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楼兰财经 对冲研投专栏作者 编辑 | 杨兰 审核 | 浦电路交易员



2024年7月15日-18日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研究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会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全面部署,为未来一段时期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国经济增长、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01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对“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路径作出的重大调整完善,是着眼于中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年来,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中国经济经受住了疫情冲击、房地产下行、海外货币政策紧缩等挑战,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进展。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1、GDP增长

受疫情冲击产生的疤痕效应等内外部因素影响,中国经济恢复整体不及预期。2024年第2季度,中国GDP同比实际增长4.7%,增速比第1季度低0.6个百分点,为最近5个季度最低;上半年累计同比增长5%,增速比2023上半年低0.5个百分点,表明经济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以来,GDP增速呈回落趋势。

从环比看,中国2024年第2季度GDP增速为0.7%,比第1季度低0.8个百分点,为最近8个季度最低,同样说明后疫情时期的经济恢复动能不足。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由于就业难度上升、收入增长放缓、预期和信心恢复不足,家庭消费者支出增长较慢。2024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96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7%。其中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73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增速创5个月最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第2季度为46.5%,比第1季度显著降低27.3个百分点,为最近6个季度最低。

从年度趋势看,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7.2%,考虑2022年疫情影响基数较低(名义-0.2%),两年平均增速约3.5%;2021年名义增长12.46%,考虑2020年疫情影响基数较低(名义-3.9%),两年平均增速约4.2%。疫情之前的2019年名义增速为8%,增速已经处于20年最低。

和疫情前趋势相比,零售仍未恢复到趋势水平。与之相反,在强劲的海外需求和工业投资拉动下,中国工业生产在2020年3月就已经超过趋势水平。

来源:WIND

数据表明,疫情爆发后的年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进一步放缓,恢复不及预期且持续低于趋势水平。扩大内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积极促进家庭收入增长,提高消费能力和意愿,发挥消费和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也让经济增长的成果由全体民众共享。

3、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继续发挥稳增长作用,但增速呈回落趋势。2024年1-6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3.9%,增速比第1季度低0.6个百分点,自3月份以来累计增速持续放缓。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540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比2023上半年加快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82,297亿元,增长12.6%,增速比2023上半年加快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158,554亿元,下降0.2%,2023上半年增长1.6%。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上半年第二产业投资保持高增长,成为稳定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第二产业投资加快对于国内经济增长、向全球消费市场提供商品都有巨大作用。但是,第二产业投资本轮较快增长主要原因是外需好于预期,内需较弱应当引起政策部门的重视。

第二,上半年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转负。因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52.6%,比第二产业高9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第三产业投资增速转负不利于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第三,虽然投资增速有所放缓,但由于消费增速回落更快,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下降,投资的贡献度被动上升,第2季度达到40.1%,比第1季度大幅提高28.3个百分点。

第四,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拖累投资增速以及经济增长。2024年1-6月,全国完成房地产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连续27个月下滑,且降幅趋于扩大,表明房地产行业仍处于困难时期,出清过程尚未结束,仍然拖累投资和经济增长。

4、净出口

2020年第2季度至2021年初,中国经济率先从疫情冲击下实现复苏,欧美实施宽松的财政、货币应对疫情冲击以稳定经济,极大刺激需求,但生产恢复滞后,中国出口迎来一轮快速扩张。随着全球疫情冲击减弱,欧美供给恢复,叠加宽松政策退潮,2021-2023年中国出口持续回落。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出口有所恢复,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保持韧性,美联储加息、缩表打击通胀未引发衰退,中国出口好于预期。

2024年1-6月,中国进出口额累计增长2.9%,增速自3月以来逐步加快,2023年同期为下降5.1%。进出口加快增加的动力来自于出口,上半年出口累计增长3.6%,其中6月份同比增长8.6%,创15个月最快,2023上半年为下降3.5%;上半年进口增长2%,4月份以来增速放缓,其中6月份同比下降2.3%,表明内需转弱。

2024年第2季度,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13.3%,略低于第1季度的14.5%,连续2个季度保持正贡献,部分弥补了内需不足的不利影响,此前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连续5个季度为负。

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深化外贸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助力中国经济发展。

5、通胀

2024年第2季度,中国GDP平减指数为-0.61%,连续5个季度为负值,连续7个季度低于美国和日本。

 来源:WIND、美联储

由于GDP平减指数为负,表明GDP名义增速低于实际增速。其中,2024年第2季度中国GDP实际增长4.7%,名义增长4.06%。考虑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当名义增速较低,以美元计价的GDP与美国差距会因此扩大。

