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万亿资金回流?A股将迎增量资金?#

8月以来,债市迎来颠簸,让“收蛋人”们感受到了阵阵秋意,心里不禁有些凉凉。

债基也频现“碎蛋”,各位“收蛋人”想必有很多疑问和担忧:“资产荒”背景下,难道连债基也不再“香”了?接着看,我们带客官们一探究竟,解锁应对债市震荡之道~

Part 1 近期市场回顾

要破解这道题,我们得先搞清楚近期债市到底发生了什么。

想必大家都知道,今年以来,债市追逐热度不断,国债收益率一度下行。不断关注着长端利率的“央妈”也坐不住了,多次温柔提醒无果后,终于“上了强度”:一套“降息组合拳”出手,配上国债借入操作,还时不时来一波关于长期国债利率风险的提示。随着这些动作的加码,债市的交易拥挤度有所缓解。

可能有客官注意到了,上周监管层的交易“降温”喊话后,市场的凉意稍稍缓解,利率债开始有所走强,但信用债的震荡态势却有所加剧。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进入八月后,政府债券的发行速度加快,而国有股份行作为主要买家,需要通过发存单融资来购买这些政府债券。结果,存单融资利率一路上涨,这一波涨幅直接冲击到了信用债市场,导致近期信用债利率大幅上行。此外,八月中旬,“央妈”缩量续作MLF,再次推动存单利率攀升。最近成交量的萎缩,更是让市场流动性紧张,从而导致波动幅度进一步加大。

Part 2 债基的配置逻辑还在吗?

震感犹存,债市后续会怎么走?债基的配置逻辑改变了吗?

接下来,我们想从三个角度出发,帮客官们拨开迷雾,找到前行的方向——

首先,债券类资产仍然是稳定的“压舱石”。回溯过去,与股市的大起大落相比,债券一直表现得相对平稳。因此,即使在市场的几次小颠簸中,债基也展现了较强的净值修复能力,长期来看,它往往能把波动熨平。这让我们想起了债券的独特魅力:作为生息资产,债券凭借较为稳定的票息,只要不发生违约,长期来看都有望获得稳步上升的回报,为稳健型投资者搭起“安全垫”。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4-08-29;指数历史情况不预示未来,不构成对基金的业绩保证

其次,在“资产荒”的大背景下,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较低,债基作为偏稳健型的一类资产,依然受到广泛青睐。就举个最近新鲜出炉的数据作为例子: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公募基金的资产规模达到1.1万亿,其中超8成资产投向债券型基金。在银行理财产品的版图中,债券型基金稳居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包括银行理财、险资、年金等主要债市投资者对债券仍然是处于欠配状态,市场供需结构友好债市。

数据来源:济安金信《银行理财行业发展报告(2024年上半年)》,不构成投资建议。

第三,美联储降息若正式落地,对于债市的提振作用或将显现。放眼全球,美联储的降息似乎已经板上钉钉,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强的可能性也在加大,这或许会为我国打开降准降息的空间,债市的前景仍然值得期待。

Part 3 买债基,“取长”还是“补短”?

既然“蛋碎了几个”并不代表“这篮蛋都坏了”,债基既然还能布局,那么接下来,应该如何挑选你的本命债基?是“取长”还是“补短”?我们来给客官们出几个解题思路——

1、如果你是求稳的“护蛋人”,对守护本金、便捷取用资金有较高的要求——

那么我们推荐你关注短债基金。正因为期限短,短债基金更能在利率变化中保持稳健,即使在市场震荡时也能较好地护好咱们的“蛋”。

2、如果你不急于在短期内使用资金,且为了提升获取收益的可能性,而愿意拉长时间维度上的容忍——

那不妨保持耐心,与时间做朋友,适当配置中长期纯债、二级债基。短期来看,债市可能仍有颠簸,但从长期看,就如我们上面分析的,长债基金相对于短债基金可能会有更好的收益空间;而二级债基因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但同时对含权资产的比例有严格限定,进可攻、退可守,在权益市场当前的布局窗口期,配置价值凸显。

如果你还不是“收蛋人”,想趁这波债市“倒车接人”的时机“上车”的话,那建议不要拘泥于短期的收益,毕竟正如咱们在上文所说,债券类资产的一大属性就是较为稳健,和细水长流一起食用更佳。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咱们的债基投资也是如此,在刚兑不复存在的真净值时代,想要解好这道投资题,需要的是耐心的规划和冷静的应对,不因一时的变动而慌乱。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正确的决策,我们期待“收蛋人”们都能抱“蛋”而归~

$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发起式联接E(OTCFUND|019596)$

$富国增利债券发起式C(OTCFUND|017711)$

$富国全球债券(QDII)人民币A(OTCFUND|100050)$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