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使用砂纸滑石去除角质,油脂润肤,到利用米粉铅粉美白、朱砂胭脂“施朱”,美容也有一部历史,一部关于文化变迁和技术进步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外资品牌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当国内消费者刚出现对“美”的更高追求,一众来华外资品牌踩准红利,以创新成分和品牌营销为抓手,牢牢占据了国内高端市场的主导地位。


变化悄然而至。去年的双十一,某老牌国货销售额超过海外品牌欧莱雅,登上天猫护肤品牌榜首,成为近六年来国货美妆首个“冠军”。今年的618榜单,TOP15大多席位依然被海外品牌占据,不过值得关注的是,某主打“重组胶原蛋白”成分的国产品牌跃居前12,这也是TOP15中首次出现三家国货品牌。


在社零和电商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作为可选消费的美护产品增长乏力,竞争愈发激烈,该国货品牌逆势剧增的背后,是重组胶原蛋白新势力的崛起。


此消彼长,“变革”已来。兼具科技力与产品力的“中国成分”,或将成为推动行业下一轮变革浪潮的关键词。


1、重组胶原蛋白会是下一个玻尿酸吗


抗衰,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胶原蛋白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30-40%,因具备高拉伸强度等特性,胶原蛋白在组织器官中起到维持组织形态、修复损伤等作用。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内自主合成胶原蛋白的速度开始减缓。同时伴随皮肤衰老,人体内胶原蛋白将不断流失,造成皮肤的松弛和皱纹。数据显示,20岁后人体皮肤胶原蛋白含量每经过10年将降低7%。为了减缓这一过程,人们开始思考如何高效、安全地从体外获取或促进体内合成胶原蛋白。


目前已发现的人类胶原蛋白有29种分型,不同分型具备不同的理化性质。其中Ⅰ型和Ⅲ型与皮肤最为相关,分别用于维持皮肤张力和承受拉力以及维持皮肤弹性,因此两者也广泛应用在化妆品、医疗器械和生物医用材料等场景。而XVII型可以维持毛囊干细胞活性,预防毛囊微小化,维持黑素干细胞稳态,在预防早白脱发领域的功效有待开发。


动物提取和基因工程是胶原蛋白产业的两大主流制备工艺。


动物提取的主要原料包括陆源性畜禽(牛、猪为主)的皮、筋腱和骨骼,是目前应用历史较长、应用范围较广的主流路线。基因工程的主要原料是大肠杆菌、毕赤酵母菌为主的工程细胞,将人体胶原蛋白基因进行拼接、连接载体后转入工程细胞,通过发酵表达生产胶原蛋白。


与动物源性胶原蛋白相比,重组胶原蛋白的生物相容性更高、免疫原性更低、无细胞毒性、水溶性更佳以及更容易储存运输,加工优化的可塑性强,更适合用作美容产品的原料。据 Frost&Sullivan统计,2022 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终端产品市场达185亿元,其中功效护肤、医美注射和医用敷料是重要应用领域,合计占比超70%。


护肤用品领域,重组胶原蛋白的应用场景从早期的医用敷料、面膜、次抛精华液向面霜、眼霜等品类延伸。据Frost&Sullivan统计,2022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在功效护肤品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71亿元,2022-27年预期年化增长达到55%。


另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是医美注射填充,胶原蛋白注射剂产品基于其紧致、美白、养护等功效和更为自然的注射效果,受到终端机构及消费者的欢迎。据Frost&Sullivan统计,2022年我国胶原蛋白在注射填充材料产品的市场规模达到45亿元,2022-27年预期年化增长达到21.7%。目前医美注射填充的胶原蛋白产品仍以动物源性胶原蛋白为主,后续重组胶原蛋白在医美领域的应用或将迎来爆发。