此外,内需不足也表现为CPI、PPI等通胀指标持续在低位运行,通胀率显著低于海外主要经济体。

2024年6月,中国CPI同比微涨0.2%,连续16个月低于1%;PPI同比下跌0.8%,连续21个月下跌,连续下跌持续时间仅次于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1997-1999年间连续31个月下跌)和供给侧改革之前(2012-2016年间连续54个月下跌)。

6、杠杆率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中国的宏观杠杆率也在不断上升,2023年末达到288%,比2022年末上升13.7个百分点,比中国GDP名义增速4.6%高9.1个百分点;2024年第1季度末进一步上升至294.8%,比2023年末提高6.8个百分点,比第1季度GDP名义增速4%高2.8个百分点;比美国2023年末的宏观杠杆率284.3%高10.5个百分点,但大幅低于日本的宏观杠杆率511.4%(2022年末)。

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

债务推动增长的效果正在减弱。因此,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新质生产力, 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02

资本市场表现

2022年底,经济运行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以来,经济逐步恢复,但整体不及预期,资本市场运行也受到一定影响,A股整体表现不佳,债市行情较好,人民币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商品市场同时受自身基本面影响,不同板块、不同时期表现各异。

1、股市

2023年以来,A股主要指数表现不佳,落后于美国三大指数(不考虑汇率因素)。

来源:WIND

大盘股当前市盈率低于历史中位数,其中,沪深300指数市盈率的分位点39.41%。

来源:WIND

中盘股当前市盈率显著低于历史中位数,其中,中证500指数市盈率的分位点仅为13.33%。

来源:WIND

小盘股当前市盈率同样显著低于历史中位数,其中,中证1000指数市盈率的分位点仅为17.87%。

 

来源:WIND

未来一段时间,由于经济恢复动能仍然较弱,A股仍以结构性行情为主。

2、债券

过去一年里,房地产行业困难加大,经济恢复不及预期,长端收益率大幅下行,国债收益率曲线形态显著平坦化。

来源:WIND

2022年末,经济恢复常态化运行以来,国债期货以牛市行情为主,其中30年国债期货累计涨幅可观。

来源:文华财经

面对市场大量增持长期国债,央行多次提示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并宣布开展借入国债、开展临时正回购和临时逆回购操作,短期取得一定效果。但是,收益率曲线形态正常化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恢复。三中全会已经就改革、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更加牢固,收益率曲线形态有望逐步修复。

3、汇率

2022年底经济恢复常态化运行以来,国内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加上美联储继续收紧货币政策,美国经济韧性好于预期,美债收益率高位运行,中国国债收益率下行幅度较大,中美利差出现倒挂,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

但由于其他货币兑美元也面临贬值压力,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自2023下半年以来反而有所回升。

2024年以来,欧元区、加拿大等经济体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美联储降息预期已经较为明确,美元升值动能减弱,国内外的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这一变化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缓解贬值压力。

4、商品

金融危机之后,商品市场先后出现了三轮趋势性行情。2013-2015年,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凸显,加上国际油价暴跌的冲击,中国PPI持续下跌,商品市场进入熊市,南华综合指数从1400点下跌至800点。2015年11月,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2016年商品市场行情逆转,牛市持续至2017年第1季度,南华综合指数从800点上涨至1400点。2017-2019年以震荡行情为主,南华综合指数小幅上涨至1500点。

2020年初爆发疫情,商品市场受到冲击,南华综合指数从1500点下跌至1200多点。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货币、财政政策稳定经济、应对疫情冲击,商品市场很快转为上涨,2020年第2季度-2022年6月进入新的牛市行情,南华综合指数从1200多点大涨至2500点以上,翻了一倍。

商品大涨使海外通胀压力加大。2022下半年,随着美联储实施加息、缩表政策抑制总需求打击通胀,商品市场降温,加上国内新一轮疫情扩散,南华综合指数从6月份2500多点快速下跌至7月份1900多点。之后,中国在2022年末恢复经济常态化运行,美国通胀见顶逐步回落,美联储放缓加息步伐,商品市场震荡上行。2023年第3季度美联储停止加息,2024年市场开始交易美联储降息,欧美经济增长放缓,中国复苏不及预期,但美元维持高利率抑制投资,铜等重要大宗商品供给增长受限,5月份南华综合指数一度逼近2800点;6月份跌至2600点,主要原因是中美制造业PMI均降至50临界线以下,需求转弱。

2024上半年,统计的64个商品期货品种中,下跌23个,上涨41个。

来源:WIND

2024上半年,从板块来看,能化、金属、农产品、工业品和贵金属均实现上涨,其中贵金属指数涨幅最大,上涨20.13%,主要原因包括国际局势紧张引发避险情绪、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博弈等;金属指数和农产品指数涨幅微小,其中农产品在2023年大幅下跌的基础上并未出现大涨,原因是全球粮食供应充足,总体上能够满足消费需求。

