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陆金所控股发布第二季度财报,该季度最大的业绩亮点是,消费金融为代表的多元化战略快速增长同时,资产质量出现全面好转的迹象、信贷损失持续减少

 

存量风险的下降,资产质量的好转,反映了陆金所控股对小微融资服务市场的看好、对自身能力优势的坚持,抵御了高增长、高利润的短期利益诱惑。

 

近一年来,陆金所控股董事长兼 CEO 赵容奭反复强调,公司专注于业务的“质”而非“量”。这说明该公司的发展方向已经从原来的追求规模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

 

然而,规模增速和盈利表现的下降,让陆金所控股的审慎发展战略在资本市场频遭吐槽为何这家小微信贷服务头部企业一年来都在死磕“降速提质”呢?

 

小微贷款质量存隐忧 警惕“分母效应”下不良率虚假繁荣

 

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这是连续第三年增速下降,2020年增速最高的时候曾达到30.3%。

 

增速虽已放缓,但是惯性还在。近年,银行在普惠金融业务上的授信竞争、存量内卷越演越烈。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最先感知经济冷暖的群体,也是冬天里衣衫最单薄的群体。在小微经济体整体活力不足的情况下,普惠型小微贷款质量浮现隐忧。据北京大学《中国小微经营者调查2024年二季度报告暨2024年三季度中国小微经营者信心指数报告》(简称“报告”),2024年二季度小微经营者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率均有所收缩,现金流可维持时长基本持平;市场需求疲软依然为小微经营者最大痛点,经营成本和税费压力有所上升,小微经营者对2024年三季度信心指数有所下降,较上季度下降0.3个百分点,信心指数为49.7%。

 

转变增长方式的信号已经出现。3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明确了2024年普惠信贷的总体目标,为“保量、稳价、优结构”,基调相比之前出现变化。

融资服务机构的资产质量具有顺周期的特性,即在经济繁荣时,金融机构大规模放贷,到期能够顺利收回贷款,不良贷款规模被控制在较低水平,资产规模的扩张又通过扩大分母的方式降低了不良贷款率,整个行业都表现出较高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而经济一旦出现下滑,贷款企业经营和盈利受到经济形势的影响,势必会造成不良贷款额的上升,加之资产规模增速降低,在账面上就呈现出不良贷款金额和不良率的“双升”。

据证券时报的报道,过去10年,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保持低位的秘诀之一在于“分母效应”。疫情期间,我国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靠前发力,普惠型小微贷款投放延续了高增长。2023年是走出疫情阴霾的第一年,相关政策得以延续,普惠型小微贷款同比增长23.27%,较各项贷款增速高13.13%。不断扩大的分母摊薄了普惠型小微贷款的不良率。

 

“分母效应”逐渐消退的情况下,如何避免普惠金融资产质量出现明显下滑,将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面对的挑战。

 

主动降速提质 陆金所控股二季度风险指标改善

 

结合“分母效应”来看,在规模下降的同时风险指标改善,陆金所控股的资产质量是实打实地出现了向好趋势。

 

截至6月30日,公司已赋能贷款余额(不包括消费金融子公司)的30天以上逾期率比一季度末降低1.2%。其中一般无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比上季度降低了1.6%,有抵押贷款的30天以上逾期率比上季度降低了0.4%。

 

同时,截至6月30日,公司已赋能贷款余额(不包括消费金融子公司)的90天以上逾期率环比下降1%;一般无抵押贷款的90天以上逾期率环比下降1.3%;有抵押贷款的90天以上逾期率环比下降0.1%。

 

截至6月30日,公司消费金融贷款的不良贷款(NPL)率为1.4%,指标比一季度环比下降0.2%。

 

更重要的是,二季度由于陆金所控股优化风险管理、升级数字化风控体系,聚焦服务重点客群和小微经济更具弹性的地区,信贷资产质量全面改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14.6%至28.56亿元,并且所有的逾期率指标出现了全面改善。

 

即时逾期率指标有一个缺点,分母及时增加而分子具有滞后性,因此容易因分母变大而分子滞后,对逾期率指标低估,给人以信贷资产质量较优的假象。

 

陆金所控股在披露资产质量相关指标方面一直比较“实诚”,不但始终使用绝对值较大的30天逾期率,而且一直披露能体现资产质量未来变化趋势的“迁徙率”。

 

据财报,陆金所控股二季度公司贷款余C-M3由一季度的1.0改善为0.9。业内人士认为,这代表下一季度陆金所控股资产质量将继续改善。

 

陆金所控股依靠重“质”而非“量”的审慎经营策略,已经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垒上一块块“压舱石”。

 

如何兼顾“月亮”与“六便士”?陆金所控股的务实主义

 

“我们可以一边捡起地上的六便士,一边抬头仰望天上的月亮。”这句出自《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经典名句用于形容如今的陆金所控股再合适不过。

 

在宏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情况下陆金所控股坚持将自身定位为聚焦小微融资服务。

 

根本原因是小微融资服务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当前不断增长的融资需求。目前,总量层面的小微“融资难”已得到初步解决,但供需矛盾仍然存在,表现为由整体矛盾转化为结构化、细分化的局部矛盾。以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长尾小微经济体,数量超过1.5亿,获贷比例仅为20%左右,获得的贷款金额只占小微贷款余额10%,存在着供给短板,同时也是小微融资服务市场巨大的增长空间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截至2022年6月30日,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总额计,陆金所控股在服务小微企业主的中国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7.6%。旗下的平安担保,前身是平安普惠,自2005年起就从事小额贷款业务,至今已经拥有19年的业务经验。

 

正是这样的经验和能力,让陆金所控股敢于坚持自己的能力优势领域,不随行业大流回避风险,反而主动经营风险,转型100%担保模式,发挥强大资本、牌照优势撬动金融资源深耕小微融资服务市场,实现重回市场领先地位这一愿景。

 

在普惠金融这个能力优势范围内,陆金所控股通过多元化战略寻求新的业绩支柱,保持业务增速和盈利能力。

 

陆金所控股旗下消费金融业务稳健发展。二季度消费金融新增贷款221亿,同比增长23.6%,占总新增贷款的49%。

 

4月初,陆金所控股已经完成了对平安壹账通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的收购。利用与陆金所控股的协同效应,平安壹账通银行上半年实现了稳健发展。截至二季度末,总贷款余额为24亿元,同比增长45%。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公司必须按照使它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能够自动履行社会义务的方式进行组织。”在德鲁克看来,企业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解决的问题越大,存在的意义就越大,企业自身的韧性也就越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陆金所控股的生存韧性主要来源于所服务客群的成长性,以及自身独特的服务能力。

 

“规模为王”成为历史,陆金所控股回归金融为民的本质,从洞悉客户需求入手,探索和提升客户生命周期价值,走出一条以深度赋能小微企业主金融服务为核心的实践路线。

 

毕竟,企业经营贵久不贵速,行稳方能致远。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