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攘外必先安内,银企的发展之患,往往是因为“后院起火”。前不久,多家媒体报道称,曾经的国内首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因频收罚单而引发外界关注。

令人惊讶不已的是,不到一个月时间,厦门国际银行就收到4张百万级罚单,罚款金额高达1500万元。银企违规被罚并不罕见,但是如此密集的吃下罚单,而且罚款金额如此之高,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这家曾经的中外合资银行。

频吃罚单,内控问题暴露无遗

据媒体报道,自2024年7月以来,厦门国际银行各个分行就频频收到罚单。

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各地监管分局公开信息显示,厦门国际银行及其分行处罚的原因基本都与信贷业务有关,包括内部控制不到位,信贷业务内控管理有效性不足等。

例如,7月25日,福建监管局公开信息显示,厦门国际银行福州分行因15项违规违法行为,被监管部门合计处罚690万元。

与此同时,时任厦门国际银行福州片区分行行长以及多名银行高管分别被处以警告、罚款等相关处罚。当天,厦门国际银行南平分行也因3项违规违法行为,被监管部门处罚100万元。

此后的8月9日,泉州监管分局公开信息显示,厦门国际银行泉州分行因为7项违规违法行为,被监管部门处罚360万元,时任厦门国际银行泉州分行的行长及相关人员共7人被处以警告、禁止从业一年、罚款等相关处罚。

无独有偶,当天宁德监管分局公开信息显示,厦门国际银行宁德分行因4项违规违法行为,被监管部门处罚355万元,包括厦门国际银行宁德分行行长在内3人,被处以警告、罚款等相关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厦门国际银行首次被巨额罚款。例如,据证券时报网报道,早在2023年5月,厦门银保监局发出18张罚单,共6家银行被处罚,其中,厦门国际银行因21条违法违规案由,被处以罚款1381.49万元,没收违法所得约15.74万元,合计罚没1397.23万元。

而此后的2023年9月,据上观新闻报道,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厦门监管局对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罚款220万元,对4名相关责任人予以警告,其中1人被警告并处罚款5万元。

厦门国际银行如此密集地收到罚单,并被处以“天价”罚款,也拉响了其内部合规内控的警报。更让外界看到了这个名声在外的中外合资银行的各种“不堪”。

此外,多家媒体报道称,近年厦门国际银行计划推进IPO,而其频频收到罚单暴露出的内控合规问题,或许会成为其IPO路上的最大障碍。

营收、净利润下滑,未来发展或将持续承压

据厦门国际银行官网显示,该行成立于1985年8月31日,总部位于厦门,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于2013年从有限责任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从中外合资银行改制为中资商业银行。

随着该行不断发展壮大,其资产规模及营收规模也一路飙升,2021年,厦门国际银行的资产规模更是突破万亿大关。截至2023年末,厦门国际银行总资产为1.12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2.97%。

不过,厦门国际银行在逐渐“长大”的同时,也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公开信息显示,近年该行的整体业绩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了营收、净利润大幅下滑。

据厦门国际银行的年报披露,2023年,厦门国际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25.13亿元,同比下降26.94%;实现归母净利润8.79亿元,同比下降83.47%。

据厦门国际银行解释称,2023年的业绩核心指标、尤其是净利润大幅下滑,主要原因在于,早年(2021年)高速增长的存量授信风险逐渐暴露,目前公司也在对存量风险资产进行逐步出清。

从影响其净利润的数据层面来看,其利息收入同比大降39.4%,而非利息收入则同比增长9.1%。此外,厦门国际银行信用减值损失72.81亿元,较2022年的50.1亿元,大幅增加22.71亿元,因此也导致了,其净利润原本就处于下滑状态的财务报表,显得更为难看。

银行所谓的信用减值损失,指的是信用减值损失指的是因应收账款的账面金额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也就是银行企业进行的坏账准备。而这背后,就是厦门国际银行走高的不良贷款率与不断下滑的资产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23年末,其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双双走高。尤其是衡量银行企业风险控制水平的不良贷款率指标,近年以来也从2019年的0.71%一路攀升至2023年的1.96%。要知道,这个数据在2022年,还是1.26%。

