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在一场由最高领导人主持的高规格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对“药品带量采购”提出政策建言,提出公司将在一致性评价的基础上积极拥抱集采政策。

主持人针对一众民营企业家的诉求,最终给出指示:“关键是要落实”。

随即,一个月后,轰轰烈烈的“4+7”带量采购开始在遍布全国各大区的11座城市正式启动。此后,在国家层面,药品采购与一致性评价、量的挂钩第一次联系到了一起。

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国家层面背书,交易双方信任前置——仿制药企作为供给方在一致性评价的门槛下进行逆向筛选、需求方医疗机构拿出“团购”的量,帮助企业以低成本打开市场。同时终结各地招采工作层次不一、标准不一的混乱,力求全国一盘棋。

旧的行为惯性被打破,新的格局必定要在艰难中寻找平衡。

8月中旬,医趋势跟随国家医保局及相关行业专家,深入临床、企业、医保、患者一线,走访调研了重庆、甘肃两个中西部地区,了解集采在中国广阔土地上的真实落地情况。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无论是国家及地方医保官员,还是医院管理层,这群体制内精英,倾注了大量热情与智慧,一项一项打通招标、采购、使用、医保支付、货款结算的层层堵点,只为让行业顺利走上新的运行轨迹。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6年时间过去,带量采购一轮又一轮地拉扯着新的平衡,行业新时代来临,每一个角色都必须在博弈中找到新的价值定位。


01、“没人敢在质量上偷工减料”



甘肃兰州的景大爷今年66岁了,他曾经是碳素厂的一名老职工,因为体力劳动较大,关节磨损严重,八年前左腿就做了关节置换手术。今年,他的右腿又感觉到不舒服,8月份来到以骨科手术见长的甘肃省中医院进行了关节置换。金大爷感觉这次手术轻松多了——不仅手术时长缩短了,而且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最关键的是,相比八年前,手术费用大幅减少——其使用的同品牌人工关节因带量采购价格从22000元左右降到4446元。相比8年前,手术费用节省了超17000万元。“感谢政府为患者做了件大好事!”——民众可能对行业不了解,但是对医疗服务的改善会由衷地感谢。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邓大爷身上。今年63岁的他从刚成年就开始从事冰川研究工作,常年驻扎在西藏、新疆等高海拔地区。今年6月,邓大爷在陕西旅游时突发心梗,在当地医院紧急做了心脏冠脉支架手术。但7月5日又感觉到心脏不舒服,8月到甘肃省人民医院复查,医生告知血管病变处需要进一步治疗,于15日再植入两枚心脏支架并使用了一个药物球囊,因使用带量采购后的产品,总计节省费用近3万元,耗材所需价格共近7500元。


手术次日接受采访时他精神矍铄,“真没想到现在做手术能省这么多钱!”邓大爷补充道,几年前,他就发现降压药硝苯地平价格从50多元降到了23元/盒,大大减轻了他和身边的慢性病患者常年服药的经济负担。


这些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市场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但是在过去几年里不可否认的是,带量采购带来了医疗资源可及性的巨大提升,尤其是针对中国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患者和家庭,更加意义重大。


多位当地受访医生表示,“很多患者经济上负担得起了,思想负担就减轻了不少。从抵触去医院,到愿意来看病、敢来看病,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集采的初衷,是发展一套由政府引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即合理压缩中间费用,在尊重临床需求的前提下进行量价交换。有医生在调研座谈会上反馈,“就算是患者,一开始也有很多的不理解,价格怎么能一下降低这么多?”


比如心脏冠脉支架,作为首批进行国采的耗材产品,也是降幅最为显著的产品。从2020年底的14000元/支,2022年落地实施之后最低价变为464元,最高降幅达到97%。骨科人工关节、嵴柱耗材类似,国采之后普遍从数万元降到数千元左右。
价格与质量挂钩是经济学常识,要挑战常识,拿出的证据一定要有足够的说服力,国采组织方为此做了十足的功课。
药品方面,为保障中标品降价不降质,国际通行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只是入门级。从“4+7”开始以来,国家医保局和国家药监局建立了集采药品质量问题常态化处置机制,药品监管部门定期向医疗保障部门通报集采中选药品监管信息,对存在问题的药品及时开展联动处置,对于质量问题“零容忍”。
在此基础上,医保局往前又迈进了一步——动员全国3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组织开展多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真实世界研究,广泛覆盖数十种集采中选仿制药。多项研究结果显示,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上具有等效性,说明国产仿制药的质量整体上经受住了考验。


