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关于商用车国际化发展我怎么看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发展,以及我国制造业的深入发展,在我看来我国商用车领域走出去已经成为战略事实。


以前我们是仰视和引进欧美商用车技术,合资潮兴起,当然也搭上了中国房地产、基建以及制造业高速发展,GDP高速增长的便车,发展壮大了一批商用车企业。去年开始房地产断崖式缩水,国内经济形势比较差,商用车跟宏观经济学强相关,所以国内需求疲软,大家要么赔本赚吆喝,要么不赚钱,这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态势,我们需要全球视野。


从前年开始重型商用车出口量猛增,去年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甚至大有超越国内销量的趋势,其利润率更是国内的N倍。其中第一的中国重汽,出口12W辆,内销10W辆,出口利润65亿,内销利润仅10亿。从利润结构上看国内太卷,深挖国内的企业如解放和东风,解放总利润仅八九个亿,东风更是亏损十几个亿。所以重型车企要求生存求发展,国内已经卷不动了,必须放眼世界,搞全球化 ,工作的重心应毫不犹豫地由国内转向国外。资本是利逐的,哪有利益就应该投向哪 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


先说说国内的困局。我是搞自卸车的,自卸车受房地产、基建断崖式下跌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网上公布当一些数据,中国重汽2023年自卸车在国内仅销售了五千多台,陕汽四千多台,福田解放两三千台,东风红岩等更是只有两千台左右,可以说非常萧条,这样的量,别说赚钱,就是把搞自卸车的这帮研发队伍养活都成问题,所以只靠国内,自卸车一定是亏钱的。


而出口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虽然我才介入东风出口自卸车的设计才不到一个月,但是从进出口公司了解到的,总体看自卸车出口占重卡出口量的40%以上,有的国家甚至占到70-80%。其中量最大的就是俄罗斯,自卸车年TIV在4W台左右,陕汽、重汽、三一等企业在俄罗斯自卸车库存超过2W台,但据销售说,这个并不行成太大压力,上半年应该可以消化得差不多。俄罗斯基建投资主要还是集中在地处欧洲的发达且人口集中的地区,地处亚洲的人口稀少的西伯利亚并未投入大量的基建。从十堰改装厂了解到,驰田这两年就靠陕汽等在俄罗斯的需求量支撑着,效益还算可以,而陕汽在俄罗斯两年销量超过3W台自卸车,从结构上看,多为重载型6*4和8*4,还有6*6及8*8的一些需求。


另一个重要市场是印尼,小小国家,镍矿资源丰富,也有一些基建需求,据说去年TIV超过1W台,也是陕汽卖得最好。


中东国家,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基建对自卸车需求量也挺大。俄乌战争结束,战后重建的工程量预计需求也不小。


另外南美智利秘鲁等国主要有很多矿产资源需要用到自卸车运力,非洲也是有些矿产资源以及基建如坦桑尼亚等国。


没有可靠数据支撑,我毛估2023年,重汽在海外销售自卸车在4-5W辆,陕汽在3W辆以上,这就盘活这两家企业的自卸车大盘,甚至因为出口退税等,利润相当可观。而其他车企显然没有他们这么强大的全球营销网络和完备的产品线以及研发上面的重视和投入,显然没有抓住市场的脉搏,亏钱很正常。


除开自卸,牵引载货的趋势也是一样的。所以各大车企,必须要把重要的资源毫不犹豫地投入到“一带一路”的海外市场来,我们如今已经在第三世界国家具备了竞争优势,在国内卷不动的情况下卷海外,去争三国时期的“荆州”,得“荆州”者得天下。商用车领域欧洲是“魏”,日本是“吴”,我国是“蜀”。奔驰、沃尔沃、斯堪尼亚、曼恩、依维柯、达夫等欧洲车企称霸全球,日本日野、五十铃等企业主宰东南亚。我国才开始走出去,顺着“一带一路”战略,顺着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欧洲不卖车给俄国的政策,顺着美元加息全球钱紧的节奏,快速地走出去。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性价比,拼同等价格下的性能恐怕中国卡车所向无敌。


技术层面,由于主要是出口到欠发达国家,排放要求多在欧五及其以下,所以发动机技术上不会受制于人,潍柴、玉柴、锡柴、东风dCi在成本、性能上都可圈可点。我对dCi特别有信心,当年在国内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不输于潍柴,所以我们在发动机上没有代差,在变速箱上DT14变速箱技术来源于沃尔沃,在操控性能和可靠性上其实是强于陕齿12档,更强于重汽的大齿变速箱的,重要的是学学操作视频,以及不要熄火空挡滑那样行会烧变速箱轴承,做到这两点就是用户叫的“半自动档”。在AMT上我们的DA12也逐渐市场验证完开始释放,如果迭代调教得好,其性能应该不弱于ZF,所以在变速箱上我们又下一城。驱动桥东风德纳的单级桥市场口碑良好,但在自卸车上还是汉德轮减更为可靠,恰好我们又有。


驾驶室重汽驾驶室来源于MAN,模块化做到了极致,变化丰富,成本控制得当,暂时领先。陕汽驾驶室和重汽是同一个白车身,鼓包不一样,内饰有区别,前脸不一样,反正都是技术出于MAN。这可能也是俄罗斯,中亚,南美,非洲这些国家喜欢重汽陕汽的车的根本原因之一,MAN血统,又比MAN便宜太多,开着习惯。我们的D320则要逊色一些,D760其实倒不比重汽陕汽MAN驾驶室要差。


在东南亚,我们的中型车打败铃木、日野我觉得只是时间问题。而日本并不擅长重型车,所以“吴”国不足为惧。


在南美,用户点单要康明斯Z14+ZF变速箱,只要钱到位,一切都好说。


所以在世界的“荆州”我们对日本“吴”没有技术的弱势,对欧洲“魏”我们有成本的极大优势,这就是最弱的“蜀”国现在拥有可以一战的“天时地利人和”。


而我们东风需要下大力气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备件中心,服务网络,金融服务政策,保险服务政策等等,总之海外市场大有可为。


东风技术方面我们有相当的自信,三军已整备完毕,整装待发,只听一声将令。


海外市场的研发策略建议力求“快准狠”,尊重市场和用户的声音,某些不确定的可靠性问题,需要边卖车边改进,市场的机会不等人,我们要学一学互联网造车的模式,因为绝大部分技术是成熟的,冒一点点风险是值得的。


而我建议牵引载货的工作重心也需要转移到国际上来,D600的架构更多需要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一切都还来得及!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