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了个大家都关注的消息,人民银行公告称,从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买入4000亿元特别国债。

这点也被市场认为是QE(量化宽松)的手段,所以市场才大涨!

由于前两年美股就是依靠着QE带来的牛市,所以这一动作格外引人瞩目。

那么这究竟是不是量化宽松手段呢,对A股有什么影响?



一,中国版量化宽松?

这当然是大家的误会,央妈这波操作有四个特点:

第一,双向交易。央妈定义这是国债买卖业务公告,买卖也就是双向的。如果是QE的话,只买不卖。

第二,延续交易。这4000亿都是续作,并不是新发,也就是说短期确实对市场流动性有明显冲击,不排除,央行就是一次临时性干预。

第三,之前想卖不是买。之前央行想要去通过公开市场卖债的方式,就准备砸盘了。不太可能,一下就转向了QE。

第四,软妹币升值。昨天人民币汇率拉升了近300个基点,如果出现QE的话,相当于增加货币供给,理论上应该是人民币先贬值才对。


综上所述,现在就认为央行开始做出QE的转向,可能还为时尚早,为啥央行要这么干,说到底就是任务太难了,既要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又要保持汇率稳定,还得防资金空转。结果就采取了这样的创新手段。那么这种创新手段对市场有什么影响呢?


二,润物细无声

其实之前不少手段,就像郭嘉队的「托而不举」都被人诟病,说力度不够,但咱们不就是讲究一个「润物细无声」,积少成多。

咱就说郭嘉队断断续续买了大半年之后,市场这次似乎真的有点起色,但午后又开始回落,或许你不满意,但这就是小火慢炖的特色,必然有个反复!


你还会介意郭嘉队没有第一时间倾巢而出吗?

你还会觉得郭嘉队是在做无用功吗?

你还会觉得郭嘉队不给力吗?


其实这也是多数人的挑战,我们太容易被走势,被市场的各种风吹草动所左右,而忘记了股市作为博弈市场,其本质就是尔虞我诈,是阻碍你获取有效信息,从而获取利润的地方,所以想想看,但凡我们轻松可以看到的,实际都要打个问号,比如下面这只股票:



这一幕或许之前或许现在正在上演,快速反弹之后,出现调整,那么要不要出局保证胜利果实呢?看走势的话,是无从下手的,但我们很清楚,无论出现哪一幕,最终都是机构行为决定了股价走势。所以重点是看清楚机构的行为!


或许大家会觉得机构行为哪里这么容易看出来,实际是可以的,只要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看下图:



就像上图中的橙色柱体,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应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从中不难发现,当「机构库存」数据活跃越活跃,当「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机构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也越高,显然对股票也是越看好。


从图中看出,别看股价连续五天调整,但实际是机构在不断积极参与交易,结果五天之后,股价重拾升势,谁卖谁后悔,这就是机构行为的特殊性,机构可以通过引导股价下跌来完成自己建仓的目的,看似股价下跌,实际筹码都被等在下面的机构给捡去了。这就是博弈!


三,三生万物

回到开头说的,虽然没有中国版的QE,但不代表我们的措施无效,相反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反而会形成滚雪球的效应。咱就拿这一轮的银行股来说,很多人之所以瞧不上,就是因为银行股在今年之前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股价一直横盘震荡,但如果从数据上去看,就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看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机构资金连续十个月加仓银行股,而彼时股价还在低位盘整,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润物细无声」,这种做法普通投资者没感觉,看不到。但是机构是有感觉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介入,最终形成合力,把银行股这样的庞然大物给举起来了!


实际不止是银行股,就像这两天很火的华为海思概念,表面看好像是华为海思重出江湖,写的都是故事,本质上还是消费电子,不过就是换个噱头,而消费电子从今年年初台积电业绩复苏就已经埋下了伏笔,之后换了几波龙头,但是内核是一样的,所以必然有资金潜伏。大家看下图:



这一看就知道,就是当下最火的海思概念股之一:「创维数字」,但实际很少有人拿得住,因为7月31日一个长阳反弹,之后股价便连续8天调整,也就是图中橙色框的部分,这就是最容易被清理出局的一刻,但之后股价变一路拉升。


回头看就会发现,A股的炒作有自己的特点,主打一个「不吱声」,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博弈的特色,而多数投资者因为看不到数据所以也就失败了,有人或许质疑,这样不就战胜机构了嘛,机构也是可以战胜的?其实你错了,你赢得不过是其他普通投资者的钱,就这。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