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药业-B(HK|02616)$  

19家上市公司联名倡议港股通渠道扩容与门槛调整!流动性干涸,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不可言说之痛……

高老师  2024年08月26日 19:11 广东 16人听过反馈


  • 图片

    今日,一则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香港19家上市公司向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恒生指数公司以及两地证监会发出《倡议港股通渠道扩容与门槛调整的联名信》联名信。

    信中指出:当前港股通的门槛标准使投资者的关注点从公司的基本面转移到对短期市场波动的担忧上。同时在当前流动性的现状下出通机制对内地、香港投资者的利益也构成了潜在伤害导致投资者被迫抛售股票进而加剧市场波动并削弱市场信心。

    基于此,19家公司提出以下“三个方面的倡议”,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政策调整中得到上述相关机构的重视与采纳:

    (1) 降低港股通进入门槛;

    (2) 暂缓“出通”调整并对已“出通”的公司做追溯调整;

    (3) 支持18A公司进入港股通。

    这条信息今日在港股圈广泛传播,大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态势。当然,港股通纳入与剔除,本质上围绕市场规则的各自博弈,19家公司的公开信中所提到的,也的确是港股市场流动性现状的真实反映。

    港股通是港股通(沪)和港股通(深)的合称,是内地投资者参与和交易港股市场的重要途径。截至今年6月底,南下资金流入港股总额为3.24万亿港元,为港股市场提供了重要的流动性。

    其中,沪股通于2014年11月开通。刚刚开通的遇冷与转年4月的南下资金爆发性涌入港股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一波南下资金推动的牛市虽然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却实实在在地展示了南下资金的力量。

    深股通于2016年12月开通,转年2017年则是南下资金持续一整年买入港股的年份。那一年也是恒生指数有史以来唯一一个从年头涨到年尾、没有出现明显回调的年份。

    伴随着这两波牛市的形成,南下资金在港股市场的话语权越来越重要,成为支持港股行情的重要资金来源。2020~2021年期间的港股牛市,南下资金同样也像之前一样贡献了重要力量。

    然而自2021年中开始,港股市场持续回调,至今已有3年整,期间所有股票无一例外回调,差别只是幅度之间的差别,这导致全部投资者损失惨重,一方面是物质上的亏损,另一方面是心理上的信心赤字。市场缺乏赚钱效应,资金只会流出而不会流入,形成恶性循环,既伤害了既有股东的实际利益,也令新投资者望而却步,继而进一步加深这个恶性循环。

    如何扭转这个恶性循环?正如19家上市公司所呼吁的,降低港股通的纳入门槛,以及暂缓“出通”调整和历史追溯,可以切实挽救市场流动性。

    已经“入通”的股票一旦剔除,则内地投资者不能再买入,相反已经买入的投资者却可以卖出——买卖不对等性将造成重大问题。一旦有人带头抛售,则抛售的循环会自我加强,因为如果大家都在卖,而你卖的慢,那么你卖出的价格就会更低。

    而抛售是必然的。因为市场上有大量被动跟踪指数的ETF基金,这些基金的标的指数一旦成分发生变化,则基金将不得不被动抛售。于是,被动抛售叠加主动抛售,就会引发踩踏。

    这就是已经“入通”的股票一旦被剔除,就会发生连续下跌的本质原因。

    例如今年4月2日被剔除港股通的山东墨龙,当天大跌40%,且之后股价一直在地位徘徊,难以有效收复失地。

    图片

    而珠光控股于8月16日盘后被宣布调出恒生综指小型指数,而这也就相当于被剔除港股通。于是接下来一个交易日(8月19日)公司股价大跌19%。

    图片

    还有无数例子都可以说明,一旦公司被剔除港股通,则基本上等于被打入冷宫。因此,对自家股票和市值有一定要求的公司,都不愿见到自己的股份被剔除港股通。

    那么有投资者会问,被剔除之后再重振旗鼓重新纳入,可能性大吗?