来源:WIND

2022下半年至2024年初,商品波动率较低,与2020-2022年商品牛市过程中波动率上升形成反差。2024年3-5月,金属波动率上升,贵金属波动率显著上升,6月波动率又降至低位。

来源:WIND

2024下半年,预计美国经济延续缓慢降温趋势,中国经济大致保持稳定,美联储谨慎降息,对商品市场构成情绪上的利好,但中国房地产仍不景气,预计商品市场难以出现可观的趋势性行情。

03

三中全会精神与政策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理解三中全会精神,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和资本市场发展方向、发掘和把握投资机会。

1、三中全会精神

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三中全会从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城乡融合、以开放促改革、民主与法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家安全等方面做了全面部署,对经济发展、财税和金融等领域改革提出明确目标和任务,为我们展望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前景提供了指南。

1)三中全会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由于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维护安全对推动发展越来越重要,从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这一变化表明维护安全成为新时期面临的重要课题。

2)三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债务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需要,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转型升级,从追求速度转向重视质量。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全会认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关于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次会议在重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提出要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三中全会对市场机制、政府作用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更理性。

4)全会强调,要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制定出台民营企业促进法。社会上时有针对民营企业的错误不当言论,三中全会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视,表明中央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立场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更加重视民营企业的作用。

5)全会指出,要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这三大领域是防范化解风险的重点,防范化解风险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方面。

6)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这是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增加消费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三中全会就中国改革和发展做出全面部署,提出300多项改革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2、货币政策

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为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新环境,货币政策框架、实施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2024年6月,在陆家嘴论坛上,中国央行行长就中国当前的货币政策立场和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发表了演讲,介绍淡化M2和社融等指标的量化目标、调整M1口径、改革政策利率、收窄利率走廊宽度、健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的情况和思路,提示一些机构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存在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向公众解释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的作用,明确表示将国债买卖纳入货币政策工具箱不代表要搞量化宽松。演讲释放了丰富的政策信号,应当引起重视。

由于经济恢复动力仍然不足,收益率曲线呈平坦化趋势,超长期国债受到许多机构和投资者追捧,国债期货整体呈现牛市行情,长端国债收益率降至历史低位,潜在风险逐步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多次提示风险,但效果不佳,收益率曲线继续趋于平坦化,央行从提示风险、引导预期转向政策干预、管理预期。

2024年7月1日,央行宣布,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以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7月8日,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向一级交易商发布公告: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从即日起,人民银行将视情况开展临时正回购或临时逆回购操作,时间为工作日16:00-16:20,期限为隔夜,采用固定利率、数量招标,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点20bp和加点50bp。

从近期释放的政策信号来看,中国央行正计划推进货币政策框架的改革,包括政策利率指标的选择、利率走廊宽度的重新设定、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完善等。中国央行领导人在2024年6月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未来考虑明确以央行的某个短期操作利率为主要政策利率,目前看,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已基本承担了这个功能。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对短端利率进行调控的同时,中行有意以利率走廊工具作为辅助,使货币市场利率在一定的区间内浮动。目前,中国央行的利率走廊已初步成形,上限是常备借贷便利(SLF)利率,目前隔夜SLF利率为2.55%;下限是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目前为0.35%,利率走廊宽度为220个基点,可见上下限之间保持较大宽度。如果考查7天SLF利率(目前为2.7%),利率走廊宽度更大(235个基点)。

来源:中国央行、WIND

相比之下,目前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设定在【5.25%,5.5%】,利率走廊上限(准备金余额利率IORB)为5.4%,下限(隔夜逆回购ON RRP利率)为5.3%,利率走廊的实际宽度仅10 BP。

来源:美联储

央行行长曾在陆家嘴论坛发表演讲时指出,除了需要明确主要政策利率以外,可能还需要配合适度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这一表态,正是针对目前利率走廊宽松过大的情况。此次央行宣布开展临时正回购、逆回购操作的同时,释放了关于操作利率的重要信息,推测央行有意培育新的利率走廊下限,完善利率走廊机制。

根据央行公告,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分别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减点20bp和加点50bp。目前7天逆回购利率为1.7%,在此利率水平基础上,开展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的利率分别为1.5%和2.2%。假设以隔夜正回购利率为利率走廊下限,以隔夜SLF利率为上限,那么设想中新的利率走廊宽度为105个基点,不到目前宽度的一半。

中美两国央行的正回购、逆回购工具虽然存在方向上的区别,但都是调节流动性的政策措施与手段。更重要的是,从最近释放的政策信息和实际操作来看,中国央行有意借鉴、参考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的政策框架、工具体系,计划对中国未来的货币政策进行改革,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央行制度。

