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晚间,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双双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 为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正在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 A 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 2024年半年报显示,中国船舶上半年实现实现营业收入360.17亿元,同比增长17.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12亿元,同比增长155.31%;中国重工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1.02亿元,同比增长31.05%;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增长177.13%。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总资产分别为1743.42亿元、2019.74亿元。本次重组完成后,存续上市公司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 南北船的前世今生 1999年7月1日,国防科技工业十大集团宣布成立,这十家集团公司由此前的五大军工总公司改组而成,涵盖核工业、航天工业和兵器工业等不同领域。 其中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下称中船总公司)分拆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集团)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中船重工),因为以南北地域划分的缘故,两者分别被人们冠以南船和北船之称。 成立于1982年的中船总公司,由原第六机械工业部和交通部所属企事业单位组建而成,为国务院直接领导的正部级行政性总公司,也是第一家全国性的大型工业公司。在此次拆分后,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延续了以舰船为主的军品科研生产,同时面向市场发展民品和第三产业。相较之下,北船更偏重军工生产,实力更强,南船则以民用船品生产居多。 中船重工主要以中船总公司在大连、天津、西安等地区的造修船企业、船用配套企业及科研设计单位组成,地跨17个省、市,成员包括大连造船厂、渤海造船厂和武昌造船厂等96家,旗下雇员17万人,注册资本95亿元。 中船集团则以中船总公司在上海、广州、江西等地的单位组成,地跨8个省、市,成员包括江南造船、沪东造船、广州广船等60家单位,拥有9.5万名员工,注册资本64亿元。 此轮军工总公司的大改组,主要着力解决政企分开的问题,同时建立适度竞争机制,以利于国防科技工业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企业搞活和脱困等目标的实现。 在改组前,作为行政机构的中船总公司只能对旗下企业起到监督作用,无法对下属企业的资产统一运营。由此形成的诸侯经济模式,被认为影响了船舶工业国家队的活力。 南北船成立后,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拥有了诸如投资收益权、重大经营决策权等权利。集团公司与各成员单位不再是管理机关与企业的关系,而是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同时也希望在适度的内部竞争下,能催生两家企业建立灵活的市场机制,同时加强科学管理、推进技术进步和创新。 中船总公司改组为两大船舶集团公司,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在南北船成立的1999年,中国占世界造船份额的比重约为5%。 2011年,中船重工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名单,位列463位,排在韩国现代重工、日本三菱重工之后。五年后,中船集团也首次登上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349位。 2017年,中船重工成功超越韩国现代重工,成为世界第一造船集团,中船集团也在后一年登上了全球造船业三甲的宝座。 2018年,中船重工营业收入3050亿元,净利润69亿元;中船集团营业收入1144亿元,净利润24亿元。 2018年6月,时任中船重工副总经理杨金成调任中船集团总经理;两个月后,中船集团副总经理吴永杰也调任至中船重工,担任总经理。同年10月,双方完成了第三次领导层更替,中船重工副总经理钱建平也出任中船集团副总经理。 同样在2018年,韩国船企现代重工与大宇造船合并,彰显着全球造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的前路。在造船行业并不景气的当下,面对国际巨头竞争,整合资源化解内耗,成为了“南北船合并”的又一推动力。 2019年 7月1日上午,中船重工和中船集团的员工们还在庆祝两家公司成立20周年的纪念日。当时,可能没有人会预料到,两家公司筹划重组的消息会在当晚正式公开。 当日晚间,中国重工(601989)、中国海防(600764)、久之洋(300516)、中国动力(600482)、中国应急(300527)、中船防务(600685)、中船科技(600072)、中国船舶(600150)等8家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公司7月1日接实际控制人通知,中船重工正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筹划战略性重组,有关方案尚未确定,方案亦需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 消息公布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南北船旗下的八家上市公司股价全线飘红,中船重工旗下的中国应急(300527.SZ)和久之洋(300516.SZ)以涨停收盘。  重组后的中国船舶集团规模更加庞大,实力更加雄厚,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之一。 重组后的中国船舶集团主要分为三大板块。首先是船舶总装平台,包括南船的中国船舶和中船防务,以及北船的中国重工;其次是配套平台,如北船的中国动力和南船的中船科技,这两者主要为造船厂提供厂房等配套服务;最后是创新平台,主要包括北船的中国海防和中船应急,属于战略新兴板块。

解决同业竞争

自两船联合重组以来,中国船舶集团优化现有科研生产体系和能力布局,对原属两大造船集团的科研与生产资源进行整合。其中,船舶总装作为中国船舶集团军民船业务的核心业务,主要由分属原两大集团的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承担。 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经过多年发展深耕,均形成了涵盖船舶制造、船舶维修、机电设备等船舶总装全产业链生产制造体系,面向海洋安全、深海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等战略任务需要,持续推出全球领先的军民用产品。在此背景之下,国船舶、中国重工在船舶总装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构成同业竞争。本次重组将解决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之间在总装业务领域的同业竞争问题,整合融合科研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进各成员单位专业化体系化协调化发展。

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

从行业来看,造船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周期行业,一般以十年为维度周期波动。经历前十年衰退后,2021年以来,航运市场需求稳步增长,船舶行业供需格局进一步改善进入回暖阶段,景气度飞速提升。 在本轮周期中,中国船厂接单能力较上一轮上行周期明显强劲,造船市场进一步向中国集中,特别大型船只、LNG等对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势要求较高的高附加值船舶订单比上一轮船周期明显提高。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截至2024年6月末,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0%、74.7%和58.9%,我国船舶制造业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 本次重组将整合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促进造修船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升级,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及下属企业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 本次重组完成后,存续上市公司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后续将凭借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丰富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线,抓住行业机遇,提升全球行业影响力,持续引领全球船舶工业发展,为中国船舶集团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成为全球船舶行业的领军者奠定坚实的基础。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