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观察员小雅!昨日地产、消费板块强势上涨,或与外媒热议的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传闻有关。真相如何?对A股有何影响?且听我细细道来。文章分三部分,结尾有小福利,感谢大家的支持!
一、没那么简单
昨天,央妈突然释放了一个利空,原话是:持续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同时也要看到,受银行存款向资管产品分流、银行净息差收窄等因素影响,存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还面临一定的约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我的理解是,降息没那么容易,不是小作文传言的。
PS: 银行净息差收窄,即指银行贷款利息收入与存款利息支出之间的差额在逐渐缩小。在国内银行业,贷款业务仍然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占比高达80%。当前,我国的银行净息差已经下降至1.5%,达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相比之下,印度银行业的净息差则为3%,显示出其在这一指标上的相对优势。
归根结底,银行在决策时似乎更多地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过分关注自身的微小得失,而未能充分考虑到经济整体的大局。若能降低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及存量贷款利率,整个社会将会获得更为广泛的益处。
二、股市新机遇
银行自然不愿轻易放弃其既得利益,因为降息会直接导致其利润空间压缩,从贷款中获取的利息收入减少。一旦银行盈利减少,它们放贷的意愿势必会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导致社会融资遇到困难。面对这一情况,政府可能会转而鼓励企业采取直接融资方式。这样一来,股市的重要性就愈发凸显。然而,当前股市表现不佳,市场情绪低落。在此背景下,营造积极氛围、提振投资者信心、吸引资金流入股市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股市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融资功能,为企业和经济复苏提供有力支持。
三、事物的两面性
每件事物都蕴含着正反两面。银行不愿降息,是出于维持利润的考量;而政府则期望通过降息来激发经济活力,但这又可能引发银行放贷意愿的下降。这种矛盾凸显了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策略博弈。尽管这些决策非我们所能左右,但我们能做的,是学会如何保障自身利益。利好与利空,本质上往往受机构利益所主导。归根结底,关键还是在于观察机构大资金的动向。
众所周知,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散户大相径庭。但难题在于,大多数人难以洞察这种差异。那么,在信息迷雾笼罩之下,我们如何才能准确捕捉机构的操作呢?今天,我将通过两张图表,为大家揭示机构的操作手法。只需仔细阅读图中的文字说明,你便能学会如何洞察机构的行为模式了!
通过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相信大家已经能够明确区分机构活跃的重要性,并理解其关键作用。事实上,很多人仍然难以分辨机构与散户行为之间的差异。但真相是,只有当机构行为活跃时,个股的股价才真正有望上涨。因此,掌握这一点,就是掌握了决定股价走势的关键要素。
特别福利
看懂了上面的图,那么你就明白,我们现在就应当多关注机构行为,而我用的大数据系统把这些长期被机构资金关注的品种都列出来了,大家看下图:
图中红框的部分,一个是当前有「机构库存」数据,也就是机构大资金活跃的个股数量,一个是连续10天以上有「机构库存」数据活跃的个股数量,这就像个大浪淘沙的筛选机制,越是持续的时间长,越代表机构看好,这点大家不否认吧,所以第二个红框更值得重视,
特别提醒:可能有些小伙伴还不太明白,我再用文字解释一下:
图一展示的是昔日高股息典范“恒源煤电”的走势图。图中橙色柱体代表了我沿用十多年的“机构库存”指标,该指标直观展现了机构资金的活跃水平。柱体越高,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且机构参与的时间跨度也越长。
观察此图不难发现,在“恒源煤电”股价尚未明显恶化之前,“机构库存”已显示出机构资金不再积极参与交易。而此时,散户们看到的却是股价在屡创新高后的微妙波动。散户们一方面觉得股价已高,另一方面又对煤炭股的强势表现心生羡慕。结果,一旦散户入场,往往就成了最后的接盘者。相比之下,机构的操作则显得更为理智和清晰。
那么,该怪谁呢?是媒体的误导,机构的狡猾,还是个人的运气不好?其实,归根结底,问题出在走势本身。因为人们往往会被走势所迷惑,产生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我们能更多地关注数据而非走势,那么很大程度上就能避免这类问题。
图二是近期创下阶段新高的“中国石化”走势图。大家可以看到,该股的“机构库存”指标在今年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持续活跃,这表明机构认为该股票具有持续上涨的潜力。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库存”反映的并非单一机构的行为,而是所有机构资金的整体情况。试想,如果参与某只股票的机构资金未能形成合力,“机构库存”就不会持续活跃。只有当机构之间达成共识时,才会出现持续活跃的迹象。而当前的情况正是如此,这意味着机构之间存在共识,这样的股票自然有望持续走强。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小雅,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