4月份政治局会议提出,要要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7月22日,央行宣布下调主要政策利率,将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8%下调至1.7%,同时将操作方式调整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将1年期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调10个基点至3.35%和3.85%。

此次降息主要是落实4月份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下调幅度不及市场预期。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大幅度的货币宽松政策不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二是大幅降息会进一步压缩银行息差。

2024年以来,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转向,美元升值动能趋于减弱,国内外的货币政策周期差趋于收敛,短端利率下调空间将有所扩大。这一变化有利于扩大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恢复和平稳运行。

3、财政、税收政策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数据显示,2023年末,中央政府债务杠杆率为23.8%,地方政府为32.3%,家庭和非金融企业部门分别为63.5%和168.4%。其中,中央政府杠杆率最低。和日本中央政府、美国联邦政府债务率相比,中国中央政府的杠杆率处于很低的水平。2023年末,中国、日本中央政府和美国联邦政府的杠杆率分别为23.8%、217.2%和121.6%。

来源:中国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美联储

考虑到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过高,继续加杠杆的空间不大;家庭杠杆率较高,且经济下行阶段的就业和收入增长面临困难,加上社会保障网仍不健全,家庭部门需要休养生息,低收入和困难家庭需要救助,也不宜鼓励继续大幅度增加杠杆率;地方政府杠杆率不高,但由于房地产不景气,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地方政府财政也面临困难,不宜继续增加债务,以避免积累更多风险。因此,杠杆率较低的中央政府可以发挥主导作用,适当扩大支出规模,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帮助家庭、企业和地方政府休养生息、减轻债务压力、重新积累发展动能。

实际上,中央财政已经开始采取实际行动。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增发国债和2023年中央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权国务院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决定。这是2000年以来,中央首次调整预算、增发国债。

根据决定,中央财政将在2023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弥补防灾减灾救灾短板,整体提升国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国财政赤字将由38,800亿元增加到48,800亿元,赤字率由3%提高到3.8%左右。

202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为解决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2024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024年先发行1万亿元。

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一是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健全直接税体系。二是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三是适当加强中央事权、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例。

中央财政加大支出力度,支持地方财政、用于国家建设,对稳定经济大局、实现增长目标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可以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国内总需求,对冲房地产困难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二是有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改善市场预期;三是有助于更好实现全年增长目标,为经济保持合理增速打下良好基础;四是有利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实施,更好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五是向家庭部门提供支持和救助,改善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和谐,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4、其他政策

1)互联网平台企业

党的二十大以来,互联网平台企业相关政策多次释放积极信号。随着平台公司的重点问题整改逐步完成,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工作重心从重点问题整改转为常态化监管。

2)民营经济

二十大以来,中央出台多项重要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7月,中央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2023年7月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切实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2023年9月,在国家发改委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2024年2月,民营经济促进法起草工作启动;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和发挥作用的舞台将更加宽广。

3)房地产

近年来,房地产供需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加上疫情冲击,房地产行业面临的困难加大,房企销售下滑、开发投资下降、土地出让减少,对经济增长、地方财政等造成拖累。

二十大以来,房地产政策发生了重大调整,从约束房企过度负债的“三条红线”到支持房企融资的“三支箭”,从下调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从对限制房地产交易的政策进行全面系统清理,到各地因城施策,一大批支持房地产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落地,为稳定地产行业、减轻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为房地产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房地产行业出现困难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房企扩张过程中过度加杠杆积累风险、家庭债务压力上升过快、人口增长趋势发生逆转、疫情爆发冲击经济和收入增长、海外紧缩政策的约束,等等。房地产行业出清尚未结束,下一阶段的重点是落实三中全会要求,做好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的各项措施,避免影响经济增长大局。房地产行业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调整转型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由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尚未结束,房地产行业经过调整优化,将进入新的高质量发展时期。

4)科技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轮新的产业技术革命悄然形成,最初以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为代表,以智能化和信息化为鲜明特征,给人类生产和生活模式带来新的重大变革。最近两年,人工智能技术浪潮方兴未艾,成为推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新动力,将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推向新的阶段和高度。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中全会高度重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影响,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全会将高质量发展当作实现现代化的首要任务,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科技部宣布设立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新技术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中心,为科技进步提供支持。教育部提出,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强化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重点任务包括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

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型举国体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攻克全球科技前沿问题,有助于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现阶段虽然面临国内外诸多挑战,但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仍然广阔。三中全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化化建设做出了新的全面部署,确立了新的发展目标,在创新驱动、宏观调控、城乡融合、改革开放、民主法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任务新的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要认真落实好三中全会的要求,完成新的目标任务,中国经济前景可期,中国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也将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完成于2024年8月27日)

END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