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数据都在说明,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注重性价比的低欲望阶段。


首先是,暴击了餐饮行业。

一位上海人士近期去了几家高端餐饮门店,说:“生意差得让人痛心!法餐、中餐、日餐,都是在人均1000以上的,以前都要提前订位,现在放眼望去,大厅零零散散,三四个人,问了经理,包房也只有两桌。点葡萄酒的就更少了。”


与此同时,上海绿地万豪酒店、上海KOR Shanghai、上海Osteria生蚝海鲜餐厅、上海玉芝兰、北京长城饭店、北京瑜舍酒店、北京意大利餐厅Opera Bombana、北京餐厅TIAGO HOME KITCHEN……今年声明闭店的老牌京沪高端餐厅,属实不少。

前段时间,人均1580 上海外滩18号的法餐硬是撑到了七夕第二天,割完韭菜以后提桶跑路了。

去过5年,上海人均500以上的餐厅有2700家,到了上个月只剩下一半不到,北京10万餐饮商家在微利线上挣扎

今年上半年,北京规模以上,也就是年营收200万以上的餐饮店,利润同比暴跌了88.8%,利润率低到只有0.37%。前者说明了真刚需把伪高端击垮,后者表示消费者追求性价比,餐饮被迫卷入价格战,利润压缩,甚至出现了赔本赚吆喝。

海底捞旗下的小嗨火锅,宣布锅底回归9.9元,怂火锅喊出,锅底8元起,焖饭6元起;必胜客也推出了人均20的乐享店。


总之,一句话,要么降价求生存,要么不降等关门。

其实,不仅是餐饮业,其他面对消费者的行业也同样感受到了这种压力。今年的电影市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按理说,今年暑期档的大片不少,可票房却不见增长。数据显示,今年暑期档的总票房勉强超过100亿,相比去年的260亿,直接下滑了60%以上。很多影院老板都在抱怨,今年的生意比去年还难做,电影票卖不出去,影厅空空荡荡。

其次,高端商场业绩下滑,奢侈品迎来了消费断崖。

坊间有这么一种说法,奢侈品销售的态度就是经济的晴雨表。以前卖的风生水起的大牌,今年集体破大防,GUCCI哭晕了,上半年在亚太地区的收入大跌22%间接导致母公司净利润跌没了51%。LV、MH绷不住了,亚洲地区的销售额下降了14%,巴宝莉、圣罗兰甚至降价来迎合消费者。

从月入4万到月入4000,柜姐的白眼也不见了,开始跟客户讲起了情绪价值。


一方面是消费觉醒下,大家变得更理性了,不想为奢侈品当冤大头。另一方面,面对预期信心不足,有钱人也开始精打细算了

以上海有钱人为例,全国消费能力最强的城市上海也“买不动”了。上海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社消总额为9165.7亿元,同比下降2.3%

上海的社消总额下降最能体现当下的状况。上海的人均可支配受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向来位居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首位。

上海人有钱,也愿意在中高端商品上花钱,但这是建立在资产、收入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当人们感受到资产与收入“危机”的时候会先减少高档消费、只保留生活需要的基本开支,同时购买性价比更高的商品。作为中高档消费“爱好者”的上海,受到的影响比其它地区大。


精打细算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消费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个人消费行为中,还反映在单位和组织的财务管理上。例如,办公用品的消耗情况需要细致统计,预算不断调适以适应实际需求。

在性价比主导的低欲望阶段,未来整个产业的格局都会发生改变,为高溢价买单的会越来越少。比如,类似拼多多等低消费平台市场份额的增长和线下折扣业态的兴起,零售商的价格竞争加剧,导致部分品牌失去市场份额。

企业的目标是怎么用最低的成本满足大家精致穷的要求,高级餐厅滑铁卢,高端消费冒寒气,不是一场意外。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