    首先,从统计结果来看,被剔除之后再度纳入的凤毛麟角。其次,许多股票在上市之初为了纳入港股通去进行市值管理,已经消耗掉了不少资源,而一旦纳入,则这些资源有的会变现离场,有的会转为长期持股的股东……总之,如果纳入之后再被剔除,如果再次寻求纳入,则需要调动新的资源——这在市场流动性相对充盈的时期还能够做到,但目前港股流动性比较干涸,这样的目标则难以实现。

    此外,在笔者看来,港股目前的流动性困境,也造成了不少“错杀”的情况。其中就有濒临被剔除、或已经剔除港股通的股票。

    例如汽车显示板块的龙头企业京东方精电,在2022年下半年逆势上涨,并于2023年初创新高,其强势走势自然是受到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的预期推动。但是2023年以来,随着公司股价持续下跌,目前已经有8个月市值低于50亿港元大关,因此有被剔除港股通的风险。

    事实上,2023年初至今的持续下跌,在笔者看来,是受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以及内卷化发展的连累所致。而这段期间公司的营收基本上同比持平,每股盈利虽然稍微倒退,倒退幅度有限,并未发生亏损。此外公司的派息一直维持正常。所以可能属于“错杀”。

    股市“错杀”的情况时常发生,但如果由于错杀导致剔除港股通,导致结构性抛售,则会使公司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比窦娥还冤。对此上文已有分析。

    且2024下半年,全球进入降息周期。传统意义上降息周期对汽车板块是利好的,因此现在可能正是处在黎明前的黑暗。而精电本身自上周五与今天的股价都有3个点以上的涨幅,也有一种底部反转的迹象。

    此外,自去年开始持续下跌,损失惨重,信心堕尽的创新药板块(俗称“18A”),其中也有不少错杀的情形。但市场先生存在长期的偏见,以致于见到“18A”,已经不去看公司的基本面,而是一律先沽了再说。

    还是那句话,错杀并不可怕,但由于错杀导致剔除港股通,就显得比窦娥还冤。

    偏见也就是所谓的“预期差”。事实上,港股创新药板块一直有很大的预期差。预期差的原因来自医保谈判给投资者形成一种“谈虎变色”的效应。许多投资者认为医保谈判让创新药没有利润,但事实是,现实中的谈判药价已经趋于合理。

    第二就是认为国内创新药没有增长,但事实上创新药行业在高速发展。问题在于偶尔一两家创新药企业暴雷,投资者以为这就是行业的全部,而忽视了大量发展得很好的创新药公司。

    这里还有一个附带的问题就是创新药行业自身的特征,即产品周期偏长。公司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去研发,而一旦研发出来王牌药物,其专利期内可以使公司的业绩利润维持多年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国内创新药企普遍还处在研发期,资本追求短期利益,叠加一些对行业不利的外部环境,最终导致港股市场上18A板块沦为资本弃儿。

    这一轮将于9月初生效的港股通调出名单中,有不少医药板块的公司,属于“18A”板块的例如圣诺医药、心通医疗、沛嘉医疗、君圣泰医药等等。此外还有不少传统医药板块的股份,例如君实生物、医思健康、梅斯健康、康希诺生物等。

    至此,如果列举港股市场的医药板块,大致只有和黄、信达、以及药明系的部分股份硕果仅存了。医药板块近乎全军覆没,也是近年来港股市场流动性萎靡,在投资者心中投射下的不可言说之痛

    此外,当下更大的现实是,中国有大量初创企业,由于A股IPO暂未重启,只能到港股上市。而港股虽然可以上市,但却存在港股通门槛,也使得内地投资者难以触及。这又使得港股通扩容具有相当现实的意义。港股毕竟是中国的股市,维护中国经济的市场主体,也是港股市场发展的题中之义。

    当然,规则本身是中性的,规则执行也不应有任何偏袒。但是,处于非常时期的当下,如果通过适当调整,以保护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同时维护经济大局的稳定,使得企业与投资者得以共克时艰,走出黎明前的黑暗,则功莫大焉。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