而对比很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同比一般仅仅在0.1-0.3个百分点左右波动,厦门国际银行上升0.7个百分点,确实有些夸张。对此,厦门国际银行方面也直言不讳地表示,将会加强不良贷款的风险识别,严格开展不良贷款认定,并加速存量授信风险的出清与消化。

话虽如此,但是众所周知,银企控制不良贷款率,是衡量其业绩表现、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很多银行企业既希望拓展能够贡献零售业务大头的贷款业务,又受到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所以很难在二者之间获得平衡。

因此,市场也十分担忧,二者之间已经失衡的厦门国际银行,能拿出什么样的方式与手段,将其已经居高不下的贷款不良率,短期压下去?况且,所谓的存量授信风险的出清与消化,也需要时间。

正如厦门国际银行在财报中的解释,2023年的减值损失是多年以来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也意味着,如果其不良贷款率不能回落到较低水平,还会带来新的减值损失。而恐怕其修复“元气”,短期也十分承压。

与度小满合作投诉不断,IPO征程或存变数

据互联网上,一些使用过度小满的消费者表示,自己通过度小满借网络贷款,但是实际放款方却是厦门国际银行。

贷款平台谁放款对于消费者而言,原本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合作关系,给消费者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困扰,和糟糕的体验。

例如,前不久,有媒体报道,有消费者向金融曝光台表示,自己在2023年1月把度小满平台的额度关闭,同时注销了账号,但是查询征信却发现,还存在资金方江苏银行和厦门国际银行给的授信。

对此,陈先生感到疑惑,自己早已注销了度小满有钱花的账号和额度,征信上怎么还会有资金方的授信呢?不过,当其向度小满客服咨询时,对方却避重就轻,没有正面回答该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陈先生这样,没有向厦门国际银行贷款,但是征信报告中显示存在个人消费贷款授信、额度长期有效可循环使用的,并非个案。在黑猫投诉平台,该行也频繁被指提供虚假贷款信息,乱上征信而被消费者频繁投诉。

图源:黑猫投诉

作为资产规模超万亿的庞然大物,厦门国际银行一直对上市念念不忘,但是遗憾的是,目前却成为资产规模在万亿量级的银行中,唯一没有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

据媒体报道,厦门国际银行的上市之路,甚至可以追溯至2007年,彼时,厦门国际银行甚至为此将公司由有限责任公司转型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再次计划推进上市。

然而,天不遂人愿。10余年后的2017-2018年,厦门国际银行还在其财报中,频繁提及积极研究推进上市事宜。直到2023年6月底,厦门国际银行又将上市的希望寄托在其全资子公司厦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身上”。

然而,厦门国际投资冲击港交所,依然无疾而终。最终,港交所官网显示,其上市申请材料状态被标注为“失效”,而其子公司上市,也没有了下文。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厦门国际银行的上市之路之所以如此坎坷,主要还是归因其内部经营管理问题。

一是其近年业绩下滑明显,盈利能力持续性存疑。而且因为内控管理不足,其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率风险也居高不下。与此同时,其资本充足率等核心业绩指标也十分承压。

结语

虽然目前看来,厦门国际银行坐拥万亿资产规模,是当之无愧的商业银行独角兽。而且,按照厦门国际银行的第五个“五年规划”(2021年~2025年),公司将进一步深化境内外“双轮驱动”,围绕“国际化”与金融科技两大领域打造高质量发展特色及差异化优势,全力实现IPO上市。

但是,通过其发展现状不难预见,其未来的发展之路,恐依然道阻且艰。

没有人会否认,在金融行业科技化、数字化的行业大趋势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依然是企业走得更长、更远的根基与保障。

厦门国际银行目前面临的不良贷款率偏高、合规问题不断,从本质来看或许属于其“历史遗留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其过去以业绩为导向、规模至上的“指挥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而在其经营合规问题带来的顽疾没有根除之前、在消费者口碑有没有扭转而变得更好时,厦门国际银行任何长远的发展规划、IPO上市的宏伟理想,恐怕都会沦成空谈。

期待这家首个中外合资银行,未来能通过亮眼的业绩表现、人人称道的品牌口碑,成为我国银行企业的典范,而非不被资本市场认可的反面教材。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