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段关于数字的描述说:看见,永远不只是瞳孔与事物的相遇。一支烟,在烟民眼中是取乐的工具,在医生看来是健康的杀手,在电影导演的心中或许是增强人物魅力的道具……那么一个数字呢?
很多时候,数字会被认为是事实的最佳佐证,但往往却又无法用宏大的数字还原真实的历史。也正是基于此,今年的半年报观察,我们致力于跳脱出数字本身去观察数字背后的故事。
近日,中国太平半年报发布,2024年上半年,中国太平实现股东应占溢利(归属母公司净利润)60.27亿港元,同比提升15.4%;保险服务收入558.75亿港元,同比增长3.2%;总资产突破1.6万亿港元,较2023年末增长8.7%。
更为可观的是上半年其实现总投资收益372.42亿港元,同比增长57.1%,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5.27%,同比上升1.38个百分点。
尽管太平人寿的市场份额、机构数量、个人客户数量、代理人数量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在一个增量广阔的市场中,中国太平的业绩依然可圈可点。
比如,财险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达97.0%,证明其业务管控更加精细有力,而水险及非水险原保费同比17.9%和2.2%的增幅,则显示出其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尤其是开拓非车业务的能力,二者交织,财险业务的盈利能力愈发稳健。
再比如,在前期大型险企普遍偏好地产类REITs等投资品类的大环境下,其作为少数被质疑者,却交出了令人惊艳的投资业绩,半年报显示,其地产债权类金融产品总资产占比仅1.1%,而债务证券的投资比例,却从去年底的68.7%提升至今年6月末的73.3%,股本证券、投资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则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回调,风控、投研和调控能力可见一斑。
此外,与社会发展趋势更为同频的康养生态圈亦呈加速推进趋势。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末,中国太平自有+第三方合作社区已达63家,覆盖25省51市,成都芙蓉人家开业,北京玉兰人家已试运营。而与寿险业务关联更为密切的医疗领域亦有不错表现,半年报显示,太平医疗健康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累计落地项目27个;而在发布会现场介绍时相关负责人表述,“保险+大健康”方面,其投资了康复医院,设立了太平医疗健康基金,搭建了太平跨境的医疗服务平台,持续推进保险与医康养服务的深入融合。对于如此体量的公司而言,尽管起步稍迟,但其强大的执行能力和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笃定,却增厚了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
但对于一家综合性保险集团而言,在未来的高维竞争中,产寿投资医养显然缺一不可,对此,年报中的一个数字或许更值得关注:
银保渠道长险首年保费中,趸缴保费同比增长30.8%,期缴保费同比下降30.4%。
得益于银保“报行合一”之下手续费率的大幅下降,银保的新业务价值得以大幅回升,进而从既往的低价值渠道转为价值渠道。对此,中国太平半年报显示,其银保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99.7%;新业务价值率20%,同比上升16.4个百分点。
与之对应的则是其相关负责人给出的另一组数字:今年银保平均手续费的费率下降了19.6%,银保固定费用也下降了18.5%。
从数据看,尽管趸交保费增速明显但并未影响其价值率,但值得关注的是,行业多主体旨在通过长期缴提升渠道价值的背景下,其为何反其道而行。
从其银行网点数量变化,或能找到答案。
半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末其银行网点数量78997个,2024年6月末则增长至82017个,半年时间增加3020个。
2023年末,随着银保报行合一落地以及银行网点“1+3”限制的放开,银行网点的争夺成为银保渠道最大的战场。
在这个过程中,除投资托管、定存等直接业务的支持外,趸交资源的投放量则是另一关键要素。
对于银行而言,长期交产品尽管销售费用较高,但销售难度大,通常非银行首选,趸交产品通常可直接作为理财产品出售,适合银行短平快的销售模式;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过往类固收类趸交产品往往很难为公司创造价值,故而近年来各公司向市场投放的趸交产品越来越少,对此的合理解释或许是为获取更多银保渠道资源,至于其投放的趸交资源是否可创造价值,则需进一步研究其产品。
毕竟,趸交保费基数大,价值又是全周期指标,除以趸交保费,价值自然会被稀释,但如果产品精算假设可以较同业更精细,业务管理亦更有效,则不排除趸交产品亦可贡献3%-5%价值的可能性。
仅就中国太平而言,在个险相较其他头部险企不具备明显优势的背景下,抢占银保资源无疑是其补齐寿险短板的不错选择,但在当下利差贡献式微的背景下,如何维持稳定的价值率则不仅考验着其产品的研发能力、产品结构的调整能力,更考验着其后续的渠道经营能力。
当然,对此,其相关负责人亦明确下半年将持续压降负债端成本,优化负债结构,同时完善产品体系。对于产品结构,其相关负责人亦明确后续将对分支机构叠加分红险的考核,预计后面四个月分红险占比会有很大的提升,明年预计分红险占比应该在50%以上。
对于太平的选择,无谓好坏,至少在稳住基本盘做大规模的基础上,中国太平已然具备了更多的腾挪空间,但如何实现后续更高质量的发展,却是其不得不面对的考验。
做出理性的战略抉择,柔性挤掉泡沫,稳住增长基本盘,或是穿越周期再进一步的不二之选。
< END >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