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经济分析会开完之后到底应该怎么干。




01

不同类型的企业,不同风格的经营分析会


之前在陪跑、辅导企业的时候,我经常会参与他们的经营分析会,见多了慢慢我就发现不同类型企业的经营分析会,风格也不太一样。接下来,我们就详细说说。

·民企:一惊一乍,如履薄冰 最近这二三十年来,民企发展得特别快。为了尽可能多地赚钱,大家一直在追求极简的架构,虽然控制住了成本,但企业管理系统的专业化程度也受到了制约。开经营分析会的时候,基本上就是老板在问询,部门或者团队的负责人来回答,答的不好还会被老板批评一顿。 因为民企没有系统、流程来控制风险,所以它的经营分析会跟拆盲盒一样,有的时候会带来惊喜,有的时候会爆出一个大雷。所以,民企的经营分析会上老板经常会一惊一乍,而参会人员也都如履薄冰,不知道谁又要扛雷。不过,现在情况好了很多,很多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引进优秀的团队、引进职业经理人等,已经把自身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提升了很多。 ·央企、国企:点到为止,一片和谐 央企、国企的经营分析会比较规范,他们准备的报告、校准的数字,语言的表达也非常严谨,讲究字斟句酌,但在会后的计划落实上,责任分配不够明确,数字化、量化的东西相对少一些。比如,开会后布置任务,往往不会明确告诉你得减少到多少比例,谁来负责,具体什么时候完成这些细节。他们更倾向于用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而不是直接用数字和图表。 ·外企:平平常常,扎扎实实 首先,外企开经营分析会的经验比较丰富,为了提升会议的效率,他们会在会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确保大家能够把要讨论的问题提前商量好。然后,很多外企都有数字化的管理系有红绿灯看板作为支撑,所以在分析的时候,基本都会按照数据来,一步一步往下走,几乎不会产生无谓的争吵。 开会时,财务会先报告经营结果并进行分析,引出经营上的问题。采购、制造、研发……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由主要的负责人来回答。之所以是财务来引导会议流程,是因为在外企财务的地位比较高,可以管住那些制造、销售等部门老大们,这也算是一种优势。 有了会前的充分准备和会议时的高效流程引导,外企的经营分析会效率极高,通常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会后,企业也会按照清单,持续跟踪经营改善的进度,等到下一次经营分析会的时候,还会回顾之前改善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相比之下,虽然外企的经营分析会看上去平淡无奇,有时候甚至还有点枯燥乏味,但却是问题最少,效果最好的模式,基本上不会出现重大的风险。在外企这么多年,我还没怎么遇到过某个环节出了巨大漏洞的情况。

其实,经营分析本身就是一个错题本,也是企业在成功道路上的葵花宝典。它能分析出各种经营中结构性的问题,包括战略、产品、客户、运营等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大家在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哪些可以做,哪些可以不做,怎么选择路径,怎么匹配资源等方面达成共识,并驱动整个组织按照既定的方案坚决地去执行,使战略落到经营上去。而通过持续的经营分析,你也可以一步步提高自己的经营和组织能力。

02

经营分析会后,如何实现经营改善

经营分析会不仅仅是为了找到问题,更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个方法概括来说有四个方面,加、减、乘、除。 很多企业都在做加法,加班、加点、加任务、加周、报日报、加考核力度等,最多思考一下乘法,但很少会想减法或除法等。 我们不妨通过几个现实的案例,来理解一下乘法、减法、除法怎么去做。 (1)乘法

2002年,宋志平先生被任命为中国建材总经理,这家公司当时可以说是负债累累。就在这种困难期,宋志平先生组织大家开了三天的战略分析会,主要内容是公司未来到底要做什么。很多人不理解,认为大家连饭都吃不上了,还开什么会呢。