官方和医院对于质量问题的“锱铢必较”深刻影响着药企的经营决策。调研走访中,多家药品和耗材企业负责人表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为了更加从容地应对质量监管,部分企业甚至将内控质量标准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比如有关物质、不溶性微粒的制定更加科学严谨等。
“只要是想长期发展的企业,没人敢在质量上偷工减料。这事关品牌形象,事关企业生存的未来。”

而医疗器械因其产品属性特殊,且使用主要依赖于临床医生,一款产品往往需要长期使用才能练就“手感”,所以疗效一致性逻辑稍有不同。


对于集采之后,国产与进口产品的使用感受,多位骨科医生表示大多数产品使用起来并无显著异同感。重庆某三甲医院的一位骨科嵴柱医生从业接近30年,他告诉医趋势,在过去10多年使用国产产品的经历中,疗效、愈后方面基本没有发生过大的问题。


在某国产关节耗材厂商的车间调研中,医趋势进一步发现了国产与进口耗材产品的质量关系——生产母机与原材料几乎都是进口购得,这意味着一些器械从压铸成形到最后送到医生手中,与所谓的进口产品没有本质的区别。该公司负责人告诉医趋势,“全球能够提供相关生产设备的企业十分有限。”据他了解,全球大部分骨科耗材厂商购得的生产母机都是来自有限的几个厂家。在他看来,该公司生产的骨科关节耗材与进口产品在生产工艺上十分接近。

因此,从逻辑上看,对于高值医用耗材来说,企业改变产品质量也需要不小的成本。“一个工业化流水线产品,需要更改生产线和原材料,才能把品质降下来。集采之后已经降价很多,更没必要再去做更改了。”某三甲医院心内科主任如是认为。


某骨科耗材企业生产车间/企业供图


02、意料之外的溢出效应


作为一项影响全产业链的“指挥棒”,所产生的效应有意料之中的仿制药质量提升和价格下降,也有意料之外的溢出效应。


效应一:“神药”下“神坛”,走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4月,胰岛素国采续约时,官方发布数据显示,与集采前相比,三代胰岛素使用量占比从58%提升至70%,向欧洲国家的用药结构趋近。


这一现象不难理解,在2021年首轮胰岛素国采中,进口三代胰岛素大面积降价40%起步。比如礼来的三代产品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优泌乐就报出73%的超高降幅,价格低至不到20元/支,甚至比大部分二代胰岛素价格更低。

*相比二代胰岛素(人胰岛素),三代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具有起效快和低血糖风险较低等优点,集采之前在临床中已有广泛应用。


过去高高在上的“神药”报出了“亲民价”,无论是从疗效还是从经济性角度来看,都必然引发国内相关领域治疗格局的巨变。


某地医保局提供的数据也验证了这一趋势。相关负责人告诉医趋势:“在监管首批胰岛素国采落地过程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二代的使用比例下降,而三代的采购量反而超过了当初的报量数据。”


对比2021年首轮胰岛素国采和2024年续约报量,该地二代产品需求总量减少了近25万支;而三代产品增加了近24万支,成为需求量中的绝对主力。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来那度胺、抗凝药物利伐沙班、肝癌靶向药仑伐替尼等,作为年销量动辄几十亿美金、多个国际治疗指南的推荐用药,也因为集采之后的显著降价“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患者无需再予以仰视。


效应二:手术技艺得到更多磨练,复杂手术成功率有望上升

手术,简单来说,就是医者手上的技术。这种“手艺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熟能生巧。

不少医生在调研中表示,集采之后不仅手术量翻倍增长,而且伴随着手术成熟度更高,患者手术时长和住院时间都相应缩短。

某地心内科主任医师表示:“首先,集采并没有影响临床习惯,集采前后使用的国产和进口产品基本一致。其次,由于集采选择的耗材都是技术成熟的产品,例如冠脉支架植入手术,它们在技术标准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在高标准的操作下,耗材本身影响因素反而逐步下降,同时并发症风险降低,使得患者能够在接受日间手术后快速出院。”

