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到极致胜过万件事
我们往往在羡慕别人的好运时,忽略了别人在背后付出的努力。而那些真正心想事成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耐住了寂寞、沉下心来默默耕耘的人。
要怎么在一件事上专注很长的时间?
第一个前提,要建立在你了解自己并接受自己的基础上。只有你了解了自己,接受了自己,你才可能首先在主观上愿意在一件事情上专注很长时间。
第二个是你所选择的领域必须具备最基础的现实市场。即这个领域的市场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三要素法则:你可以画三个圆,
你喜欢的,你擅长的,能赚钱的。
这三者的交汇处,很有可能就是决定你未来方向的关键点。
知道了要专注就能对一个人的一生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吗?
我想看到这里的人应该分两种。
一种是理解了“马太效应”这个规则的人,一种是没有理解的人。
没理解的人还是一头雾水: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好像的确胜过做很多件平庸的事,所以呢?这就是“理解”和“还没理解”的区别。理解意味着这条规则背后的逻辑已经内化到了你的认知体系当中,理解就意味着你的生命将开始发生成长。
你仔细想一想,为什么“马太效应”会是一条伟大的「人生捷径」呢?
我们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假如说你这一生中做了一百件事,你做这每一件事都是那种在你心理舒适区之内的很轻松的付出。
我们就假设你做这每一件事花费了20个点的体力。于是每件事带给你的收益就只能相当于甚至是低于你付出的水平,
你可能有2000点的收益
如果你一生中的这一百件事情里,你花费你大部分的精力只去做一件事。
假设你在这一件事上花费了1500点的体力,(现实情况是你还根本不需要花费这么多的精力和付出)由于你在这一个领域内的杰出成就,你的收益不仅会是你付出精力的N倍,而且这一个领域的成功还会给你带来其他领域的收益,并且这些收益也往往高于你以往水平的数倍。
所以你最终的收益是:1500*N倍+其他领域*N倍
很明显,后者的收益是远远超过前者的。
不要以为上面的两道算数题是我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自己设计的算法,实际上这两种算法都有着十分广泛的现实依据。
就以你自己身边的两个人:一个是很平庸的,一个是有某一个领域非常厉害的特长的人作比较,前者的平庸导致他除了运气、否则在任何情境、任何时刻都没有出头的机会,当他的生活中遇到问题时他需要在自己没有人脉、没有能力的前提下去自己摸索。
而一个在某个领域比较厉害的人呢?
他除了在平时受到的关注是前者的数倍,仅仅是他的人脉的质量就完全可以碾压前者,他的人脉就保证了最起码的当他需要处理问题、需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最起码有机会得到便捷的资源和准确有效的信息,从而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提升了效率。
你想一想,你去政府机关办事有多困难?一个有机关朋友的人去办事又会多么简单?
你想出书编辑会理你吗?如果是知乎上一个十万关注者的大V想出书你猜会有多少出版社主动去联系他?
我要再强调一遍:我绝对不是鼓吹人脉关系的力量,也不是在给你灌输努力就能成功的鸡汤,而是你的确要意识到:在某一个领域做到极致,会迅速带动你整个人生所有领域的提升,由此你就会走上人生的「捷径」。
这的的确确是一条客观存在的现实规律。
我今天费劲百般口舌来阐述这个道理,唯一的目的只是告诉你:朝这个方向努力你会走得更快,用这种思维去做事你的收益会更高。
具体的这个道理能带给你什么好处?
好处就是:一旦你理解这条规律,你就会走上人生捷径。
在最后对那些理解了这条规律的人我再做一个总结和提醒:
做到极致所必须的条件是「有效」的专注。
有效的专注的前提,是“用脑子”做出的思考,与抉择。
马太效应描述了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即优势往往会产生更多的优势。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马太效应处于优势地位的个股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优势,而处于劣势地位的个股则会因此变得更加劣势。
马太效应解释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社会不平等的持续存在。它强调了累积效应和正反馈循环的重要性。
马太效应=优势复利=强者恒强------一旦转弱,众人踩之。。
越来越多人认可,,强市踩准节奏,弱市忍手不做,那么弱就会极端化,强也会极端化,踩准转折点,就是赢家,,,,只做龙头,只做妖股,只做惯性,就是典型的马太效应。
现实中大部分人因为贪婪,没法做到极致,我们总是幻想这也做,那也做。我们经常说竹篮打水一场空。用这句话比喻那些,辛勤一生最后毫无收获的人,再恰当不过了。。
人生就是在这样的起起伏伏中走过来的。
人生的真谛是这样,怀揣一身本领。只需有一个目标。
查理芒格怎么告诫我们来着,把多余的梦想通通扔掉,要做减法。
将龙头战法,妖股战法,做到极致,聚焦一个惯性领域,
学会多种方法,只做一件事。做惯性的高手。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