当时集团公司组织了行业里所有的资深专家、学者,包括退休的一些老同志在一起开会,共同研讨企业未来的发展到底是什么。讨论了三天,最后得出的意见是做水泥,因为水泥在建材产业里面占GDP的七成。于是宋志平先生决定带领公司进入水泥赛道,这就给公司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里面所蕴含的就是乘法。因为只有在巨大的空间中,才有可能去做大的乘法。如果市场份额只有10个亿,那天花板就是10个亿;如果有万亿份额,你有可能占1/10,是非常大的一个份额了,这就是乘法的力量。 随后的几年,中国建材确定之后就开始进行联合重组。各位注意,这又是一次乘法的概念,不是简单的自己去做、去构建能力、去招兵买马,那样扩张得极慢,而且不利于资源的优化和整合。大家在选择赛道和制定经营战略时,要考虑到大趋势。也就是说,得符合两个条件:一个是大的增长趋势,另一个是整合的需求(2)减法 乔布斯回到苹果之后,砍掉了90%的产品。当时有一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他希望苹果的产品,放在一个小桌子上就足够了。这很明显就是在做减法。减法说着容易,实际上开完经营分析会之后,又有多少次真的谈到减法呢?更多的时候都是在说让大家继续加油,加班加点、增加日报周报的次数、跟踪频次、增加这些客户等等,总之就是各种加法。很少提到是不是可以在哪个地方聚焦,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做减法,去聚焦。

Costa跟苹果有些类似。大家都知道,Costa在中国是开一家火一家,为什么会这样呢?Costa是会员制超市,整体走的都是中高端路线,东西的品质高,但性价比不差。

我们老说价本利,价本利来自其定价,而定价来自品质。当Costa可以跟别的商家比产品差异性时,它就拥有了定价权。Costa的每一种商品挑2~3个品牌,减少用户的选择的烦恼,这就是减法。让用户也做减法,同时还减了自己的经营成本,这是双赢。

Costa在全球41个国家开了600多家店。虽然600多家听起来不算多,可能还不如中国的一些商家在国内一个大商场里的店铺多,但是它的年销售额达到了970亿美元,会员数量有9000多万,光靠这些会员就能赚30亿美元。

那它的核心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性价比,还有一种独特的经营模式:真心替用户去做了减法。 (3)除法

南城香的老板,当时在北京苏州街开了一家300平的店来做快餐。奇怪的是,虽然人流量起来了,流水也很好,但他算账算到第六个月时发现自己月月都赔,于是他决定把这个店关了,开始分析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分析出两个主要原因:

一、这家店炒菜、小吃、粥等几乎什么都有,这就意味着各种都需要专业的师傅;

二、能耗非常高。比如说炒菜,就需要比较大的厨房,同时需要有较高的能耗:配很多人、流程复杂、品类繁多等等。

我觉得这个故事能反映出两个问题:

第一,老板是业务型或经营型人才,会算账,这是很多企业老板做不到的。 第二,果断关门,这就是做除法 很多企业只是看到了表面问题,利润不好就是降本增效,但无论是降低大厨的工资,或者降低菜品的成本,都会导致一个恶性循环:质量越来越差,员工满意度也不行,提供的食物和服务自然就更差了。 其实南城香真正的问题在于门店的效率,苏州街寸土寸金,300平米的快餐店,坪效(坪效 = 销售额 / 门店营业面积)不行,盈利覆盖不了成本。那如果我们能够把门店的面积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即使销售额不变,坪效是不是也能得到提升,门店是不是就可以赚钱了呢?

南城香的老板就是做好了这个除法,才有了现在非常赚钱的门店经营模式。南城香的平均门店面积是150平,最小的只有75平,而即便是最小的门店,日均流水也能达到3万元,这是很多连锁餐饮品牌做不到的。

那这个除法他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南城香简化了产品结构,只保留了制作简单、受众广泛的主打产品,比如肥牛饭、馄饨等。这些菜品的制作不再需要明火,只需要几个电磁炉,去掉了灶台的位置,门店的空间需求大大缩减。同时,因为菜品制作简单,门店也不再需要专业的厨师,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

这个故事里的门店效率不是通常理解的快,而是坪效的提升。比如说,你店里要赚3万块,可能需要300平方米,而我可能150平方米甚至75平方米就够了。那你还能竞争过我吗?当我有了更高的毛利,我完全可以把多出的利润用于员工激励,激发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03