此外,该医生个人手术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及之前的复杂手术成功率约为89%,而去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97%。原因在于,过去由于手术费用高昂和风险较大,患者可能会犹豫不决;但现在随着费用的降低,患者更愿意接受手术,医生也有更多的空间进行精准诊疗,比如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IVUS)精准判断病变情况,从而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从我们医院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内死亡率来看,集采实施之前,年死亡率大约在2.9%,而去年到今年已降至大约1.9%。”

这一个百分点的变化背后,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进步意义不容忽视。

效应三:破旧立新,做大做强中国仿制药耗品牌


高价创新药决定了健康水平的想象空间,但廉价的仿制药才真正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健康基本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披露数据,2018年,仿制药用量占据处方总量85.5%,且情况常年如此。


仿制药的基本盘作用是世界性的/图片来源WHO

质优价廉的仿制药,让《我不是药神》的剧情在中国一定程度上逐渐消失。中国仿制药有责任,也必须做大做强,而集采是一个重要推动力——

一是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作为门槛,倒逼产业出清低端产能;二是通过集采国产替代效应将其大量推向临床应用;三是在官方推动下进行了扎实的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验证有效性。

医药行业与公卫挂钩,具备一定的战略属性。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中国仿制药企在做强自有品牌后,有必要承担更多角色——满足全世界对于质优价廉药品的需求。


03、带量采购的过去和未来:星火燎原

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回溯历史,带量采购源自国内十余年的药品集中采购实践,进化的足迹深深印刻在了行业的发展历史中。

早在1993年,用药大省河南就组织了省直22家医疗机构开展药品集中采购,为后面上海、辽宁、浙江等其他地方的效仿奠定了模式基础。

2001年11月,国务院纠风办、卫生部等七部委发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集中议价采购文件》,于世纪之交为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定国家标准。

在后面许多年中,国内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曲折发展,既有投标手续繁杂、招标中介收费偏高、评标体系和评标规则不尽完善等问题,也有药品集中挂网、药交所、GPO等创新模式的涌现。但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原研药及仿制药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2018年5月,新组建的国家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同年11月,就开始组织“4+7”带量采购。很明显,医保局是带着任务而来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任何前行中的政策都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即使走过了六年时间,带量采购仍有地方续约等问题面临种种挑战。


不过一些进步的迹象也值得肯定。比如去年底,甘肃牵头进行的9类甲状腺功能检测IVD集采项目中,竞价标准纳入了企业认证体系及安全性评价,提高了IVD产品参与集采的质量门槛;又如在续约采购中,逐步缓和对降幅的要求,包括心脏支架、胰岛素、人工关节续约中,都能看出这样的趋势。


另外,医保线上大数据平台的逐步完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布局。


2022年5月,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就已初步建成,目前正在逐步涵盖更多功能,目标是实现全国智能监控“一张网”。与此同时,国家药监局主导的“一物一码,物码同追”也在快速推进,目的是为药品分配独特的"身份证",实现对产品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在更远的未来,一旦两方数据打通,医药产业链的信息透明度将极大提高,长期以来被诟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将得到根本解决。一方面,价格虚高、欺诈骗保等行为将无处藏身;另一方面,也将更加科学地确定基准量,对产品进行更加精确的临床效果评价,同时也为高附加值商保的实施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这将是监管层面的终极“杀手锏”,也将是一场由技术推动的监管革命。


重庆药品交易所集采监测专区,可对集采产品的采购周期、采购金额、采购数量、任务量完成进度、收货和结算情况等实时监测/医趋势摄


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险规划》,目标是2025年国家和省级药品集采品种达500个、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品种数量达5类。目前进度条已完成超70%,累计降低药耗费用超4000亿元。


第十批药品国采,正在来的路上,产业的变革也将一直在路上。


未来,我们希望看到带量采购这项政策的不断优化,在患者、药企和支付端三者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既是为了中国人健康的基本盘,同时也是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健康产业故事的一个关键注脚。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