按照国家药监局的规定,重组胶原蛋白类产品作为植入剂注射应用时,应按照第三类器械管理。针对第三类器械,无论境内、境外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均需要在国家药监局进行注册申请、产品检验、产品临床验证、质量体系考核申请等环节。进入门槛高,审批周期长,十分考验公司的前瞻布局和研发能力。


目前国内仅有7款胶原蛋白三类械产品获批,其中5款以动物源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首款动物源胶原蛋白填充产品肤柔美在2009年获批,而国内首款注射级别的重组Ⅲ型胶原蛋白冻干纤维于2021年底上市,2023年的销售额已经大幅反超且增速,目前该产品产销已突破100万支。


重组胶原蛋白在医美领域走红,行业龙头也纷纷加大研发力度。中金公司统计,国内目前主要有12家公司在研27款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的三类械产品,其中重组胶原蛋白为主要成分的产品数量达到23款,占比超85%。


类比玻尿酸注射级别产品的供给扩容初期,未来,重组胶原蛋白也可以通过分子量大小和交联技术,实现对不同部位、不同层次的填充,满足不同适应症需求而进一步打开成长空间。


2、大牌必争之地,老玩家成了新势力


人们对于新技术的态度难免持有怀疑,尤其是在原本不擅长的领域。重组胶原蛋白两年前刚刚兴起的时候,遭遇的最典型的质疑就是,“重组胶原蛋白”是不是智商税,为什么国外没有先例?


而去年开始,重组胶原蛋白就已经成为增速较快的品类之一。这一次,国际上的老玩家反而成了新势力,积极跟进国内厂商。


资生堂集团旗下的基金斥资近亿元,领投中国重组胶原蛋白生物材料企业创健医疗A轮融资,紧接着,LVMH旗下首支人民币基金领投超2亿元B轮融资;欧莱雅则携手中国原料供应商,推出添加胶原的小蜜罐2.0面霜,另外旗下修丽可也推出含有重组胶原蛋白成分的三类医疗器械“铂研”胶原针。


这是一场美护领域的科技觉醒,重组胶原蛋白的趋势愈发明朗,而中国企业俨然是这一趋势的引领者。国内龙头公司已经实现了自研原料的突破,并率先大规模量产。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头部美妆品牌纷纷推出含有重组胶原蛋白的产品,2023年国内化妆品级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新增备案数达1932个,同比增长近20%。但多数品牌是从第三方供应商那里采购原料并使用代工生产,并将其作为次要成分使用。


相比之下,更为优秀的国内重组胶原蛋白公司是将产能、研发和产品握在自己手中,已经形成了从原料到终端的“研-产-销”闭环,显然护城河更为深厚。


作为美护领域的新材料,重组胶原蛋白已经从概念普及期进入应用爆发期,目前在护肤品领域的渗透率仍不到20%,或迎来渗透率爆发的阶段。


成分生命周期表

图表来源:朱雀基金整理


这次,护肤品渠道的主战场也发生了变化。过去,此类产品的消费场景大多是线下专柜,而随着直播电商与内容电商的兴起,战场已经转移至线上。当海外品牌还未反应跟进的时候,国货品牌已经开始转型,大笔投入内容营销与电商渠道,抢占用户。


以某重组胶原蛋白公司为例,2019年线上销售占比仅不到两成,而2024年上半年线上销售占比已超七成,且边际销售费用率(增量销售费用/增量营业收入)逐年呈现出收敛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这也意味着公司核心产品已经形成自然流量和口碑复购,从而带来边际获客投入的降低。


和护肤品不同的是,医美行业的主战场一直在线下。2023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超1.5万家,按机构性质分类,可分为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皮肤科和民营医疗美容机构,民营机构占据了约90%的市场份额,是当前医美市场的主力军,其中大型和中小型民营医美机构占比较高,形成目前较为分散的竞争格局。


同时,执业医生成为促成医美消费的重要变量。医生需要深度参与术前、术中、术后流程,对产品的了解非常重要。以医生为核心的KOL教育或是医美快速占领市场的主要方式,例如通过对医生进行产品使用技术培训、认证,与中游权威机构或知名专家的合作,获得公立医院、学术会议等专业渠道的认可或将进一步提升对医疗机构的覆盖。


