实地地布局,该投入的地方要舍得投入,虽然时间可能会拉长,但之后会走得更加顺利。

Q:在和黄医药的经验中,生物技术公司如何平衡风险规避与务实经营,以及企业发展的速度?

A:生物技术公司要学会“先走再跑”。如果一上来就强调快跑,摔跤的可能性会很大。企业跑的再快,方向不对,离目标也会越来越远。企业经营需要长期策略。

现如今,中国头部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发展到需要思考如何将公司做大做强,更多产品国际化,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阶段。但新阶段带来了新风险,因此,和黄医药和同梯队的生物技术公司,都在探索公司如何稳步、可持续发展。

Q:十年来,医药创新行业中的哪些变化让你感到惊喜?

A:从转化角度来说,中国的制药企业凭借高超的效率、丰富的临床资源,对于已知靶点的转化基本可以跟国外的同行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了。

一方面,中国制药企业拥有独特优势,经历十几年的激烈竞争,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成熟靶点的毒性降低、疗效增加方面都进行了提升。

另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丰富的临床资源,在双抗、ADC、蛋白降解等前沿技术层面,中国的创新药研发甚至走得更快。

然而从底层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的生物医药创新行业由于起步较晚,原始创新水平的提升,仍然需要更多基础研究进行积累。

未来,创新药行业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在已知靶点转化上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政策支持优势与全球并跑,甚至领跑;在新靶点、新机制、新技术方面,稳步积累基础研究,不断走向成熟。

Q:在“三大替尼”之后,未来还有哪些重点项目将推进国际化?

A:呋喹替尼的美国商业化在今年上半年就在美国市场取得了1.3亿美元的销售额,并且还在高速增长中,销售情况令人鼓舞。

在国际化方面,和黄医药也在持续取得突破。今年上半年,呋喹替尼在欧盟取得了批准,下半年有望在日本以及更广泛的市场获批。未来,和黄医药希望与武田一起,开发更多新适应证,包括探索联用方案与更前线的治疗。

除此之外,和黄医药也计划在美国提交赛沃替尼的新药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公司第二个国际化产品。另一款血液学药物索乐匹尼布也将在美国和欧洲启动临床研究,和黄医药希望尽快完成剂量探索,从而进入注册研究阶段,成为出海队伍中的又一新生力量。

在研发方面,和黄医药希望未来能缩短国内与海外的注册时差,最终做到全球同步注册。

Q:和黄医药如何确定哪些项目在早期就进行全球同步研发?

A:和黄医药会从临床需求、产品差异化程度以及风险管理的角度来考量。此前,我们更多是通过国内的临床研究对产品的有效性、安全性积累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再凭借产品的国内临床数据,启动国外的临床研究。未来,和黄医药计划去探索中国的注册研究与全球的注册研究相融合。

虽然公司将面临的风险会更大,投入会更多,但随着和黄医药走向了实现盈利的快车道,公司实力不断提高,下一步的关键战略就是推动全球同步的注册研究,加快产品在全球商业化落地,使商业化价值最大化。

Q:和黄医药如何确定哪些项目在早期就进行全球同步研发?

A:在国内,和黄医药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会有6~7个新产品获批上市,并且,随着开发更多新适应证,这些产品组合将会把和黄医药带入完全不同的规模。

未来5~8年,和黄医药将会实现在商业化和生产方面的快速增长,同时,这些产品的全球注册研究和上市节奏也会加速。随着和黄医药的收入与研发投入双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会增强。

到了2030年之后,目前和黄医药早期研发阶段的产品将成为公司高速增长的主力,这些产品都具备同类第一或同类最优的属性。

Q:在研发团队构建和人才筛选与管理上,和黄医药10年前和现在有何不同?

A:从运营角度,和黄医药已经从纯研发型的生物技术公司,发展到集研发、生产和商业化一体化的大型生物制药公司,运营范畴不断扩大,团队规模不断壮大,技术要求也不断提升。

和黄医药始终保持核心人才团队的稳定性优势的同时,研发团队也经历了从单纯小分子药物研发,到抗体药物、ADC药物、RNA药物以及蛋白降解等新技术、新领域的研发,深度与广度不断提升。

Q:在研发团队构建和人才筛选与管理上,和黄医药10年前和现在有何不同?

A:首先从创新能力角度,在中国的医药创新行业中,部分赛道已经达到了与全球并跑的水平,甚至走得更快。未来,期待中国的医药创新,在产品商业价值实现、国际化速度方面也更上一层楼。

但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障碍:

第一,在资本市场,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仍然需要更加完善的整合机制。目前,我国医药创新行业的并购(M&A)交易仍然仅有少数案例发生,要想资本市场健康发展,M&A交易应该更多。在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制药企业才能集中资源,快速推进项目。

第二,国际关系给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风险。目前国际环境对于中国药企来说并不是十分有利,尽管诞生了很多创新产品的合作,但来自国际关系紧张和美国《生物安全法》出台的挑战,未来这些风险是否会波及到创新药的商务合作,制药企业需要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方案。

第三,支付环境仍然是药企的创新产品能否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希望未来多元支付体系发展更快,赋予企业在创新药定价上的灵活性。

第四,创新药进院“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仍然待解。期待在浦东方案、全链条支持创新等政策落地后,企业能更快享受政策福利,帮助创新产品快速实现院内市场准入。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