经营分析,不仅仅是数学题

经营分析,在分析财务数据之前,应该先做市场分析。

以汽车经销商的经营分析为例,想要分析经营情况,一般都会从财务入手。看看收入、成本、利润、资产效率、偿债能力,然后再将现金流等指标罗列出来,做各种比。没有干好的就补差距、列清单、会后落实、追差距。

这样的经营分析,就真成了财务分析了,而且只是财务数据分析。经过这种分析,虽然也能找到一些提升效率或效益的方法,但很难提升你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应该先从战略的维度思考,然后再回到数据上核算。

还是以汽车经营商为例,在分析财务数据之前,应该先做市场分析:

首先是能源结构。如果你是卖车的,最先关注的应该是能源结构。过去你卖的都是传统燃油车,未来卖的都是新能源车,如果你没有跟上,你的店就有可能要关门了。

其次是品牌结构。过去热衷合资品牌,现在德系车在中低端市场已经快被国产新能源车取代,就剩下些豪华车、高端燃油车仍然具有优势。

然后是区域结构。有的经销商想覆盖所有省市,但这样的布局比较分散。做得好的经销商就不一样,他们全国只开六七家店,都是在最核心的区域,这就是集中优势。

最后是分析数据。不应该从收入、成本、利润等数据的角度进行分析,而应该从新车、售后、增值服务的投入产出等数据着手。过去二三十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4S店主要是靠卖新车赚钱,但现在时代变了,主要靠售后及增值服务赚钱。

这个例子中也有战略的考量,就是经营企业要怎么活下去。这个问题要分析战略和前景。企业只有傍着“大款”才能赚钱,跟着一个都要倒闭的品牌是没办法赚钱的。 之所以要关注售后,是因为环境虽然在变化,但你还有保有量,比如你原来卖燃油车,现在不可能立刻卖新能源车。你只能去做保有量,这些车还在路上跑,你要想办法去联系他们,通过售后服务带来更多收益。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告诉大家,无论做财务、搞战略运营,还是管人事、做经营策划,我们都要注意,别让自己变成“二传手”。当你只是个二传手的时候,就不是一个经营者,同时别人就会看不起你。 小结 1、关于加减乘除 加:加班、加点、加任务、加周、报日报、加考核力度。 减:减人、减工资、减预算、减采购价格,赶快招投标,货比三家。 乘:尽量选择效率更高的业务战略和业务组合,怎样在同行业内做出比友商更高的运营效率,干能带来更高效率的事。 :聚焦三效,效益、效率和效能,该除去就除去。 2、思考三个小问题 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主要区别在哪? 普通学生主要做的是D,就是听课做作业,等考完试了卷子一扔,结束;优秀学生除了D,还做了P(预习)和C(错题本)。 优秀企业和普通企业主要区别在哪? 很多企业不愿意讲战略,他们就想知道具体怎么做。常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思考半天,不如马上挽起袖子干。 经营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价值和角色。 当你拥有了战略思维,才有可能真正懂经营,否则你只懂一个数字的罗列,或是冰山表面问题的跟踪。

经营分析在经营管理中的角色,可以总结为三句话: 第一句:会前、会中、会后谁最重要?会前决定会中,会中决定会后第二句:what和where是战略问题,它们决定了how的水平。今天讲的加减乘除,其实都蕴含着战略思维,而PDCA就是战略的闭环,经营分析是战略闭环的末端,始于战略,忠于数字,是经营分析的灵魂。 第三句:战略的选择、规划、验证、调整,贯穿在经营中的每一个角落,它一点也不空也不虚,不在天上,它在你所有的行动当中。 你心中有了战略意识,就可以应用到所有的实际工作中。所以,战略决定生死,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以后无论聊战略、制度、经营分析还是降低成本,都要有战略思维才行,否则只能看到问题的表面,而看不到问题的本质。 (本文作者:陈毅贤)

资料来源:CFO之家

组稿制作:谢朝喜     

责任编辑:李前

内容审核:李鸿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