今年上半年,某重组胶原蛋白公司通过加速渠道渗透并降低终端价格持续破圈,旗下首款注射级别重组Ⅲ型胶原蛋白冻干纤维的销售已覆盖数千家终端医疗机构,环比2023年底大幅增长。同时,公司上半年单一材料医疗器械收入翻倍增长,其中该王牌产品是收入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且今年二季度收入仍在增长提速。


护肤和医美领域两种截然不同的渠道经营模式,对企业的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优秀企业不仅是成功的经营者,更是专业的研发者,能够在大众和专业皮肤护理领域赢得口碑。


3、培育品牌矩阵,拥抱国际市场


美妆行业是林迪效应在商业世界的典型代表。老牌企业往往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极高的客户忠诚度和强劲的盈利能力,得以支持大量的营销和研发投入,从而又加固品牌护城河,如此循环之下,强者愈强。


从占领消费者心智角度,品牌追求的是成为某一细分品类的代名词。然而单一品牌无法追求大而全,定位受众和功效有限,发展瓶颈明显。而且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和审美差异,导致客户对于“美”的标准并不相同。


海外成熟企业的做法是,针对高端、大众等不同定位,修复、抗衰等不同功效,在不同国家地区推出、收购不同的细分品牌,以多品牌策略获得广大受众和市场份额。


目前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超过35个,包括赫莲娜、兰蔻、科颜氏。这些品牌矩阵是在百年经营中通过孵化、收购、合伙、代销等沉淀的成果。


1957年,集团内任职15年的达勒成为欧莱雅第二任CEO,开始积极进行国际扩张并重视品牌收购,尤其是在美国和日本市场,兰蔻、欧碧泉均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奠定了欧莱雅全球化的基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兹瓦克和欧文中先后收购拉夫劳伦香水、阿玛尼美妆和赫莲娜,初步形成品牌矩阵。


1997年,欧莱雅集团正式进入中国,开始进军中东和亚洲市场。2002年,公司收购日本高端彩妆品牌植村秀,进一步提升在亚洲市场的影响力。2010年,亚太市场销售额占比达到17.6%,成为继西欧、北美后的第三大市场。2019年,亚太市场销售额占比超32%,首次超越本土西欧市场,位列所有地区销售额占比第一。


欧莱雅重点品牌收购进程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公司官网,东方财富证券研究院整理


国内品牌目前尚处于从1到N的初期,多数公司旗下的主力品牌贡献超过80%以上,且仍以国内市场为主。对比之下,欧莱雅集团旗下品牌巴黎欧莱雅的销售额占比仅不到20%,欧洲本土市场销售额占比仅仅30%。


在保持主力品牌竞争力的前提下,能否通过内部孵化或收购其他品牌来创造第二增长曲线,又是否具备多品牌运营和品牌出海能力,将是公司能否继续做大做强,突破单一品牌和单一市场天花板的关键。


当然,品牌矩阵的构建和出海布局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良好的代际传承和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必不可少。随着这一代美护品牌创始人的年纪接近60岁,传承迫在眉睫,这或将是公司从风口明星到百年老店的关键一跃。


参考资料:

[1] 胶原蛋白,引领美丽健康新时代,中金公司

[2] 化妆品掘金增长系列之胶原蛋白行业,长江证券

[3] 内部经理人:百年欧莱雅传承的制胜秘笈,仲继银

[4] 化妆品级重组胶原蛋白专题之二,需求延续景气,头部品牌进入,长江证券

[5] From Ingredients to Consumers– A Rising Star in C-Beauty,Morgan Stanley


注:本文件非基金宣传推介材料,仅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本文所载的意见仅为本文出具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朱雀基金可能会发出与本文所载不一致的意见。本文未经朱雀基金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