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芯杂谈6号。中国人才三部曲。近观杭州亚运会,所感颇深。众人面容坚毅,透露出不屈不挠的精神,中国天才少年的崛起,标志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已悄然开启!从农民之子成长为工程师,工程师之后又是博士,而博士的子女则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天才少年,这仿佛是中国人才成长的三部曲,正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践行。
回望往昔,1994年,即建国45周年之际,我国本土培养的博士数量仅为4.5万人,年均不过千余人。而今,2022年的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历史性地突破13万人次,虽距14万大关尚有差距,但已远超建国初期45年的总和三倍有余。
教育部数据显示,至2021年底,我国在读博士人数已攀升至50.95万,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2022年新增在读博士预计将使总人数跃升至56万至57万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据第一财经援引第七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消息,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教授指出,当前中国有约40万博士生,其月收入却仅维持在3000多元的低水平,生活拮据。他强烈建议为这些博士生每月增薪10万元,使其收入达到1万元,以激励他们专注于科研,同时保障基本生活。刘校长进一步强调,此举年需财政投入约400亿,对国家而言并非沉重负担,而是对顶尖人才应有的尊重与投资,刻不容缓。
培养博士对普通家庭而言,无疑是场漫长的战役。当前虽有高涨的热情,但若未来因经济压力导致家庭对培养博士心生畏惧,后果将不堪设想。届时,人才选拔或将陷入困境,影响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在对美国科技领先地位的挑战上。
全球学者库网站的最新排名显示,在全球10万顶尖科学家中,中国科学家以11642人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国,占比高达全球的11.64%,其中化学领域尤为突出,预示着诺贝尔科学奖在本土化学家身上的突破或许指日可待。这不仅是个人荣誉的象征,更是国家科技实力崛起的明证。
亚运会金牌总数达482枚,中国摘得的金牌超过200枚,几乎占据了总数的一半,亚运会成为了亚洲人共聚一堂,见证中国国旗升起、国歌奏响的盛事。2007年出生的体育新星全红婵,在2023年已名扬四海;而同年出生的科学少年陈红婵,则需待到2053年方显成就,预计2063年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声名鹊起。两者虽路径不同,却同为2007年代的天骄。人才成长各有其时,体育与文艺往往先声夺人,而科技、文学与政治则需更长时间积淀。从今日体育界的杰出青年,可预见未来科学界的璀璨明星。
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为契机,中国少年开始崭露头角,预计最快至2029年,中国科技将迎来首轮爆发,诺贝尔科学奖将陆续花落中国。自2044年起,中国科学家有望成为诺贝尔奖的常胜将军,至2059年,或许将全面领跑诺贝尔奖榜单,这无一不宣告着“天才少年中国时代”的到来。
如今,是时候让亚运会、奥运会的精英体育精神融入全民大众体育,依托市场化力量,逐步开放优势体育项目,推动中国文体产业率先步入“硅谷时代”。现代企业制度,员工与股东身份的融合,将在各行业广泛推广。洞察此趋势,并创新商业模式者,将赢得时代的丰厚回馈,成为财富与闲暇并存的精英阶层。
随着2029年中国人均钢铁产量达到200吨,标志着全面工业化的实现;2030年,中国将引领量子信息时代。至2044年,中国科学家凭借突破性技术赢得巨额财富,诞生众多如比尔·盖茨、乔布斯、马斯克般的科技领袖。科技新贵们将共同奏响“天才少年中国”的最强音。
至于天才少女全红婵,或许识字不多、不善言辞,此乃天性使然,无需苛责。而精神病、抑郁症等现象,作为“天才少年中国时代”的伴生现象,应持宽容与善待之心。
——陈桐荔,2023年10月3日于中国一线城市第五城杭州的感悟。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